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0岁的英国艺术家白赖恩·陶布力,曾绘制《香港文化遗产》,从处香港历史建筑和古迹中择50处,由香港大学、九龙钟楼、寺庙、祖屋,直至不起眼的岩层。
他的人生,是一场旅行绘画漫游,遍及世界各地。他在服役军人、艺术教师、舞台设计师、旅行画家、职业艺术家的多元身份中切换,见证过广岛原子弹的残忍,也因为艺术成为战争里的幸运儿。英国、日本、马来西亚和在中国香港的岁月,使他终身“保持着作为艺术家而不是工人的身份”,不断发现和超越自己。澎湃新闻获悉,“昔与今:白赖恩·陶布力绘画”(线上展览)正在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展出,实体展览也将于秋季揭幕。
今年是白赖恩·陶布力(BrianTilbrook)定居香港的第57年,在过去半个世纪中,陶布力一直用绘画表达自己与这座城市的关系。
年,白赖恩·陶布力出生于英格兰,年毕业于伦敦伊令艺术大学,年代初随英军首次踏足亚洲,先后驻守日本、马来西亚和香港,年起定居香港,从事美术教育和艺术和设计工作,年在香港大会堂举行个人展览。身为南岛中学的前美术部主任,陶布力记录了本地文物建筑,借此提高大众的公民意识。年代,陶布力是首位以自然手法描绘香港史迹的艺术家,50幅绘画记录了香港历史建筑和古迹。他还是一位舞台设计师,有很长一段时间他是香港话剧团的主要设计师,制作过多套舞台设计。
摄于港岛香港会4楼的白赖恩·陶布力壁画《维多利亚港》白赖恩·陶布力的早期作品《丹西巷》以纸本水墨绘画而成。这幅画于年在伦敦绘制,展现了他描绘写实都市地貌的才华。陶布力对香港殖民建筑的兴趣促使他在年绘制出《旗杆屋》,此画后来成为香港政府委托他创作一系列共五十幅历史建筑画作的契机。
《丹西巷》,纸本水墨,年,毕涤凡博士珍藏陶布力笔下的历史建筑与古迹,包括《东涌炮台》(年)和《麟峯文公祠》(年),都是根据细致入微的写生后在画布上以塑料彩绘画而成。这些作品曾被出版成册,纪念香港的历史建筑。
《东涌炮台》(香港文物遗产系列),布本混合媒介,年,RobertBunker珍藏
及KishoreK.Sakhrani惠赠
《旗杆屋》,复印本(版本90/),年《香港文物遗产》系列完成后,政府新闻处曾将该系列画作展示于前法国外方传道会大楼,该建筑后来一度用作终审法院。
及KishoreK.Sakhrani惠赠在城市急速发展下,本地的城市面貌瞬息万变;而随着摄影的普及,细腻的风景画也似乎注定被淘汰。因此,画家与史迹间的互动对本地社会的变迁更显得举足轻重。除刊登于《香港文化遗产》画册之作品外,陶布力的作品也有半抽象画、布本画作及数米长的壁画。
摄于港岛金钟太古广场的白赖恩·陶布力壁画《蓝》,摄影:FrankFishbeck陶布力的半抽象和抽象画让他得以追求更高的设计自由及脱离具象主题的限制。他感受到如今自然与人工两种环境皆面临重重威胁,于是在抽象绘画之中结合了熟练的画技和色彩理论的知识,表达这些威胁为他带来的压迫感。展览举办之际,陶布力回顾了自己的艺术生涯,其中日本广岛和中国香港的两段岁月,都对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也参与并见证了香港从“文化沙漠”发展至今的变迁。
白赖恩·陶布力口述
白赖恩·陶布力80岁生日照一、广岛之恋(年代)当我完成了学业,我和其他九个朋友入伍了。因为在运动中受伤,我推迟了两周入伍。
我的九个朋友分别被派往军事城镇奥尔德肖特,甚至是更糟糕的卡特里克,一个远离文明的深山野岙军事城镇。我去了日本,只身一人。
我被派往吴市工作。吴市距离广岛约15分钟,那里本来是投放原子弹的目标,也有舰艇和部队和一切军事设施。广岛只是一个和平的城市,有一百万人过着平凡的生活。但当时的指示是,如果吴市上空有云,便飞到广岛上空,然后投下炸弹,我在这次展览中有一幅画,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