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辟入里的严谨逻辑训练,层层推进的审美思辨提升,这是目前我见过的最好的议论文实战教程。
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们常说:“世界都一样,风景各不同。”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客观世界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不同的人却能看出不同的风景呢?大概是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视野、不同的境界吧!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
要求:根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眼里有怎样的风景,心中就有怎样的世界1题解逻辑:精准审题成功一半
这个题目不是表述一个现象、提炼一个结论,而是直接就一个“人们常说”的观点进行了探讨。一个观点与一个现象的区别在于:现象通常是一种客观存在,观点通常是一种主观认知。所以现象的表述逻辑通常基于常情常理,观点的表述逻辑通常基于主观判断。比如“世界都一样,风景各不同”这句话,就是基于对“风景”这个概念的独特判断。如果说“世界都一样,风景也一样”,也没什么问题,不过是“风景”的概念内涵发生了变化。
因此,以一个观点为基础来提炼新的论点,首先就需要基于观点的逻辑,理清观点中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至于在立论中犯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然后才能说到如何深刻立论,如何探究立意的高度和深度。
这一个题目材料,核心字眼是“看”,其中涉及到的概念有世界、风景、视野、境界。先基于这个材料语境,来将这四个概念理一理。
先讲“世界”。
这里的“世界”,材料中明确指出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客观世界”,当然就不是指抽象的心灵世界、精神世界,也不是指穿越时间的历史文化世界。有些受套路化写作影响的人,很容易将这个世界写成抽象的世界,比如陶渊明的世界,苏东坡的世界,毕达哥拉斯的世界等等,总以为堆砌古今中外的名人事迹、名人名句,就是深刻,就是文采。对于此题来说,这样的写法是很容易偏题的。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客观世界”,分明是要求基于现实,分析现实,要求从现实中开阔视野,提升境界。这个世界,就是我们眼前所看到的一切客观事物和现象,包括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人文现象等。日落月升,高山流水;繁华大街,幽静小巷;热闹活动,安静独行……都是我们眼前的客观世界,可见这篇作文的选材范围其实无比宽广。
再讲“风景”。
“风景”是一个有情感倾向的词,偏向于可欣赏的美好,是对客观世界进行了主观改造之后的印象。也就是说,风景是基于主观审美和主观情感的存在,并不等同于客观世界,所以,风景也可以是人想象出来的,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不过在这个题目材料的语境中,“风景”是我们对客观世界的理解,是必须基于客观世界的。这里讨论风景的内涵,就必须在这个特定条件下进行。
风景是基于主观审美的存在。有句很著名的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当我们将一个事物看出美来,这个事物就成了我们眼里的风景。
这个看出美的能力,就是审美能力,这可以发生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有的人字写得比较难看,想练出一笔好字来,那就需要一个前提:先要能看出怎样的字是好看的,怎样的字是难看的。很多时候,字写得难看的人,并不认为自己的字是难看的,因为看习惯了,也就看顺眼了。这就属于在字上没有审美,他眼里没有一个对字的审美标准,再好看的字,在他的眼里也成不了一片美丽的风景。
自然景色当然也是这样。有人觉得风景区的山水才是美的,要看风景,就得列个旅游计划,然而即使到了风景区,也只能把别人设计的景当成是美的,那些没有经过设计的事物和现象,就体会不到美还是不美。有人则每天都能从身边的草木日常中发现美,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万事万物皆可在内心引起共鸣,产生共情,那就举目皆风景。
风景是基于主观情感的存在。风景的确跟主观情感关系密切,同样一处场景,在不同心情下看,就会有不同的感觉。比如一棵在阳光下静立的树,心情好的时候看到,可能觉得每一片叶子都熠熠生辉,满树的绿,是生机,是活力,是希望,是独木成林,是从容淡定;心情不好的时候看到,可能觉得满树的叶子琐碎而杂乱,满树的绿,是沉闷,是平庸,是失望,是孑然一身,是悲苦守望。客观环境并没有变,但是心情决定了风景的品质。
风景还是一种基于好奇心的发现。有一句俗语说:熟悉的地方无风景。意思是说,对身边的客观世界因为太熟悉,导致失去了对美的敏锐感受,正所谓熟视无睹。这一点不与此题材料直接相关,但却是“看出不同的风景”的基础。保持一颗好奇心,努力从生活中去发现,生活常新,风景常在。
然后来讲“视野”与“境界”。
这两个词是就人的精神世界而言的。视野是广度,境界是高度,共同勾勒出一个人精神世界的体量。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所谓站得高,看得远,境界越高,视野就越开阔;反过来,随着视野的开阔,收入眼底的事物越多,存储的知识越丰富,就越有利于通过思考、探究、提炼、升华,来提升自己的境界。
但一个人的视野和境界,是很微妙的感觉,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来衡量。通常说一个人视野广阔,是指这个人看得比较全面,比较有远见。说一个人境界高,通常是说他的思想觉悟高,精神修养高;或者是对个人品格上的赞美,有涵养,胸怀宽广,才华横溢而谦逊,感悟深刻而淡泊,宠辱不惊,宁静致远,等等,都会笼统地称之为境界高。
视野和境界也常常是因人而异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视野和境界,常常彼此之间并不具备可比性,除非他们是在同一个领域里。一个种田的老农,对庄稼的视野和境界,可能会远远优于一位高官;一位官员在政治领域的视野和境界,可能会远远优于一位著名诗人。人生于世,可能都会努力追求开阔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境界,但到底是追求面面俱优,还是追求一枝独秀,需要根据不同的领域特点来进行判断,不可一概而论。
所以,当我们讨论视野和境界决定了一个人看世界的眼光时,要特别小心地建立清晰的对应关系,这是极容易出现以偏概全的错误的。
有怎样的视野和境界,就看到怎样的风景理顺了这四个概念的内涵之后,再来看看此题的整体语意。
题目的基本意思是:不同的视野、不同的境界,就会面对相同的世界里看出不同的风景。也就是说:人们看到的风景,是由自己的视野和境界决定的。虽然题目中用的“大概是”这样的表达,但表达的意思却是不容置疑的,因为它是对“为什么不同的人却能看出不同的风景”这个问题的唯一回答。
这就有几个问题需要探究。
①为什么一个人的视野和境界会决定了他看到的风景?
