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邹焱松
题记:故乡的水车,留住的是记忆,挥之不去的是那欲淡还浓的乡愁。因为这份记忆和乡愁,于是有了创作的冲动。
故乡罗洪虽是山区,却风景秀丽,宜居养人,外地人到家乡观光旅游都流连忘返,离开时恋恋不舍,都说家乡宛如人间仙境。
曾记得初中一位语文老师到家乡做家访,回来后在班上大讲特讲赞美家乡罗洪的美丽。特别欣赏家乡的古村落的魅力,忘不了故乡那飘渺旋转的水车,在风中在水中成为一道魅力四射的地标建筑。
确实,水车曾经是故乡的靓丽风景线。
图源/星辰在线故乡地处丘陵,四面环山,老家谭家冲就像故乡的盆地。古村落毗连相接,石板路从罗洪老街延伸到各个院落,村落大多是青瓦木房建筑,修建的年代可追溯到明清晚期,有的有三四百年的历史,每个院落都是四合院结构,大多有三重堂,阶梯相连。都是花岗岩打造的世界,晴天雨天院落都是干净的,各个院落也有廊坊相接,雨雪天气不会湿鞋。
木房的墙壁是精美绝伦的雕画,比滩头的年画好看得多,厢房里还摆放过古老的花轿,每个院落都有自己的天井和消防池,一般按照院落的面积大小设计天井和消防池的大小与个数,最少的院落至少有一口水井、两个消防池,水井与消防池之间有消防水渠相通。大的院落外面也设有专门的消防池。现在大多改为鱼塘。水火无情,古人为了居住的安全在消防设施建设方面真是费了功夫。
防火仅有这些设施远远不够的,大灾面前靠人工提水灭火是难以抵御灾难的攻击的,自然消防池之间有了古人的杰作水车横立水池边。为了固定水车,水池里都打上了木桩,基本与渔网的木桩平行。免得灾难来临惊慌失措。三国名人马钧发明的水车原本是灌溉的工具,故乡先辈却利用水车的抽水原理用到了他处。想来也是前辈们的贡献。
故乡古村落不仅谭家冲院落包括双井院子、肖家院子、月塘院子、田塘院子、木塘院子、梁家院子、新、老道正堂等,而且罗洪老街包括官树下一组至三组邹汉勋故居,曾经是院落相连的,就是梓木溪也是院落相连的,旧时人们堪称故乡罗洪“小北京,可见罗洪街面之大与热闹程度。
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也曾经战乱烤历,古村落没有遗失,基本完好无损,也许如此,原来村落周围池塘边河岸边横立的水车消失了许多,记事起我记忆中的水车首见于故乡的春溪河边。运输桥附近的碾米房旁边有一座水车,碾米房是一位称为石宝佬的老人祖上开办的人工碾米磨坊。为了节省人力在临河的堤岸边立了一座大水车。
在学历史前看到这庞然大物我自是不知为何物。母亲告诉我那是抽水的水车。过去家乡的水车随处可见。院落池塘边,河堤坝下,山林映塘里都建有水车。我发现运输桥的水车连接石磨的一端,加快了作业速度。过去停电家里没米的大多到这里用人工碾米。即使后来修建了水渠落池塘边。这座水车保留了许多年,以便应急,虽然碾出的是糙米,却也解了巧妇无米之炊的难题。
故乡虽说大多年份水旱无忧。也遇到过百年难遇的干旱年。在农业基本水利没有得到很好修复的年代。人们为了节省人力。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在沿河各个区段横立了不少水车,即使在我上初中的那三年仍见干旱季节人们制造简易水车抽水,保农业稳定生产。
那时的水车是故乡暑季的原风景,不觉得靓丽,却有点令人心疼。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封山育林禁止放牧砍柴,绿化率每年大幅度提高。而天公也作美,干旱的年份越来越少,山林间溪洞淙淙,流水汩汩,地下泉不时涌出地面,山林中的引塘也逐渐作废,,水车的作用也无用武之地,人们于是将水车收起。
我曾去过云南的丽江,在新旧丽江城交界处发现了久违的水车,而水车边的石墙上还有一位伟人的题词,水车似乎成了丽江城的地标建筑。
阿瑞的美篇前年母亲和弟侄们去邻县的乡镇新化县水车镇游览紫鹊界,给我发了许多照片,最入眼球的是水车鎮横立溪头的水车格外耀眼夺目,名符其实的地标建筑,胜过了丽江城的水车。
水车图片引起我无限沉思,我想故乡的水车不应该只留在记忆中。那应是守住乡愁的一道风景线,山区没有过多的资源,而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应该成为今后乡村振兴新画卷的大手笔。
二零二零年九月二十三日作于湖南隆回县桃洪镇
来源:高平峪罗洪人网(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严禁转载,作者系湖南隆回政府部门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