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丹妮还活着!丹妮还活着!”
83岁的袁迪宝老人手捧着来自法国里昂的书信,激动得老泪纵横。
走到人生暮年的袁迪宝,原以为自己会抱着这个最后的遗憾走完自己的一生,现在他看到了希望,就像将死之人抓到了救命稻草,又像是负罪之人终于找到了可以救赎的出口。
他一生挚爱的李丹妮,竟然55年未嫁,一直坚守着他们的爱情。
01
年9月的一个明媚清晨,浙江医学院(现浙江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系的大一新生袁迪宝,和班上所有的同学一样,都正期待着一堂特别的俄语课。
他们听说担任俄语课的老师,是一位有着法国血统的“混血儿”女老师。
这位老师不仅人长得漂亮,而且还精通中、法、俄、英四种语言,是个十足的才女,是校园男生心目中的“白月光”。
随着上课铃声的响起,教室里走进来一位穿着白色长裙的女老师,这就是传说中的那道“白月光”—李丹妮老师。
坐在临窗座位的袁迪宝,和所有男生一样,被这位皮肤白皙、五官立体精致,一头金发的老师惊艳到了。
于此同时,年轻的俄语老师李丹妮,也在四下环顾着,寻找一双能与她课堂互动的眼睛。
窗边坐着的那位大男生,有一双目光炯炯的大眼睛,他的眼神是那么温暖。
俩人四目相对,那一瞬间他们达成了一种默契,自此,她常常通过这双眼睛来验证自己的课堂效果,并从此开启了一段传奇般的爱情故事。
李丹妮年5月24日出生在北京,父亲李树化是浙江美院教授,母亲JEANNECHANAL(中文名字李燕妮)是法国人。从小就聪明漂亮的燕妮在父母的宠爱中快乐地长大。
年,23岁的李丹妮毕业于浙江大学外语系,毕业后她先任浙江医学院外文助教。
起初她教的是英语,年,学校调配改教俄语,袁迪宝就是她教的第一批俄语课学生。
随着俩人接触的增多,李丹妮慢慢了解到,袁迪宝比班上其他同学年龄稍大些。他年出生在福建上杭,仅比自己小一岁。
袁迪宝不但聪明,学习还刻苦勤奋,俄语成绩次次满分。他平时不爱多说话,但做事很有责任心,眼睛里总是能看到事儿,这里缺了啥,那里坏个啥,他总是第一时间发现,并默默补足修好。
这种少说多干的行动派作风和李丹妮十分相似,是她喜欢的。
而袁迪宝同样对这位年龄相仿、敬业、又很赏识自己的女老师也格外喜欢。
身为俄语课代表的袁迪宝,与李丹妮接触的机会自然多一些,他表现出了极强的求知欲,除了请教俄语问题,他还经常向李丹妮请教英语方面的问题。
于是,李丹妮在杭州灯芯巷29号的家,成了袁迪宝经常拜访求教的地方。
丹妮的父母对到访的学生一向很热情,加之袁迪宝与李丹妮的父亲李树化都是客家人,二人用客家话总是聊得很投机,让李树化非常开心。
因此,李丹妮对这位学生又增添了几分喜欢。同时,也多了一些关爱,她常常送一些辅导资料给袁迪宝。
转眼到了年的冬天,一天清晨,窗外飘起了雪花,坐在教室里的袁迪宝冻得瑟瑟发抖。
下课后,李丹妮悄悄递给他一个纸包。袁迪宝打开一看,是件蓝色的毛衣。一股暖流顿时流遍了全身,他的心底生发出了一种莫名的情愫。这对年轻师生在不知不觉中相恋了。
杭州是个美丽而浪漫的地方,李丹妮喜欢西湖,喜欢听白娘子和许仙的爱情故事。
苏堤、花港、断桥等处处留下了她和袁迪宝的足迹。他们最喜欢的事,就是一起去看保俶山夜空中那颗最亮的金星。
但在相处中,李丹妮却从袁迪宝的那双眼睛里读到了一丝丝的忧郁和哀伤,她不敢想也不敢问,常常有一种隐隐的不安向她袭来。
年,袁迪宝所在的公共卫生学院要并入华西医科大学,他要随学校迁到成都,这对恋人马上面临别离。
就在分别的前一晚,袁迪宝向李丹妮吐露了隐情。原来,袁迪宝在来浙江求学前的一个月,已经与一位名叫黄秀雪的女人在厦门完婚。
