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克手稿
不久前有机会欣赏到画家王世利描绘黄河的作品集《大河乐章》,其中包括专为表现壶口瀑布的煌煌巨制,给我深刻的印象。近年来,看到不止一件描绘黄河壶口瀑布景观的中国画作品,无论是个人创作还是多人集体合作,大多气势磅礡,动人心魄,虽然视角不同,手法各异,却是墨彩纷呈,各有千秋。作为经过多年在艺术道路上努力攀登的朝圣者,从心胸和目光都朝向更为深远和辽阔的高深,我认为这正是画家王世利寻求和树立自我,更为自信的登上新高度的必然过程。
▌王世利《辉煌岁月》x68cm年
画家们常常讲,百年来西方写实绘画和西式美术教育的引进,冲击和影响了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传统,也因此涉及到功过利弊的争议。但如果我们客观的看待和思考,便会发现这个“变革”的必然性:从农耕社会走向现代工业社会的中国的方方面面,都在发生变化,作为审美文化的中国画也在其中。传统中国画号称写意,以文人画集大成,或逸笔草草或程式笔墨,和西方绘画追求视觉真实以求感官愉悦,二者的审美指归相去甚远。就山水画来讲,古人限于交通以及经济所限,所谓“行万里路”的理想,大多数画家难以实现。就以黄河壶口瀑布景观,我们从未见古人有所表现,当然,以古人和前人的智慧和能力,描绘奔腾的瀑布也非不可能,“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王世利《辉煌岁月》局部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历经坎坷,却逐渐汇入世界洪流,文化交流不可遏阻,具有古老传统的中国画艺术同样有所改观,其中以人物画的发展最为明显,试看晚清仕女画的柔靡病态,山水画辗转临仿枯索僵化,莫怪青年徐悲鸿哀叹中国画“衰败极矣”而立志改造之。反观百年来几代先贤,学贯中西,不但引进西方素描、油画,更注重汲取人体解剖、透视等科学方法,结合传统笔墨精神,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涌现多位人物画大家,创造出许多足以传世之作,成就显赫。
▌王世利《无尽的涛声》cmxcm年
山水画的变化则是另一种渐进的过程,人们都知道,西方有风景画,中国有山水画,二者都是描绘大自然,却有所不同,概而言之,西方的风景画大多描绘目中所见景观,而中国文人山水画则是书写胸中丘壑,故一为写实,一为写意。然而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古老的山水画在近代以来,尤其是建国后出现不少改变,走出画室接近自然,是画家寻求艺术创造和突破所必须,更是广大艺术受众群体审美需求的多样性所注定。当然,作为一种视觉文化,写实追求和写意精神并非矛盾而不能相容。实际上,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山水画的面貌已经相当丰富和多样。画家王世利笔下创作的《大河乐章》描绘的黄河壶口瀑布景观,为我们呈现的正是山水画当下一种风格面貌。
▌王世利《无尽的涛声》局部
黄河之水天上来,大诗人李白这样说。无论是否到过、经过黄河,中国人的心里都会有那一条大河从心里流过。由于上游的刘家峡水库的控制,在兰州这段黄河水变清了,流速也缓慢了。经过宁夏陕西黄土高原,又汹涌澎湃起来,到了壶口这里已经是奔腾咆哮了,加上瀑布落差更加令人惊心动魄。这是和许多著名瀑布的赏心悦目全然不同的。如今,黄河不再是难度的天堑,也不再是难以驯服的天河。壶口瀑布成了闻名中外的旅游景观。但是在画家的心目中,黄河壶口瀑布积聚了更多的历史与生命的沉重,于是在他们的画笔下,壶口就是一首宏大的音乐史诗,多少位画家的心灵为之震动,多少画家朋友殚精竭虑的构思,以图描绘出民族图腾般的、这条黄龙之腾舞跳跃的形与神。当我看到画家王世利创作的作品时,还是颇为感动的。
▌王世利《无尽的涛声》局部
王世利成功的画出了瀑布的形与神,滔滔黄水不息的奔涌,浊浪崩云,水雾含光,这一切定格在瞬间,却又在画面上涌动,体现出雄阔浑厚、恢弘大气的风骨。这是成功的画面,其奥秘在于画家结合了中西画法,敢于用色更敢于用墨,色墨结合,动静相参,有形有体,有气有神。画黄河浊流使用赭墨,线面结合凹凸有致,而岸边石体则强调硬线浓墨,棱角分明,岿然巍然,可谓砥柱中流,正如前人所讲,运其筋而强其骨,则中华民族之精神挺然屹立,而写实与写意尽在其中。
王世利的黄河壶口图画,称之为大河乐章,不虚也。
文/知名美术理论家孙克/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