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静逸阅读
提到吴冠中先生,首先让我想到的是周庄双桥。
据说,吴冠中先生画作中题名或题字中有“周庄”的素描作品多达16件,远高于吴冠中先生在其他地点写生的数量。曾看过一篇文章说,年吴冠中先生同夫人首次前往周庄,因赞叹当地的美景先后发表了《周庄——魂兮不归》《周庄眼中钉》等文章,足见吴冠中先生对周庄的喜爱程度。
其实,不仅周庄,出生于江苏宜兴的吴冠中先生对江南的一物一景都有着独特的偏爱,读吴冠先生的文章,随处可见江南的桥、江南的树、江南的石墩……《谈美说画》一书中的多幅画作画的都是江南景致,而《美话人生》一辑后的那一幅,更是与我记忆深处的南浔古镇一模一样。
《谈美说画》分美学常识、美话人生、美学小札三辑收录有吴冠中先生散文四十余篇。《美盲要比文盲多》一篇写于年,文章非常坦诚地论及美育的不受重视。
吴冠中先生在文章中提到两个细节。一个是先生乘船前往小三峡游览时,注意到同舟的几对青年男女全都将视线投在手中捧着的书上,对两岸大好风光视而不见;另一个是先生留学法国期间,参观卢佛尔博物馆时,偶遇一位小学教师正在给孩子们讲希腊雕刻。吴冠中先生回忆说,这位教师讲得很慢,吐字清晰,不仅讲史,更着重谈艺术,分析造型,深入浅出,就连当时法国很差的吴冠中先生也完全能够听懂。吴冠中先生在羡慕这些孩子的同时,慨叹美育普及的欠缺,寄望日后美育受到重视。
令人高兴的是,较之文章诞生之时,美育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如今,美育正以多种形式展开,艺术博物馆、绘画学习、走进大自然,等等。正如蔡元培所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其实,阅读《谈美说画》也是美育的一种形式。
《风景写生回忆》一文,是吴冠中先生的风景写生记忆碎片,有的令人感动,有人引人发笑。
《群众评画》吴冠中先生回忆某次海滨作画的情景,说一位老渔民坐在石头上从头到尾看先生作完了一幅画。这位九十多岁的老渔民离开之前说了一句话,多年来,始终萦绕在吴冠中先生心头,老渔民说:中国人真聪明,外国人就画不出来!
《冷和热》回忆了同董希文先生一同到西藏写生的时候发生的一件事。在某个山坡上,吴冠中先生和董希文分别找了一处开阔地作画。画着画着,太阳渐升渐高,气温越来越高,吴冠中先生开始脱去皮大衣、脱去棉袄,最后只余一件衬衣。
下午三点作画结束,吴冠中先生找到正在作画的董希文先生,只见董先生正披着皮大衣瑟瑟发抖,冻僵的手指已不太灵便。读到这里,相信去过西藏的朋友一定能够感同身受,正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啊。
吴冠中先生在书中提到,先生的启蒙老师林风眠和潘天寿对中西艺术融合持相反观点,林风眠主张中西融合,潘天寿则强调发展中国本位艺术。吴冠中先生说,正是这完全不同的观点主张启发了他的独立思考,继而勇敢地走自己的羊肠小道。
《谈美说画》一书带领我们走进并感受到了多样美——文字美、绘画美、自然美、精神美。
--END--
谈美说画:吴冠中散文精选集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49.9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