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寻访
老“沪上八景”
朱亚夫
我国历史上名城素有评定“八景”的传统,如“长安八景”“燕(北)京八景”“潮州八景”“羊城八景”等。就广州而言,早在宋代便有“羊城八景”,以后历朝有所增减。上海早在明代就有“沪城八景”之说,首见于万历十六年()官修的万历《上海县志》。清代“沪城八景”,据乾隆年间(—)沪人李行南在《申江竹枝词》中所记为:海天旭日、黄浦秋涛、龙华晚钟、吴淞烟雨、石梁夜月、野渡蒹葭、凤楼远眺和江皋霁雪。斗转星移,岁月悠悠,如今,时代的列车已经驶入21世纪,且不说明代的“沪城八景”,单就清代乾隆年间的“沪城八景”而言,迄今也有多年。拂去历史的尘埃,昔日的“沪城八景”是否还有遗址遗迹可觅?
经过我们细细寻觅,反复梳理,发现昔日的“沪城八景”,如今呈现出三种情况。
遗址犹在风韵尚存
老“沪城八景”中,遗址犹在、风韵尚存的景点有两处。
一是“龙华晚钟”。当时龙华地处黄浦江畔,龙华港等河流环绕而过,从“龙华晚钟”的老照片中,可品味出此风貌。李行南的《申江竹枝词》是这样描写此景的:“三月十五春色好,游踪多集古禅关。浪堆载得钟声去,船过龙华十八湾。”相传当时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龙华有庙会,远近香客纷至沓来。而那来自梵宫的钟声,在苍凉的暮霭中,显得洪亮而悠扬,让人听来发思古之幽情,既庄严又肃穆,为上海诸刹之冠。“龙华晚钟”定为“沪城八景”之一,确是实至名归。
现在这座始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的龙华古塔,虽历经几百年风雨,依然屹立于黄浦江畔,寺内钟鼓楼上一口青龙铜钟依然能传出声声古音。9年上海评选新“沪上八景”时,有关部门鉴于“龙华晚钟”是原“沪城八景”中唯一遗留下来的一景,在充分考虑了市民和专家的意见后,将“龙华晚钟”评为“荣誉奖”。
一天下午,我曾特意带上相机去领略“龙华晚钟”在新时代的韵味。但见龙华古寺香火兴旺,信徒众多;七层八面的龙华古塔依然耸立在寺前的广场上。龙华古塔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对外开放,周围配以山石,一泓清泉,几枝古树,俨然已成一景。只见在落日的余晖映照下,亭亭玉立的龙华古塔,倩影依旧,风韵犹在。现在每天晚上,寺中僧人照例会做晚课,但撞的不是塔中那口古钟,而是龙华寺大雄宝殿里的另一口钟。虽然钟声穿透力不比往昔,但在闹市中能闻听此种天籁之音,也实为幸事。
二是“江皋霁雪”。明嘉靖年间,为防倭寇侵袭,上海在今人民路、中华路一线筑城墙。万历年间倭患平息,县城安宁,便在四座箭台上建造了丹凤楼、观音阁、真武庙和大境阁。大境阁内还供奉关帝,侧有月下老人殿。冬日雪后拾级登阁,远眺吴淞江、洋泾浜南岸,大地银装素裹,映衬丽日蓝天,蔚为壮观。江皋,即江畔、江岸,老照片“江皋霁雪”反映的就是此景色。当时还有诗咏“江皋霁雪”:“昨夜天公剪鹅毛,北风吹散遍江皋。垆头买得双蒸酒,同上楼头劈蟹螯。”诗词中描写当时上海人登城楼,饮热酒,与友人一同赏雪品蟹,为沪上冬日一景。
大境阁得以保留,那是民国初期上海拆城墙、填护城河时,由于当年拆城指挥部——城壕路工事务所设在大境阁,再加上有人请求保留大境阁,才使这段城墙和大境阁保留下来。年开始,南市区人民政府经三年的努力,动迁居民,搬迁单位,耗资万元,将这段古城墙和大境阁按原样修复开放,供游人游览。如今大境阁和古城墙巍然雄立于人民路、大境路口,与白云观毗邻而居,因阁内供奉关帝和月老,现为上海市道教协会所在地。我们拾级登上城楼,但见飞翼之阁依然笑迎春风;城楼上那标志性的雉堞依然成排挺立,像哨兵站在自己的岗位上;同治年间的旗杆基柱,字迹清晰可辨;底楼有“上海老城厢史迹展”,内多老上海珍贵图片。迈步大境阁下的暗廊,仿佛穿越时光隧道,让人回到老“沪城八景”的年代。
