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羊城晚报社与深圳福田区委区政府联合主办的“花地文学榜”入围名单今天揭晓。
该榜单由中国作协副主席贾平凹担纲评委会主席,60余位作家、学者组成评委会联合推出,包括年度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散文、文学评论、新锐文学六个文学门类榜单。
最终,每类各产生一位年度作家(作品),结果将于11月下旬公布。深圳市委宣传部、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为此次活动指导单位。
“花地文学榜”除推选六个门类文学榜单外,还加入了网络文学元素和网络文学打榜项目。网络文学榜单将于11月15日推出。
花地文学榜散文入围名单:
(按作者姓名拼音字母排序)
陈思呈《私城记》:
是行状录也是心灵史
别开生面,是陈思呈散文的标志性特色。生活中熟识的场景和事物,在她的笔下不断发新枝,结异果。看清楚现实社会里究竟在发生着什么,并梳理出大义,是《私城记》的核心内存。
这本书是生存行状录,也是阶段性的心灵史。她行文的路数是诱敌深入式的,善出奇兵。语言生动、透亮、克制、富于修养。陈思呈文章的款式是她自己的,她不临摹他人,他人也难于仿制。
评委:穆涛(《美文》杂志常务副主编,编审)
丁帆《先生素描》:
“素描”中的风骨与精神
丁帆的《先生素描》,以个人生活和亲历为基础,为35位“先生”即现代知识分子“立传”。这些先生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给作者传道授业的老师;另一类是跟他有过交往、受其“私淑”影响的先生。这35位先生,个个堪称现当代文学领域中的大师级人物。
丁帆一方面着力写出他们身上的文人“风骨”即“学人的人格”;另一方面又尽量展示五四精神血脉在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身上的传承。尽管他们生活在特殊的时代,但他们却有着共同的底色:用知识分子的良知坚守自我,同时传递着薪火。
在丁帆的“素描”里,没有宏大叙事或空泛的赞美,有的是率性的表达、真情的流露和真实的描写。
《先生素描》中人物的个性刻画得十分鲜明,尤其是细节描画,更是精彩传神,让人过目难忘。而寓庄于谐,略带揶揄、反讽和幽默的笔调,则使那些远去的“先生们”在“素描”里,在烟酒茶、嬉笑怒骂中更显得可亲可爱。《先生素描》既有疼痛与感伤,更多的是师生之谊、爱与温暖。
评委:陈剑晖(广州大学资深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傅菲《河边生起炊烟》:
展现乡村特定的生命形态
在傅菲的书里,往事如不竭之泉,充满不由自主的回忆。作者以故乡枫林村为书写对象,以大视角、长卷翻页式的方式,来展现特定乡村平淡到极致、又美到令人窒息的生命形态。
作品以从容到似乎不动声色的笔法,凸显出活生生的事实。节制平静而又有一种看不见的澎湃,冲击在人心深处,给人以別样的情感深度和生命体验深度。
评委:伍立杨(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学创作一级)
韩小蕙《协和大院》:
百年协和的光影流转
“协和”是人类文明的理想。韩小蕙的《协和大院》是一部非虚构长篇散文。作者笔下的百年协和,是“我的大院,我昔日的梦”,具有重要的书写价值。
作为一处特殊的存在,它如同一个硕大的历史容器,集纳了协和大院丰富多质的物事、人事,特别是名医的故事;同时也像一面历史的镜子,从中映照出大历史中知识分子流转的人生命运,透见现代中国的光与影。
亲历者的深度体悟与资深散文家的从容笔力,达成了本部作品多维厚重的史意和简雅深蕴的风致。
评委:丁晓原(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教授,《东吴学术》主编)
蒋子龙《厚道》:
“我喜欢人间本来的样子”
《厚道》是“改革先锋”蒋子龙先生的首部“生态散文随笔”。书中集录了47篇文章,由草木之情、山水之乐、风物之美、故土之思四部分组成。文字清新优美,有着深邃的韵味和哲思。作品中体现了对大自然的深沉之爱,对社会中出现的各种环境问题进行探讨、思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深情讴歌,对故土的深沉思念以及对建构家园的期望之情。
“我喜欢人间本来的样子”,就是绿水青山,就是中国人民生于斯、长于斯的美丽家园。作者用纯粹、幽默、雅致的笔触,展现一种震撼人心的美,是蒋子龙从事文学创作以来对自然和生态进行一系列深度探索的散文集萃,是一本文笔优美、思想厚重、意义深远的文学之作。
