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西方历史上的油画创作,题材的选择是丰富多样的,一般分为风景画、静物画、人物画三大类,其中人物画又分为肖像画、风俗画、历史画和军事画等等。无论哪种题材的作品,油画创作中光影的运用都是举足轻重的,光不仅渲染了物体,更重要的是传达了艺术家的思想,可以说,没有了光线,绘画就没有了灵魂。
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就谈到:“一般光线照射在不透明的物体上是大气的光线,特殊的光线有门洞、太阳等其它的光。第三种是反射光,第四种为透射光…”因为发现了这些,他的画中的光线应用自然柔和,被后人称作“渐隐法”绘画技法,体现在《蒙娜丽莎》绘画中,“蒙娜丽莎”人物形象的眼角、嘴角处融入阴影之中,柔和的光线造成含蓄的艺术效果,丰富了观众的想象力。
而卡拉瓦乔的“酒窖光线法”则是使背景的空间都陷入阴暗或看不透的黑暗中,人物形象只露出部分,或者完全暴露于光照中,黑暗用棕色和深褐色来表现。
卡拉瓦乔的油画作品最终,伦勃朗以卓绝的光影驾驭能力,采用黑褐色或浅橄榄棕色为背景,将光线集中为类似一束手电筒光,照在画中的主要部分,这种光影在油画中的使用,就是所谓的”伦勃朗光“。很有戏剧舞台式的效果,他凭借光影来平衡人物与环境空间的关系,在不违背视觉理念的前提下,按照自己对光的设计,来表达对作品主题的理解,他的这一理念逐渐成为对光的运用的主流。
伦勃朗的作品我在油画创作中经常使用“伦勃朗光”,尤其是人像的创作。具体来说就是用精确的三角立体光,勾勒出人物的轮廓线,让其余部分隐藏于暗部,给人以稳定庄重的感觉。伦勃朗光能够使脸的左右两侧有所变化而不至于呆板,这种用光法也有利于将视觉焦点集中在人物的脸部。
《穿蓝色吊带背心的女孩》《柿柿红》《端水杯的女孩》《豆蔻年华》其实我觉得,“伦勃朗光”并不是伦勃朗刻意发明的,而是与他当年的创作环境息息相关的,人物脸上的三角立体光非常类似从较高的窗户射入室内的光线,当时,欧洲的房屋建筑的窗户很多都是开在高处,甚至是天窗,伦勃朗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总结出的光的应用方法。现在,艺术家们喜欢使用“天窗画室”也是基于这一点。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绘画中不是应该绘制自然光线吗?眼睛看到的光影用画笔画出来,是真实的,才是写实画法。对此,我不完全认同,通常情况下绘画是通过画家的眼睛作为观察,再通过作者本身对色彩的理解来创作作品,不可能百分百复制真实的场景,油画意境表达的是作者的主观情感,特别是光的应用,要为作品服务,往往被用作对气氛的渲染、烘托,体现画家想要表达的思想。尤其是大型的历史、战争题材的创作,多人物的大场面,只能参考一些文字资料、保存不完整的影像等作为创作依据,整体的光影把控取决于画家本人多年的素描、写生磨练出的绘画技能,所以,坚持户外写生,在大自然中去体会最真实的光影变化,与创作中的光线应用并不矛盾,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升华,练好绘画基本功仍然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