“袁迪宝有一个妻子”,这对李丹妮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这就是她一直不敢想也不敢问的那个预感,也是一直隐藏在袁迪宝眼睛里的那丝忧伤。
临别前,李丹妮把一缕金发和一枚戒指,交给了袁迪宝。袁迪宝接过这些爱的信物,黯然离开。他的背影从此永远刻在了李丹妮的脑海中。
到了成都校区的袁迪宝,才真正感受到了自己对李丹妮的爱恋有多深。
以往在一起的日子,他在节制中感受着与李丹妮的相悦相知,同时又承受着道德的谴责。
在他的观念里,“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他对妻子该有的责任。但当下与李丹妮分别,让他真正感受到了爱情的刻骨铭心,他感觉自己的心空了。
于是,一封封饱含热情的书信飞到李丹妮的手中。而李丹妮何尝不是日日经受着分别相思之苦,她同样陷入了无限的矛盾和痛苦之中。
以她对袁迪宝的了解,他不可能抛弃妻子。而对于自己,李丹妮能感受到袁迪宝是真的爱着自己。
虽然有着法国的浪漫基因,但在感情上李丹妮却很传统,她不希望在另一个女人的痛苦中见到自己的幸福,她更不希望自己爱的人陷入两难的境遇中。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煎熬和挣扎,李丹妮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今生做不了袁迪宝的妻子,就做他的朋友、知己。”
02
年4月,李丹妮决定随父母回法国,她选择了坐船离开,因为这样可以在海上漂一个月,可以让她慢慢离开这个生养她近三十年的土地,把这份感情慢慢放下。
但令李丹妮没想到的是,这一别,从此相隔万里。在那个车、马、邮件都慢的年代,书信成了李丹妮、袁迪宝的唯一联系方式。
在船上的一个月里,李丹妮每到一个港口就会发出一封信给袁迪宝,在下一个港口收到袁迪宝的回信。到了法国,每隔一个月她也会收到袁迪宝五六页的来信。
法国于李丹妮是陌生的,这些书信陪伴李丹妮度过了无数个日夜。
袁迪宝每次来信都会把生活细节仔细讲给丹妮听,他们互相分享和分担着生活中的喜悦和忧伤,这让李丹妮感觉到袁迪宝仍然跟她在一起,让她不再孤独。
年到年间,袁迪宝的三个儿子相继出生,袁迪宝把他们父子四人的合影寄给了李丹妮。
李丹妮知道袁迪宝生活负担很重,便时常寄去一些儿童用品以减轻他的生活压力。
在袁家三个孩子儿时的记忆中,父亲的一位洋老师常常给他们寄来衣物和食品。
年1月,中法建交了。
李丹妮所在的贸易公司开始与中国有了大量的贸易往来,这让有着深厚中文功底的她在工作中如鱼得水,在中国代表团来法访问时多次担任翻译,之后的工作越来越顺利。
但袁迪宝的来信却越来越少了。
60年代末的一天,李丹妮收到了一封匿名信,对方在信中警告她“不要再写信了!你害人!”信的内容让李丹妮震惊,聪明的她立刻明白了袁迪宝当时的处境。
于是她停止写信,自此,两人失去了联系。
然而,在李丹妮的心中,袁迪宝是永远也不可能会抹去的记忆,此后也再没有一个人能走进她的心里。
之后的十几年岁月里,她用工作填满着自己一个人的生活。工作一天回到家,她会看到桌前袁迪宝父子的照片,有时不能入睡,她就拿出过往的书信,独自读着熬过漫长的夜晚。
47岁的时候,李丹妮做出了一个新决定,进入法国里昂第三大学攻读汉学博士,她想教书。因为这是她与袁迪宝认识时的职业,也因为学习能让她全身心地投入。
经过六年的苦读,李丹妮拿到了汉学博士学位,并获得里昂第三大学语言学院中文系终身副教授职位。
70年代后期,里昂中法大学重新办学,李丹妮担任秘书长职位,无论在生活和学习上,她帮助了无数赴法求学的中国学生,就像当年她帮助袁迪宝那样。
