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飞,年出生于湖南永州,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从事油画创作近十年,职业画家,北京东书房签约艺术家。
唐飞访谈
——艺术之我见
问:您最早对于艺术的接触是在何时?
唐:应该算是我上小学时吧。幼年时我很喜欢刻东西,就是经常会捡一些木头块,用从家里翻出来的小刀在上面刻来刻去。那时候自己肯定也不懂篆刻,完全是兴趣使然。这个爱好一直保持到初中,直到接触到绘画以后,我才很少去碰了。
《山韵系列四》50×50cm
《太行镜像》×cm
问:您在绘画上的启蒙老师是谁?
唐:并非是什么艺术大家,而是我的高中美术老师。
教学生很有一套,他第一堂课是让我们练习素描的排线,用八开的素描纸正反两面排上一百张,男的还要在手腕上吊上沙袋。我那时候真的蛮刻苦的,别人用了一个月才画完,我日夜兼程,硬是一周就搞定了。我直到现在排起线条来,自我感觉比一般画画的人稳健得多强得多。
可能是我的刻苦让老师注意到了我,再加上那时候我画画确实是学校画室里数一数二的,这位老师总是会给予我鼓励,让我自那时起对于绘画就充满了自信。
《太行人家》×cm
《陕北印象》×cm
问:在您的艺术之路上,还遇到过哪些对您产生过影响的老师,或是对您有过帮助的人吗?
唐:大学时,广美的周彦生教授。
我在大学时开办过艺考培训班,就在广州番禺区的小洲村,也是在这里结识的周彦生教授。我和周教授虽然年纪差的蛮多,但却很能聊得来,算得上忘年交。周教授是国画大家,跟着周教授耳濡目染自然学习到很多关于国画的精华,我也曾有过一段时期进行过书法和国画创作,这对我之后油画创作之路也有很大的帮助和启发。
然后还有当代艺术家王克举老师。
曾有人说我的画跟王克举老师的画有些相似之处,对于现在的我来讲,能拿王克举老师的作品跟我的画放在一起去比照,那是我的荣幸。确实是因为我喜欢并赞同他的某些艺术表现手法与观念,虽未相交但已是知音,所以作品自然会有受到王克举老师的一些影响。
中国社科院的于建嵘教授也是给过我极大帮助的人。
我在年参加中国社科院于建嵘教授组织的在中国游荡写生创作活动。因此,近两年我带着画箱基本踏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领略了各族人民的风采,见识了各种名山大川,通过游历写生使我从专业上有了很好的提高。同时还得到了博学多才的于建嵘教授的各种解惑,使我奠定了往后创作道路上的社会学理论基础。我一直认为不深入生活不了解社会与历史,艺术之路很难走远走长,所以跟随于建嵘教授游荡写生的这段经历,是我宝贵的一笔精神财富。
最要感谢的是我的妻子。她陪伴我支持我鼓励我,让我即使卖不掉一张画也不要改变自己的艺术主张,我为有这样一个贤妻而自豪。
《江山如此多娇》×cm
《一江秋水》×cm
问:在您的油画作品中为何树木总是一种摇摆不定的姿态?
绘画是自我情绪的一种抒发,就像诗人的笔一样,画家的笔同样也是表达自己思想的一种工具。我一直坚信没有独立思想的画就如同没有独立人格的人一样,是立不起来的。我的画是我同自己、同观众、同社会在进行的一个交流过程,画是交流的媒介,而画面中的元素就是有着情绪和思想的词语。
回到画面中“摇摆不定”的树木来。“摇摆不定”的并非仅仅是树木,还是我、是你、是我们每一个人,这是我对于这个世界当下人们状态的一种解读。活在钢筋水泥浇筑的丛林中的我们并没有什么安全感,维系着社会中人们安全感的是金钱、是权力,是这些本身也不稳定的东西。呵,说到这里有点悲天悯人了,在缺失精神与信仰的当代,人们该如何找寻内心缺失的安稳与宁静,该如何在“摇摆不定”的环境下安身立命,这些我并不清楚,当然也不可能有答案。但我作为追寻艺术的人,作为走在思想和精神最前沿的一批人,诚实的表达我们所看到的、所感悟到的,是每个艺术家应有的使命。
诚实,也是我进行艺术创作的理念及底线。
《神秘的峡谷》40×50cm
《龙胜梯田印象三》40×50cm
问:我发现在您的油画作品中色彩纯度较高,对比也相对强烈。关于这点,您有什么要表达的吗?
