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和年丰》。
创作中的马春燕。
说起农民画的时候,中卫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农民画)代表性传承人马春燕显得很欢喜,她特别喜欢这种风格,喜欢农村的自然风景,喜欢农村人的敦厚朴实,喜欢农村生活的踏实美好。农民画色彩亮丽,马春燕说,这些色彩很适合展现农村的风景和生活,同时,也将农村人身上的热情完美呈现。
农村的美好
“其实我一开始不知道自己画的是农民画。”马春燕从年就开始画农村题材的画作,直到年,她才知道自己画的是农民画。马春燕说,她的画画风格接近什么,或者如何定义农民画,对她来讲并不是特别重要,重要的是她喜欢这种风格,喜欢她笔下,她见过的和她亲身感受过的农村生活。
马春燕出生在中卫市,今年54岁,从小在城市生活,所以对农村比较陌生,直到年结婚后,才经常去青铜峡市小坝镇的婆婆家,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她开始接触婆婆家所在的农村的生活,画大量农村题材的画。
马春燕小时候受多才多艺的爷爷奶奶熏陶,很喜欢艺术,经常画画、剪纸。真正让她改变风格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就是接触到农村。“我记得有一次去北长滩,看到了纯粹的大自然,原生态的风景,还有茁壮的羊,竟然吃着大红枣,怪不得羊肉那么好吃。”马春燕笑着说。农村的自然风景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农村人的生活状态,也让她印象深刻。
“那时候的农村妇女大多穿着大红大绿的衣服,特别艳丽、好看。”马春燕说,农村人的生活状态特别简单,那些衣服的颜色,就像他们的生活一样,有滋有味,就像在黄土地上盛开的花,开得特别旺,特别美。
回到城市,马春燕将自己看到的一切,通过她手中的笔画在了纸上,留在了心里。
走进农村生活
马春燕画了许多农民画,但也有画不下去的时候。“有一次画硒砂瓜,画不下去,很痛苦,怎么画怎么别扭。”马春燕说,其实这些画并不是“画”出来的,它们是从自己的心底自然生发出来的,她感受农村的生活的美,这样的情绪,在笔下自然流淌出来,如果画得别扭,只有一个原因:没有真正地走近农村,走进农村生活。
马春燕放下笔,跑到硒砂瓜的瓜田里。在瓜田里,她看到了太阳下汗流浃背的瓜农,他们裹着毛巾,皮肤黝黑,小心翼翼地在瓜田忙活,豆大的汗珠会掉进眼睛,时不时还得摸摸晒得生疼的胳膊……“但他们的脸上一直有笑容,没有抱怨,和周围的人有说有笑。”马春燕提高了声调说,“看上去很不可思议,但你能从他们的状态中,看到他们热烈的内心。”回去后,马春燕给这幅画作起名《希望》,她说自己看到的那些场景,就是农民对于生活的希望,对于人生的希望。
在《希望》这幅画作上,西瓜是墨绿墨绿的,瓜农穿着彩色的衣服,妇女裹着亮色的头巾。马春燕说,农民画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饱满,除此之外,农民画要勾两次线,起稿的时候一次,画完之后一次,勾线主要是为了让画作更加生动。
一幅农村变迁的画卷
农民画的地域性很强。马春燕说,她笔下的农民画,反映着宁夏农村这些年的发展变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给人的感觉到处都是土,现在变化太大了。”马春燕说,她还记得多年前去婆婆家的一个场景,他们开着车在乡村公路行驶,回头一看,车后边卷起的尘土,遮天蔽日。到了下雨天,必须穿雨鞋,车走的话,一路深坑,一路颠簸。
马春燕早年间的一幅画作,表现的是农村秋收场景。“那时候小叔子种地,全都是人工播种、收割,特别辛苦”,马春燕说,每到农忙时候,她和老公就回到农村给小叔子帮忙,因此对农忙时候的场景特别熟悉。她在这幅画作上画了人们拿着镰刀收割的情景,还有“打场”(人工脱粒)的情景,还有“扬场”(靠风力把谷壳吹干净)等等。马春燕说,再看现在,全部都是机械化了。
和过去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她画的《时和年丰》农民画。“年,国家开展‘农村阳光沐浴工程’,变化太大了,我觉得应该记录下来。”马春燕在《时和年丰》里画上了家家户户的新房子,紫色瓦片、蓝色屋檐,整齐划一,还有免费安装的太阳能热水器,也画上了丰收的笑脸。马春燕说,如果将她的农民画按照时间排列,就是一幅宁夏农村发展变迁的画卷。
农民画里的热烈
马春燕喜欢农民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农民画特别喜庆、吉祥。“我最早的时候画宣传画,很多传统文化里的元素都会出现在画作上,农民画比较类似。”马春燕说,比如画完老人之后,她会在老人的衣服上画铜钱纹,有时候也会画牡丹,象征富贵、吉祥,她还会把剪纸中的一些元素融入到农民画中。
“奶奶会剪纸,爷爷会画画,我小时候就跟着他们学,受他们的影响很深。”马春燕说,她记得小时候过年时,奶奶会剪窗花,贴在窗户上,期盼新一年的日子红红火火,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民俗,有深深的文化烙印。
“爷爷多才多艺,小时候家人都开玩笑,说他‘不务正业’,现在回头来看,其实挺让人感动的。”马春燕说,在广大农民中,有很多像她爷爷一样的人,他们热爱生活,充满激情,情感细腻,热爱文艺,现在看来,这样的人是很让人敬佩的,他们就像农民画一样,朴实敦厚,但充满激情。
马春燕热爱农民画,热爱这里的人和这里的生活,就像她说的,这种画的名称如何定义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能从这些画作中,感受到其中的人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烈情感。(记者刘旭卓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