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造就了燃烧的向日葵艺术解密青年

谈及梵高,他是荷兰艺术史的骄傲、在比利时成为一位艺术家、在法国创作出旷世巨作。逝于37岁的他,在生命最后十年炽热地画出了二千余件作品传世。他是后印象派的代表之一,是表现主义的引领者。他的真诚、善良和疯狂,成为了后世一吋一吋研究的课题。

那么,是什么造就了如此一位艺术家呢?是什么造就了这样子的生命呢?

关于梵高,鲜少被讨论的是在二十岁时的青年岁月,他曾陆续在伦敦旅居三年(-)。当时仍然活在世俗框架的梵高,在伦敦遇见了些什么事情呢?这些经历,又对他接下来的画作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十九岁的梵高。图/取自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

在梵高还未成为一位画家,身心还未受困于自身的青年阶段。于年3月离开了故乡荷兰,来到伦敦布鲁塞尔区,并且开始在叔叔经营的画商担任销售业务。大城市的活力让梵高充满了希望,在努力了数月之后,梵高顺利地获得了第一次的调薪,并且被调任至位于柯芬园的伦敦办公室上班。当时的柯芬园是伦敦市中心最大的蔬果市场,周边区域可说是全世界最为现代化的都市。这样的际遇对于年轻的梵高而言,是相当值得兴奋的。不难想像当时的梵高心中,那种仿佛光明人生即将到来的感受。

此时的梵高开始了在艺术圈前线的磨练。画商的工作在当时是相当单纯的一个职务,这也让梵高有余裕可以在泰晤士河畔及伦敦的各个花园、公园之间漫步。伦敦充沛的文化氛围,也在此一点一点充实着梵高需要被滋养的心灵。在皇家学院、国家画廊、多维兹画廊等美术馆,梵高留下了足迹,也放宽着心胸感受着最好的人文与艺术发展。

约翰·康斯塔伯《梅多斯的索尔兹伯里大教堂》。图/取自英国伦敦泰德现代博物馆

梵高很喜欢雷诺兹和庚斯博罗的肖像画,也喜欢康斯塔伯和透纳笔下的英国风景。尤其是康斯塔伯的绘画,梵高曾经在给弟弟西奥的书信中写道对于康斯塔伯的感受:“他很灿烂!”。在此期间的梵高不但接触到了诗人济慈的诗歌,与诗中的浪漫进行对话。也同时阅读狄更斯的小说,启发了对于社会的观察及本能中的正义感。

伦敦的梵高故居,伦敦斯托克韦尔区哈克福德路87号。图/取自BBCART

当时的梵高在伦敦的居所位于斯托克韦尔区,是一个白领与蓝领居民混合的社区,在这期间梵高在他乡找到了可贵的归属感。在写给西奥的信中表示:“这里的事情进展得很顺利,我有一个美好的家,我很高兴能够亲身体验英国的生活方式。”旅居伦敦期间,梵高的第一位房东洛耶女士是一位法籍牧师的遗孀,洛耶女士与女儿尤金妮在社区开办了一所小型学校(这或许对往后梵高的教师生涯起了一点影响)。

住在梵高的楼上,在共同生活的日子里,梵高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尤金妮。但当梵高向尤金妮求婚时,却被拒绝了。这样的打击对于天性浪漫、生命正充满希望的梵高是件难以承受之事。经历了这次心碎后,梵高暂时中断了他的伦敦生活回到了故乡荷兰。

梵高的妹妹安娜及弟弟西澳。图/取自BBCART

到了年秋天,梵高和妹妹安娜一起回到了伦敦。梵高也回到了原先的岗位工作,妹妹安娜则是试图寻找一份家庭教师的职务(后来似乎并未成功)。这一阶段的伦敦生活,梵高与安娜落脚在了滑铁卢车站附近的新肯宁顿路号。即便此时的梵高对于这城市喜爱依旧,却开始对于在画商的工作渐渐失去了热忱。

不再热衷销售工作的梵高,对于艺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2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