评委:王燕(百花文艺出版社副编审,《散文海外版》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
李修文《致江东父老》:
犀利中有善暖的体恤
之前曾读过李修文的《山河袈裟》,非常喜欢。从《山河袈裟》到《致江东父老》,他文章的筋骨里,“修辞立其诚”,这几个字的光芒一直在闪耀。
进入他笔下的,依然是那些最平凡最普通的“无名”之辈,这些人的泪与痛,梦与想,也都是我们熟悉的一切,甚至是我们自身的一切。跟随着他们的行迹,可以既横向也纵深地触摸到我们沉浸的人间:山高水长,行者漫漫。生离死别,世事苍茫。
整部书广大而精微,深沉且悲悯,清凉中有着恒常的温度,犀利中亦有善暖的体恤,角度多维,调性丰富。尤具意义的是,在这本散文集里,戏剧、音乐、电影、小说等形式的壁垒不再成为阻障,李修文在其间穿行无碍,抵达了散文写作的大自在。
评委:乔叶(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理由《荷马之旅:读书与远行》:
致敬经典的当下意义
一本情味别致、沉甸甸的散文,一个文学名家的心血之作。
这不是泛泛地言说经典,也不是行走的文学风景与人文风情的杂糅。理由以一个中国作家对希腊史诗的执念、古希腊文明的景仰,从东西方文化的多元视角,在田野式的考察中,在“读与行”的体验中,感知希腊史诗的博大丰赡,剖析、辨识世界史诗与希腊文明的源流成因。
他也从西方史诗典籍与故国诗学传统、人性开掘与史诗追求的多侧面,解读荷马史诗的启蒙精神、英雄情怀和人本意义,书写荷马作品的文本价值与诗学传统的当下意义。
全书章节讲究,疏放有序,从传说的释疑开笔,一路行走,以鲜活场景,杂以史诗中的人文故事,连缀为史实、现场、原著内容的多维视角,博征广引,存疑辨难,构成了叙述的文本逻辑与情感温度的讲究,为当下散文致敬经典、题旨开拓方面的一个重要借镜。
评委:王必胜(《人民日报》高级编辑)
张承志《大草原的启蒙》:
对游牧文明的深入思考
草原是蒙古人的美丽家园,也是张承志的精神故乡。在乌珠穆沁大草原度过了青春岁月的张承志曾说:“草原是我全部文学生涯的诱因和温床……”
因此,草原成为张承志文学创作的摇篮,也是他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大草原的启蒙》是张承志新近出版的蒙古题材作品集,展现广袤草原的辽阔壮丽,尽现马背民族的风俗人情,讴歌草原人民的美好品德,体现作者对游牧文明的深入思考,融汇回忆散文、历史散文、学术随笔等特点于一体。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二十八年的额吉》文中,张承志不仅回顾了与蒙古族老母亲长达三十年的情谊,而且提出了关于“文明代言人资格”的思考;
在《启蒙的历程》文中,不仅讲述了自己当年在草原上当民办教师时与蒙古族孩子们之间的故事,更展现了那一代青年接受“启蒙”的过程。这些大视野、大容量的作品,给读者以强大的心灵冲击力,具有独特且重要的文化价值。
评委:杨海蒂(《人民文学》编审)
张翎《废墟曾经辉煌》:
真实痛彻的生命记录
这是小说家张翎的第一本散文集,是她散文创作二十多年的成果,既有真实痛彻的生命记录,也有对于他人和自己作品的深度思考。
张翎的散文风格冲淡平和,娓娓道来,与浓墨重彩的小说风格有些差异。她说:“在小说的世界里,我感觉既过瘾又安全。小说人物在替我负着本该我负的责任,挨着本该我挨的刀。但散文的世界则全然不同,似乎行走在一片旷野之中,一切都将无遮无拦地落入别人的视线中。”
正是这种差异,让张翎的散文有着特别的魅力,既善于发现生命中的每一个微小的闪亮点,亦不惮直面人性最幽暗的深处,是为文学的真义。
评委:麦小麦(作家、阅读推广人,花城出版社营销总监)
张炜《读〈诗经〉》:
尽显《诗经》的诗性之美
张炜的散文随笔集《读〈诗经〉》,将情思探入历史深处,有天地之宽与超越精神。它既具有历史感,又不乏现代意识;既大气磅礴,又细如发丝;既充满文化自信,又饱含文学情致。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分为五讲五十五题,这五讲包括:诗何以为经、自由的野歌、直简之美、庙堂之路、敬而近之,从中可见作者的价值理念与情感指向;下篇有八十四篇,在细致解读中尽显《诗经》的诗性之美与文学魅力。
整部作品极具穿透力与艺术悟性,是生命的大胆张扬与挥发,也是智慧的充分显现,还是自由、爱与真善美的呈现。读者畅游其间,一定会感到难得的充实与富足。
评委:王兆胜(《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编审)
为进一步夯实并提升该文学盛事的权威性、公正性,在更大社会范围中拓展影响力,今年花地文学榜设置网络投票环节,并在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