通过前面对概念的分析我们了解了,“风景”是偏向于可欣赏的美好,并不是事物和现象的原貌,而是经过精神世界的主观加工后的印象。所以,风景是客观世界在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里呈现的模样。一个人的视野和境界,构成了他的内心世界的广度和高度,这个内心世界的空间有多大,就能容纳多大的客观世界;这个内心世界是怎样的内部结构,就会对接纳的外部世界进行怎样的改造。
接前面那个“一棵在阳光下静立的树”的例子来说,勤劳的樵夫看见这棵树,可能看见的是在院子里堆成小山的一堆柴火;长途跋涉的旅者看见这棵树,可能看见的是可暂时休憩的一个庇护。可能画家看见的是一幅画,诗人看见的是一首诗,商人看见的是一桩生意,朝圣者看见的是一种神圣……每个人的眼里,它可能都是一个风景,但这些风景的不同,正是取决于每个人不同的视野和境界。
②一个人的视野和境界是怎样决定他看到的风景的?
一个视野开阔的人看见事物,不仅能看见事物的全貌,还能看见事物更宽广、更纵深的背景。所以这个事物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所构成的风景,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立体的广阔的巨大图景。一个境界高的人看见事物,不仅能看到这个事物在眼前的模样,还能看到这个事物的过去和未来,看到它的情感和命运,看到它的精神和灵魂,能从个体到群体,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既能深入其内核,又能拓展到无限。
一个人的视野和境界,也是人生经验的重要一环。经验可以帮助人们取得更多成功,也会很大程度上禁锢人的思维。人们没法脱离经验去看客观世界,也常囿于经验而对客观世界进行下意识的强扭。所以人们看到的风景,常常是经过经验筛选后的风景,当把这个风景表述出来时,也会带有非常强烈的个人经验色彩。
③面对同一个客观世界,人们到底需要看到怎样的风景?
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同样一个客观世界,人们总是本能上要追求看到更美好的风景。在我的线下课堂,有同学曾开玩笑说:我就没有一颗爱美之心。我说:那你出门来上课,为什么不是眼屎堆在眼角,衣服邋里邋遢,整一个蓬头垢面、污秽不堪的形象,却要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同学们哄堂大笑,发现玩笑归玩笑,如果结合一下生活细节来看,发现还真的是人人都有一颗爱美之心呢。
那么,是不是视野开阔、境界高,就能看出更美的风景呢?这个也要一分为二来说。因为所谓美,其实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只能说在不同的领域,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有一些大家已经形成共识的相对标准。这些相对标准通常经过了时间的锤炼,已经变得比较稳定,但并不能说就是绝对唯一的标准,那就成了“古言不可违”的迷信了。人类对于美的追求,一直都是师古不泥古,一直坚持走在不断创新的路上。
如果是在同一个领域、同一种事物、同一个审美标准的前提下,来评价美,那美的水准的确是有高下的。但是,从“把客观世界看成风景”的这个角度来说,这个风景的美,几乎取决于人们内心的评判,显然无法给美指定一个客观尺度。所以对风景的美的探讨,从“风景对人精神世界的影响”的角度,更容易表现出“人们到底需要看怎样的风景”的意义。你能看到怎样的风景,你就拥有了一个怎样的世界,你就能创造一个怎样的人生。
④怎样才能开阔视野,提升境界,去看出更多美好的风景?
这是此题审题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否则,仅仅停留于“不同的视野和境界就能看出不同的风景”,只是就理说理,很容易纸上谈兵,貌似逻辑完整,其实没有说服力,写出来的议论文就没有分量。
如何开阔视野,提升境界,这就需要结合生活实际,结合具体领域和具体角度进行具体探究,泛泛而谈并没有什么意义。比如要多读书,要勤奋学习,要善于积累,要谦虚好学,等等,都有道理,但都属于泛泛而谈,写到作文里看起来也挺好,但的确属于正确的废话。
到这里,关于这个题目整体的内在逻辑,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精准的解读。如何以此为基础进行哲理思辨、深度立意,冲击满分作文,我们在下一个环节继续探究。
2哲理思辨:深度立意高分保障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