举目四望,唯见周围高楼林立,视野阻隔,那城外的“江皋”已经荡然无存,而那“霁雪”景象恐怕也是可遇不可求了。
遗迹可觅风光不再
老“沪城八景”中,遗迹可觅、可风光不再的景点有三处。
一是“凤楼远眺”。“凤楼”即天后宫,位于侯家浜北(今人民路、新开河路口),始建于南宋咸淳年间,悬青龙市舶司提举陈珩所书“丹凤楼”匾额。明万历年间,侍御史秦嘉楫出资在东北城墙万军台(今丹凤路、人民路)上重建三层杰阁丹凤楼。三层楼阁在当时是城内制高点。据清人葛元煦在《沪游杂记》中说:丹凤楼“在城东北隅,楼阁皆附于城堞,窗临黄浦,可以观涛”。因此登斯楼,“川原之缭绕,烟云之吐吞,日月之出没,举在眉睫”。“凤楼远眺”老图片显示的就是这样的风光,它是老图片中唯一一张绘画而成的,而不是照片。
每当重阳时节,丹凤楼是上海市民登高望远的首选。而当端午节时,黄浦江上大赛龙舟,丹凤楼更是最佳的观赏处。有诗赞曰:“鼓角声中焕彩游,浦江午日闹龙舟。红儿绿女沿滩看,看客多登丹凤楼。”描写的就是上海人在端午时节登丹凤楼观看龙舟赛的盛况。民国元年()拆城墙时,丹凤楼及其所在的万军台均被拆除,于是一代名景“凤楼远眺”消失。21世纪初,这里辟为新开河古城公园,在丹凤楼原址筑有凤楼台。
近日,我寻访丹凤楼来到古城公园,但见清溪淌石过,绿茵映红花,好一派自然风光。在公园导游图上,清楚地标出“凤楼台”在公园最东处。沿着溪边小径,我走近凤楼台。按原貌设计,凤楼台筑三层楼,约高5米。凤楼台下是一家咖啡馆,拾级而上,凤楼台筑在一道人工城墙前,状似凉台,凭栏可眺望黄浦江。凉台向东处,未建高楼未植绿树,以便游人观光,唯因黄浦江畔已建滨江大道,故从凤楼台眺望,不见江水滔滔,唯见船桅游动。遥想当年“凤楼远眺”的景象,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二是“黄浦秋涛”。当年申城黄浦江涛犹如海宁钱塘江潮,大有“风翻白浪花千片,涛似连山喷雪来”的气势。有诗为证:“十八潮头最壮观,观潮第一浦江滩。银涛万叠如山涌,两岸花飞卷雪湍。”原来,黄浦江水自南向北与吴淞江汇合后,转向东流从长江入海。河道东折处,在浦江东岸冲积成一个突出的嘴形滩地。因明代翰林院学士陆深世居此地,死后亦敕葬于此,故世称“陆家嘴”。每年秋季潮汐时,海潮倒灌入江,潮水汹涌,陆家嘴遂成观潮胜地,形成了沪人在农历八月“陆家嘴上看潮头”的传统习俗。老照片“黄浦秋涛”所显示的是上海开埠前的景象。老城厢豫园中有观涛楼,俗称望江楼,为城东最高建筑物,相传是最佳观涛处。
现在的黄浦江依然奔腾不息,东流入海,可是已与往昔不同,显得风平浪静,波澜不惊。漫步于外滩的滨江大道,唯感江风送爽,江面似绸,对面陆家嘴摩天高楼拔地而起。若从东门路走上滨江大道,江畔花红柳绿,江中可见游轮如过江之鲫,游弋在江面上,凭栏眺望,浦江两岸风光无限。这正是:浦江不见当年涛,唯见都市风光好。我想到当年最佳观涛处,即赶往豫园。原来观涛楼位于豫园的东面,在静观大厅西南侧,又称“小灵台”,三层全木结构,高10余丈,整座楼的建筑没有采用一枚铁钉,却牢固异常,清时为城内制高点。遥想当年,在此登高可观赏黄浦江中浪涛汹涌,白帆起伏。可惜现在因年代久远,已成危房,禁止登楼。正有些遗憾时,转而一想,现在周围高楼林立,哪有江涛可观?也就释然了。
三是“吴淞烟雨”。上海吴淞口地区,历来是进出申城的水上门户,其江海景色也是沪上一景。最早描绘其风貌的当数晚唐诗人杜牧。他在《吴淞夜泊》中就写出了吴淞沿江的“烟雨”朦胧之美,诗意隽永:“清露白云明月天,与君齐棹木兰船。风波烟雨一相失,夜泊江头心渺然。”及至清代,吴淞口地区日见繁华,其“烟雨”也更浓。李行南的《申江竹枝词》这样咏道:“闸门潮长水如春,去去张帆拂柳浓。别有归舟烟雨里,迎潮无奈泊吴淞。”