因她在里昂大学的杰出贡献,法国政府在年授予她“骑士勋章”。
李丹妮的心里一直装着袁迪宝,装着中国。
当年决定离开中国,是李丹妮从来没有想过的事情,在她的骨子里自己就是中国人。
在20几岁的时候如果有人问她会不会到法国定居,她会认为对方是疯了。但如今她身在法国,而且要在这里孤老终身。
李丹妮一直未嫁,但她也从未对与袁迪宝的感情有过任何奢望。
八、九十年代她曾几次出差到中国,她从未试图去寻找袁迪宝,她不愿去打扰他平静的生活。以往的书信和照片一直陪着李丹妮,在她心里默念着袁家的生活。
03
而在中国,李丹妮寄给袁迪宝的书信,连同当年她的信物都被袁迪宝小心地封存在了心底。
直到年,妻子因病去世,袁迪宝感觉自己的心又如当年与李丹妮分别一样,一下子又空了。
他变得邋遢、不修边幅,儿子儿媳多次说也不管用。儿子们想替他找个老伴来照料他的生活,都被他一口回绝。在他的心底一直还有着一位身在法国的亲人,但这一生可能无法再见。
时光流转,到了年春节,此时距妻子离世已经十几年了。
这天,袁迪宝的外甥来看望他,当一家人团坐在一起聊天时,外甥的一句话“舅舅年轻时很帅的,有一个外国女老师很喜欢他!”把袁迪宝这位耄耋老人五十多年的平静搅得翻江倒海。
小儿媳欧阳鹭英看出了老人的心情,事后她了解并证实了这段尘封半个世纪的恋情。
袁迪宝一生,工作尽职勤恳,作为丈夫和父亲,他尽心尽责。唯一让他有愧的人,就是李丹妮,那个深爱他的女人。
儿子儿媳理解父亲的感受,并为他和李丹妮之间的真情所感动,他们鼓励父亲再次写信寻找李丹妮。
年初春,袁迪宝给法国里昂那个熟悉的地址,寄出了五封同样的信。
仅有两句话的信,他足足写了三天。在他心里有犹豫和害怕,李丹妮有没有嫁人?有没有搬家?是否还健在?他怕打扰她,也怕收到不好的消息。
“亲爱的丹妮,你好!
祝福你的健康长寿,请给我一信。
永远怀念你的袁迪宝。”
二十天后,袁迪宝收到了李丹妮的回信,断绝了五十多年联系的人终于有了音讯。
袁迪宝看着那亲切的笔迹内心百感交集,当读到信尾李丹妮为自己设计的人生归宿,他心痛不已“等我老到不能自理了,修女院会欢迎我去那里终老。”
袁迪宝再也不能按捺内心的情感,他不能让李丹妮独自在法国孤独终老,他要把她接回来,给她一个家,用自己的余生来弥补她对自己的深爱。
年5月,儿媳欧阳鹭英拨通了李丹妮在法国家中的电话,当李丹妮听到对方称呼自己“丹妮妈妈”,她的心融化了,她今生做梦都不曾想过有谁会喊自己妈妈。
李丹妮的心里已经做出了又一个决定,回到中国,回到自己热爱的土地,回到那个自己爱了一生的男人身边去。
年8月,欧阳鹭英受全家人嘱托飞往法国,接李丹妮回中国的家。机场相见的两位耄耋老人激动得说不出一句话,他们紧紧相拥。
年9月中秋节前,李丹妮和袁迪宝在子孙亲朋的祝福声中举行了盛大的婚礼,这对相恋半个多世纪的人终于走到了一起。
婚礼结束后李丹妮和袁迪宝马上计划去杭州看看。
那是他们相恋的地方,那里有他们年轻时的美好回忆,那里也是他们曾经许下过愿望的地方,今天愿望实现,他们是去还愿的。
夕阳下手挽手走在西湖边的李丹妮和袁迪宝成了一道风景,无数路人投来艳羡的目光。
他们惊叹俩人如此年纪还那般恩爱,但他们哪里知道,曾经历过怎样的悲欢离合,才会有今天这失而复得后的欣喜!
两位老人跨越半个世纪的爱情故事让人为之唏嘘,在这充满诱惑和以物质为评判标准的当下,有多少人能保持克制?像李丹妮那样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坚守一份纯粹的爱情呢?
作者:不忘初心
审稿:小白
责编:桔儿
资料来源:央视CCTV-10科教讲述栏目第68期69期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