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特刊丨自然资源型景区IPO之路,天堑

旅游景区企业IPO上市道阻且长

年以来,随着文旅行业全面复苏,旅游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开始释放更大的融资需求。今年3月,成都市青城山都江堰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青都旅游”)、湖北省鄂旅投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鄂旅股份”)这两家以自然资源为主体的景区企业主板IPO申请先后获得深交所和上交所受理,但半年后都选择撤回终止,遗憾退场。

回顾过去几年旅游景区企业冲击IPO之路,无论是新三板谋求转至主板或创业板,还是首次或多次进行IPO申请,都体现出旅游景区企业对资本市场的孜孜以求。但即便上市,也非全然“上岸”,更考验企业在市场的持续竞争力。作为目前最“年轻”的旅游上市公司,年8月上市的西域旅游两度因“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为负值且营业收入(扣除后)低于1亿元”而分别在年和年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从上述企业的主营业务可以看到,筹备上市的旅游景区基本以索道、观光车等景区交通服务为核心业务。作为以自然资源为基底的景区,一方面受到年出台的《风景名胜区条例》限制,其中规定“风景名胜区的门票收入和风景名胜资源有偿使用费应当专门用于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以及风景名胜区内财产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损失的补偿”,其后在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等关于整顿和规范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的通知》规定“对依托国家资源的世界遗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文物保护单位和景区内宗教活动场所等游览参观点,不得以门票经营权、景点开发经营权打包上市”。

另一方面,收入来源单一、业务模式传统往往也成为这类景区企业上市“蜀道之难”的主要“病因”,“门票经济”在资本市场中缺乏成长性认可,加之“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修建缆车、索道等重大建设工程,项目的选址方案应当报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核准”的规定,自然资源型景区的创收方式进一步受到约束。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股票发行由核准制调整为全面注册制,主板上市条件大幅优化,在提供的三套上市财务标准中有两套不再要求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净利润为正,但预计市值要不低于50亿元或80亿元。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编撰的《-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截至年6月,全国73家文旅类上市公司总市值为亿元,平均市值达亿元,基本超出发行要求。因此,未来文旅企业在发展初期进入到资本市场的可能性更大,对于文旅企业普遍战略培育期较长、难以获得资本市场青睐的情况将有望得到缓解。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截至年9月,A股13家旅游景区上市公司总市值为亿元,平均市值仅43亿元,约为文旅整盘平均市值的三分之一。未来旅游景区若想上市,必将是在全国超千家4A以上景区中优中选优。在“人优我特,人特我转”的理念下,旅游景区需要拥抱更广阔、更富有逻辑的产业链条,如通过融合场景形成“景区+”或者通过组合产品形成“+景区”。

自然资源型景区业务结构对比分析

旅游景区企业从申请上市到最终成功上市可能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近期鄂旅股份终止IPO申请再次引发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9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