唐:我是个单纯的人,喜欢纯粹、干净、透明的事物。我一直钟爱纯净的色彩,透明到心无杂念,纯度高一点更符合我的性格。
关于对比强烈,是有一段时期我看到社会上正在发生的一些事情给了我很多触动,我便想在画面中营造出一种纷争、碰撞的感觉。对比强烈的话会有一种不安定感,这正是我那段时期想要表达的内心感受。
《流水有情》×cm
《山韵系列一》70×80cm
问:您的大部分作品都是风景写生,这是您钟爱的绘画题材还是另有原因?
唐:其实很简单,风景写生创作是我的最爱。虽然时而烈日炎炎时而狂风骤雨,但正是这神秘莫测的自然给了我灵感和创作激情。而这种与大自然的交融,正是我追求的精神世界。
《湘南初秋》70×80cm
《万类霜天竞自由》40×50cm
问:在去年云南行之后,曾有人说你的水平退步了,说什么不考虑空间透视关系了,色彩艳俗画面花乱不和谐等等,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唐:艺术之路让我体会到了“高处不胜寒”,越走越孤独,越走越觉知音难觅。。。。。。
我在美院通过了严格的专业训练,毕业后画了十几年了,难道我还会犯基本错误自砸饭碗吗?到底什么是艺术?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理解。我也在朝着我自己坚信的艺术道路去前进,传统的学院派那些东西已经俘虏不了我对世界的认识与理解了。我要跳出那个怪圈,必定要有所改变。曾有位名师跟我说当你想进入真正的艺术创作,先把之前的知识进行“脑袋清零”,我认同他的观念,就如同武侠片中男主角要练就绝世神功时必须先忘掉以前所学。
《风》40×50cm
《不羁的风》40×50cm
问:您对于艺术的时代性是如何理解的?
唐:要谈艺术,必先知晓其所处的时代。艺术本身就是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产物,不可能脱离开其所产生的时代背景而空谈艺术。翻开中外美术史,毫无例外,每一幅精品都具备时代性开创性,每一个大师都无一例外,所以艺术作品因具备并重视时代性是我一直所主张的。
《荷花含笑调薰风》×cm
《镜像系列七》50×60cm
《镜像系列十》40×40cm
问:您常以“画者唐飞”自称,为什么不是“画家唐飞”、“艺术家唐飞”等等,有什么寓意在其中吗?
唐:我不敢自命画家,更不敢终日顶着一个艺术家的头衔。“画者”二字是我的态度,是我警醒自己时刻都不要忘记我是一个画画的人。但作为一名执着的画者我认为必须要有社会担当,因为你的作品会引导他人的判断而这种判断的对错可能会根据你的社会影响而产生不同程度的社会问题。不要以为会画两张画了,就成了艺术家。艺术家肩上的担子,可没那么轻松。
《七彩丹霞》40×80cm
《青春的舞步》80×cm
《巍巍太行》×cm
问:您觉得艺术家因具备怎样的特质?
唐:艺术家必须具备灵气,要有一颗比常人敏感的心。他能洞察到一般人无法感知之事,这样创作的作品才能有与众不同的观念及感受。
其次,艺术家更要有很强的文学修养与社会实践,画里画外的知识都得具备,否则作品很难入世。我自己常遇到此类问题,想表达一个地方,但对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缺乏认识,面对景物只知画美而深入不了精髓,想借喻又感觉肚子空空,而社会实践更能让自己直观的感受到一种无法用言语形容的灵性,所以我才认为写生和游历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相当重要,自己也一直在朝这方面下功夫。
最后,我认为最最重要的就是心灵的那份纯净与慈悲。“目空一切”这不是摆谱也并非看不起什么,而是在创作时将一切看作眼前浮云、不要被红尘俗世蒙蔽双眼,才能真正做回自己,才能真正表述至纯的观念。众生皆有错而慈悲为怀皆圆满,怀着一颗慈悲的心,天地才浩瀚广博,自然万物在你眼中、在你画中才有灵。
写生花絮
《艺展中国》展出全国一线艺术大家最新力作,是一线大咖与全国艺术同仁、藏家、艺术爱好者最直接最美的窗口,带最美的艺术展遍全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