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画丨刘向久于自然中汲萃,写生命之赞歌

初识刘向久,是在不久前的北湖湿地公园采风创作活动上。踏着青草,傍着花木,画家们通过集中采风,用笔墨油彩聆听自然诗意的回响。刘向久创作的《初春》,让记者驻足许久。画中花朵绿叶交叠辉映,体现出绽放的生命力;空间感十足的倒影,赋予画作律动性与节奏感,展现出生机盎然的北湖一角。

《初春》

北纬40°是地球最浑厚的生命纬度,这个纬度的东北大地上,既有广袤无垠的大平原,也有雄浑浩瀚的长白山,更有滔滔东逝的大江河;有无限生机的春日,郁郁葱葱的夏日,也有萧瑟悲凉的秋日和冷冽肃杀的冬日。白山松水辽阔苍穹灼灼桃花茫茫雪原,每一处景色、每一幅作品,对于画家刘向久而言都是一曲生命的赞歌。

《麦田》

汪曾祺曾说过:“重看我的作品时,我有一种奇怪的感觉,一个人为什么要成为一个作家呢?这多半是偶然的,不是自己选择的。”这段话用在刘向久的油画生涯上似乎也是合适的。8岁那年,在农安县文化馆学习的刘向久初次接触油画,小小的年纪个子不高,一张两三米高的画儿,他需要站在板凳上才能完成。第一次绘画的他感觉自己走进了一个神秘的殿堂,纵使心里万般忐忑,那种充实感也无以言表。之后,刘向久开始系统学习静物、人物、素描、色彩,从那时起他就再没有放下过油画。学习,体悟,探索,沉淀……最终,刘向久考入了吉林艺术学院。现在的他,已经成为一名国家一级美术师,是吉林省书画院的常务院长。

行走天下,落笔成画。具象表现主义派的刘向久常常以北方大地为绘画素材,于自然中汲萃,写生命之赞歌。但早期的他却是以人物创作为主,作品《》就是经典的回忆式创作,是刘向久送给自己的自画像。画作整体是灰蓝色调,呈现出一种模模糊糊的状态。“我创作《》时没有画的很实在,而是用模糊的感觉来代替,因为我想表达自己对前途的迷茫,对体味文化的孤独。同时,我选择溜冰男孩作为‘主角’是为了通过绕圈来表现迷茫的寻找状态。”刘向久说。民间常用“二八月,乱穿衣”来形容初春和初秋时人们乱穿衣服的情况。作品《二八月》通过两个女孩的衣服对比,来表达东西方文化交织碰撞下所产生的文化“二八月”状态。

《》

《二八月》

千禧年初,中国绘画迎来了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激烈冲撞时期,画家们都在尝试用更为广阔的方式探索绘画语言。经历了多年拼搏生活洗礼的刘向久突然从艺术的迷思中猛省,在情感世界旋转不如把目光放远,到大自然中呼吸吐纳,“那时,我想让自己静下来,不再呐喊,沉淀自己的艺术状态。”作品《干花》就是那一时期刘向久风景类绘画早期的代表作之一,这样一幅用小笔细细勾勒出的作品要画三个月,但也正是这些宁静的日子,为他积累了对植物的充分理解,“后来,我才更自由地画出了《回归》”。

《干花》

经过无数个默默练习、绘画的日夜,画家刘向久迎来了更为成熟、丰富的创作期,作品《厚土》。静静观之,你会发现神秘深邃的玉米大地中可以听到很多种声音,青蛙、蛐蛐……各种昆虫,它们在夜晚的寂静中窃窃私语,这些声音通通被扭曲伸展又盘桓在一起的玉米叶包裹着。它们经过了春天的萌发,夏季的茁壮,最终进入了丰收的状态、涅槃的状态,旺盛的生命力在整个画面中湍流不息,让观者忍不住去猜测、去想象,在画面之外的地方,还有什么人、什么动物正活跃又神秘地栖息于此。谈及这幅作品的创作,刘向久说,“我从小生活在农安,整个农安32个乡一个山包都没有,这里只有河,但在这片东北农村土地上,迸发着无数生机勃勃的生命,我能嗅到它们的味道,听到苞米拔节的响动。”所以,他选择了一种最为直接的表达方式,画面上顶天立地的玉米大地向观者声明着,它想喊就喊得直率,生长就生得恣意,而这也是刘向久对于自己绘画状态和当时内心的一种抒发。

《厚土》

《厚土》之后,就是《回归》的平静到来。也许是在上一幅画作完成的那一刻,刘向久就悄然完成了他艺术理解的又一次成长。这一次,他的内心更为开阔了,“索性就让大地去自由舞蹈吧!”刘向久说。走进画作《回归》,画面上纯洁、阳光的女孩,穿着和天空同色的蓝色衣服,赤脚骑着自行车在玉米地中穿行。在一个快节奏、追求高效率的年代,画家笔下的女孩却在用一种最自然的方式,拥抱着美妙的春光,呼吸着大地的芬芳。自此,刘向久的北方创作理念开始静静萌发。

《回归》

画家的创作过程是心寄浮冰的一方土地。感受大地无穷的生命力,呈现万物原本的生命状态,用自然歌颂生命,是刘向久在创作《大地恋歌春夏秋冬》系列时一直执念于心的准则。刘向久告诉记者,他一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