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弗朗索瓦.米勒出生在法国西北部诺曼底半岛海滨城市瑟堡附近一个叫格吕希的乡村。父亲是一个自耕农,家中共8个孩子,米勒是长子。18岁时,米勒来到瑟堡,先后跟随两个不是太有名气的画家习画。23岁时,他获得瑟堡市议会的一笔奖学金,前往巴黎求学,在学院派艺术家保尔·德拉罗什的画室中习艺。年第一次参加沙龙展出,作品为一幅肖像画。在巴黎的这段时间,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卢浮宫中陈列的名画,米开朗基罗、普桑及17世纪荷兰画家和18世纪法国画家对他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米勒在巴黎度过了几年艰苦、困顿的生活,之后便于年移居巴比松,在那里发展出他艺术的主流—农村题材的绘画,并在此地度过了余生。19世纪40年代,米勒的绘画富有明显的罗可可之风,那些充满欲望的裸体和壮丽的景致令人想起了狄亚兹的作品《斜倚的裸体》中的风格,本书选的《水浴》一画就是他的一件早期的试作于木板上的小画。他用大笔触表现了一对在沐浴后举足登岸的男女,人物形象粗放、简率,未作细节上.的刻画,手、脚的形状和轮廓只是一个粗略的印象。后来米勒展出这幅裸体画时,有人对这幅画表示了嘲讽,这些话让米勒感到不快,但同时也加强了米勒移居巴比松,转向农村题材绘画的决心。
米勒早年虽然也曾画过农村题材,但直到年他的油画杰作《播种者》问世时,他的艺术才开始成熟。法国学者罗瑟琳。巴扎曾这样解释过米勒的思想:厌恶都市生.活,回到自然中去,尊重体力劳动。大自然赐予每一个观察它的人以无穷无尽的壮观夕而站在大自然中心的则是含辛茹苦的农民一这就是他要表现的人—悲惨的、孤独的,与命运苦斗的人。一跟浪漫主义画家不同,米勒从不转向文学、历史或遥远的东方,把它们当作逃避现实的手段,对他来说,内心世界是他唯一可以逃避的地方。《拾穗者》作于年,目前存世的素描草图就有20余幅。从这些草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创作思想的深化过程。这幅画最早的构思是《八月》,要表现的是一个夏季丰收场面。
之后画家逐渐改变初衷,在定稿中前景中的三个妇女已不是在进行收获工作夕而是正在拾穗了(在法国的丰收季节夕一直还流传着拾穗的风俗,法国人用古希伯莱宗教来解释这种风俗:“你在农场收获时,不可拒绝拾穗者·。·主是你的神,他会使你的田地得到丰收。”在《拾穗者》这幅画中,三位农.妇在一片庄稼收割后的平坦田地里辛勤地劳动,她们的行动缓慢、吃力,米勒着力强一调了她们宽阔结实的体形和不慌不忙的动作。映衬着阳光妩媚的平原,她们的形象被塑造得坚实稳定,轮廓简单·,这样,他的三个农妇形象具有一种比学院派英雄形象更真实、更自然的气派。乍一看,.画面布局好像漫不经心夕其实却加强了安.定、平衡的感觉。在人物的动作和分布中存在着一种刻意安排的韵律,使整个设计保持稳定,让我们觉得画家把拾穗工作看作是具有严肃意义的场面。
米勒对风景的描绘也突破了传统的模式,自然风景不再像是一个舞台:有几棵树像柱子一样支在那里,然后在远方点缀上几丘山峰。他笔下的风景平坦而开阔,地平线渐渐地向天空退去,在这个场景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无形中被赋予了纪念碑式的一庄严。人们一般认为,米勒的风格介于杜米埃和库尔贝之间。当时有人指责他是描绘生活阴暗面的画家,对此.,他解释说:“告诉你吧,冒着被视作社会主义者的危险,这些画表现了人性的一面,真正人性的一面,这些在艺术上最能打动我。如果我能做我想做的事情,那么除了复现从自然得来的直观印象夕卜别无它事,无论是风景,还是人物··一我所知的最愉悦的事情就是和平、宁静,在森林、乡野或被犁开的不管是不是适合播种的土地上,都充盈着这种气息·功一”米勒并不是一位户外写生画家,而是一个靠自己的一记忆、来自生活的习作和画室里摆放的模特作画的画家,他笔下的形象大都具有室内光线的效果——冷调子的受光部和偏暖的晴部与投影,他对光影的精心描绘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18世纪静物画及风俗画家夏尔丹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