连云港“花果山”——来自于西游记的云山雾海
小时候的记忆,就是在凉爽而又温馨的傍晚,看完动画片洗漱一下躺在小床上,妈妈就会为我摇着蒲扇,拿起西游记的画册给我将睡前故事。那个年龄的梦,似乎会和孙悟空上天入地,一个筋斗云翻到十万八千里遨游。年龄在增长,可是这份纯真的记忆就如同刻在血脉中一样坚定,随着血液在流淌,构成我成长到现在的肌理。小时候在听西游记的故事的时候,就对忠诚勇敢的孙悟空充满了敬佩和喜爱,幻想着长大以后也要嫁个孙悟空一样的男人,背着自己上九霄揽月,下五洋捉鳖。现在想想自己当时的小孩子心性也有些忍俊不禁呢,但是这种对于这种中国古典文化的喜爱和弘扬,却成为了我这个不太专业之人的人生追求。这不,今天就让我圆了一个儿时的梦,来到孙悟空当大王的花果山一览,看看这里是否有他的徒子徒孙,是否有西游记之中描写的那样精彩绝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江苏省连云港市的花果山,感受这里的绝妙风姿和西游记中的完美契合。
花果山位于连云港市南部的云台山中麓地带,是云台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在早些年就已经成为国家级5A级景区,也是一直以来对于青少年儿童进行中国古典文化进行科普教育的重要示范基地,每年有不少家长和老师会有组织地带着青少年儿童来这里近距离感受书中描写的孙悟空所在的花果山的风景和韵味。整个景区面积为十二点八平方公里,包含的山峰层峦耸翠总共有一百二十多座山峰,古树参天,古时候的文人雅士留下的墨宝和书画石刻遍布整个花果山,是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的完美结合,再加上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加持,更是为花果山景区增色不少。花果山不仅与西游记中描写的孙悟空的出生地完美的契合,拥有着无与伦比的重要地位,而且在西游记这篇小说还未问世的时候,花果山已经在唐宋元时期成为了非常重要的风景旅游名胜区,这里建造着那个年代的众多古迹和建筑,拥有着那个时代的书画碑刻,而且还有梵音袅袅的寺庙圣刹,香火非常旺盛。所以说,不论是为了西游记中描写的花果山来此游览,还是看前朝的众多古迹文化,花果山都是一举两得的好地方。
起初来到花果山,我就被这里便捷的交通、洁净的景区环境和良好的旅游服务所吸引了。本来在我眼中,这里可能只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景点,但是在当地人眼中这个景区对于中国的文化的重要意义,对于古典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具有划时代的作用的。而且在很多旅游卫视和国内外媒体中,连云港花果山都被评为外国人最值得来中国的十大景点之一,所以这种良好的风貌在树立中国良好的景区形象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花果山的山门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建造起来的,采用的是古代城门的骨架,门上有一个巨大的猴子头像,它戴着金箍,背衬圆形图案,象征护佑唐僧西天取经归来,最终修成正果,功德圆满,法轮常转。山门背后连绵起伏的青山,便是今日的重头戏。
走进花果山景区,在北面的地方可以看到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的塑像,他们的样子就和电视剧中演的一模一样。迎宾广场也采用了书中描写的那样,有一百零九只石猴欢迎来客,透过广场后面的松林还能看到静坐与其中的吴承恩的雕像,让人不禁对这位伟大的小说家致以最高的敬意。孙悟空出生于一块石头之中,名字叫做娲遗石,当我来到这块石头景观的时候被它与小说中完美的契合而震惊。这里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山坳,被郁郁葱葱的树林掩映,如果没有景区指示牌的标识,想必很多人会找不到这个地方。一块巨大的石头夹在山缝隙中,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传说是女娲补天时候遗落下来的一块具有神力的石头,里面便孕育了石猴孙悟空。待到他出生的那一日,石裂天开,石猴从石头中蹦出来,便有了接下来精彩纷呈的长篇故事。
看罢了孙悟空出生的石头,接下来就要去它的水帘洞一观了。想必很多人对会对这个地方有很深刻的影响,当孙悟空还未版衣师傅了时候便是在这里成为山大王,带领着一众猴子猴孙逍遥生活,就连唐僧将它赶走的时候,它也是回到自己的水帘洞,可见孙悟空对于这个地方的归属感。花果山的水帘洞是一个天然的裂缝洞穴,周围存在着非常多的石刻,这些石刻都是西游记还未出版的时候就已经存在的。清澈而又湍急的流水从山顶处簌簌而下,将这个天然的洞穴蒙上了一层水帘子,再加上山上一点点的突出石头,将笔直的溪流分隔的具有一种动态美和不规则美。水帘洞还是可以进去的,我冒着水流冲进了洞中,发现里面非常平整洁净,而且还有山中的丝丝凉风习习吹来,水帘洞是连着地下的平台的,从这里下去就能看到许多前朝时候保留下来的珍贵石刻和书画作品,将这个充满神话色彩的地方增添了一点人文气息和历史韵味。
花果山的精妙还不在于这一点,遥望山天一线之中有一个名叫玉女峰的地方,也就是俗称的八戒石,你定睛仔细一看,发现这个山体实在是像老猪振臂高呼的样子,而且在绿草从中还有一只带着佛帽的猪八戒在草地上憨憨大睡,真是让人忍俊不禁。无论是与神话人物的完美契合,还是这个地方本就拥有的厚重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花果山都是值得一去的好地方。这里不仅代表着我们中国古典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还代表着我们这代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和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