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撰稿
规划四所罗毓豪陈昌勇谢杰锋舒凌雁刘恋
审核
规划四所刘洁贞
编辑
总工程师室曾宇娟
全文共字,阅读大约需要18分钟
01.
引言
保护自然生态和自然文化遗产原真性、完整性,加强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永续利用,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的贺信中写到,中国实行国家公园体制,是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项重要举措。
应当注意到,风景名胜区是根植于我国历史文化传统、代表中国自然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承载[1],是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独立类型[],与社会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过程中,仍需进一步研究风景名胜区的功能定位。
丹霞山风景名胜区又称“中国红石公园”,于年获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年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是“中国丹霞”地貌的命名地,是创建国家南岭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丹霞山风景名胜区近年来践行“两山理论”,一方面加强生态景观资源的保护培育与修复,另一方面也在探索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01年《丹霞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05)》获国务院同意后,较好指导了风景区的保护与利用,但在管理层面的“可操作性”有所欠缺。本文以《丹霞山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为例,探索国家公园建设背景下风景名胜区保护利用的详规编制重点、方法,包括生态景观修复、社区建设、游赏系统策划等,探索建立资源保育及人类活动的详细规划管控体系。
丹霞山东部群峰
图片来源:韶关市丹霞山管理委员会网站,刘加青摄
0.
风景名胜区规划回顾
.1相关文件表述
(1)风景名胜区方面
我国自年国务院批转《关于加强风景名胜保护管理工作的报告》、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44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开启了我国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发展。5年国务院颁布《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7年建设部发布《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实施办法》,标志我国风景名胜区制度初步建立。该阶段缺乏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编制及审批依据。
年《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实施,奠定了风景名胜区规划体系,提出重点建设地段可增编控制性详细规划或修建性详细规划。年的《风景名胜区条例》则明确详细规划应确定基础设施、旅游设施、文化设施等建设项目选址、布局与规模,并明确建设用地范围和规划设计条件。该阶段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重点针对建设地段、建设项目进行编制。
实施的《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标准》则认为风景区详细规划与城市详细规划存在很大差异,既包含自然环境内容又包括人工建设内容,既针对景观类用地又针对建设类用地,其重点是明确和落实风景区的保护、利用和建设行为。按照现行标准,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需要兼顾自然与人工的内容,规划重点也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