为体验“吴淞烟雨”,笔者特地乘地铁3号线赶往宝山吴淞寻觅。经过近几年综合治理,宝山滨江地区旧貌换新颜,风景十分宜人。临江公园和滨海公园相邻而建,方便了人们游览、观赏。在滨海公园内有三层楼的仿古建筑——望江楼,有副抱柱联:日看长江数万里流金淌银,月望江楼众风云谈济论经。读之气势如虹,胸怀为之大开。可惜年久失修,已弃之不用。近年有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在公园内落成,高50米的九层宝塔成了长江入海口的标志性建筑,乘电梯直上纪念塔顶,长江口一片烟雨茫茫,渔船客轮若隐若现,那“吴淞烟雨”的意境恍现眼前。
踪迹全无风景大变
余下的三景中,那便是踪迹全无,风景大变。
其中之一是“石梁夜月”。中华民族素有中秋赏月的风俗,在申城旧时称为“走月亮”或“串月”。老上海人都喜欢到老城厢小东门外陆家石桥,观赏拱形桥下水中的皎月倒影,这就是“沪城八景”中的“石梁夜月”。相传陆家桥是明代翰林学士陆深出钱所造,故名学士桥。《沪游杂记》有诗写到小东门的繁华:“歌楼舞榭足消魂,鸡犬桑麻莫并论。十六铺前租界止,繁华直到小东门。”
我们从老照片上看,学士桥呈弧形,桥洞呈半月形,与水中倒影合成一满月,十分优美。中秋在此赏月,确为绝佳之地。当时李行南有诗赞曰:“携伴良宵出城去,陆家桥上月如霜。桂樽环饼答秋光,处处氤氲朝斗香。”可惜后来在填没方浜筑路时,学士桥被拆,周围房屋也悉数动迁,因此“石梁夜月”之景也就不复存在了。
近年有媒体报道,东门路靠近人民路一处工地在开挖地基时,发现了当年学士桥基,“桥墩和桥基散落一地”。笔者曾往踏访,方浜中路、人民路口的百年老店童涵春依然屹立原地,其对面东门路、人民路一带筑有围墙,确有高楼正在建造。走笔至此,我想学士桥遗址被发现,有关部门不妨在此勒石为记,以纪念昔日的沪上胜景——“石梁夜月”,不至让它再被湮没人间。
二是“海天旭日”。上海濒临海边,沪上胜景中自然少不了看旭日东升的美景。当时有诗是这样描写“海天旭日”的:“海日初升恰五更,红光晃漾令人惊。须臾已见腾腾上,碧落分明挂似钲。”根据诗意描绘,专家及网民有两种推断:一说因为旧时上海的海滨是一片丛生的芦苇,苏州河、黄浦江交汇处,江面开阔,犹如大海,“海天旭日”指的是在豫园向东眺望,观看海天一线、旭日东升的景象;二说“海天旭日”是指清晨去吴淞口海塘边观看日出。笔者认为第二说更为可信,因为吴淞口地区,滔滔长江奔腾入海,江面浩荡,一望无际,可见海上云雾携带着蒙蒙雨丝飘入江滨,大有长空苍茫、海天一色的气势,那真是观看旭日东升的好去处。
如今上海人要观看日出,可去南汇嘴的观海公园,园内专设望海楼。不过,宝山临江公园中的淞沪抗战纪念塔,仍是领略“海天旭日”景象的好地方,而且它的交通更便利,古韵更浓厚。
三是“野渡蒹葭”。“蒹葭”即芦苇。古代野外芦苇茂盛、水草丰美的渡口,也不失为郊外一景。所谓“金风飒飒响回塘,渡口呼船正夕阳。知否侬家烟水外,蓼花红处近渔庄”,是一种如诗如画的农家田园生活,这不禁使人想起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开埠前的上海郊外,因水网纵横,尤其是在苏州河沿岸,这应是常见的景象。
现在,随着上海向国际旅游名城迈进,黄浦江已天堑变通途,长虹连两岸,并有地铁贯通全市。黄浦江上虽还有轮渡开航,可苏州河上,随着年12月16日强家角轮渡最后一个航班的结束,“野渡”已成历史陈迹,而“野渡蒹葭”的景色也只能在老照片中品味了。
来源: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网站
原标题:《寻访老“沪上八景”(作者:朱亚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