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潜的一首禅诗,纯朴恬淡,充满禅悦之感

北京有哪些治白癜风的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徜徉于诗的风景,时而会感到一种愉悦之情;漫步在书的海洋,也会感受先贤的智慧。人生苦短,若不是沿路还有那些曼妙的风景,以及很多值得尊重的亲朋,不知还能牵挂什么。财富不过是一个符号,名声也终将随风而去,唯有内心的感受才会逐渐深刻,从而也让人格升华。不是每个人都能禅悟,不过我们却可以通过欣赏禅诗去感受浓浓禅意氛围,同时也体验丰富的禅趣。下面介绍北宋高僧道潜的一首禅诗,纯朴恬淡,充满禅悦之感。

东园

宋代:道潜

曲渚回塘孰与期,杖藜终日自忘机。隔林仿佛闻机杼,知有人家在水西。

道潜是北宋诗僧,俗姓何,字参寥,赐号妙总大师,自幼出家,与苏轼诸人交好。苏轼曾经拿他调侃,让歌女几番戏弄他,他却出语惊人,“禅心已作沾泥絮,肯逐春风上下狂?”苏轼以此更加敬重他。这首禅诗描写自然风景,诗人陶醉其中,物我融合,让人羡慕不已。

首句“曲渚回塘孰与期”,展现了优美的环境,不仅气氛幽静,而且令人心旷神怡。“曲渚回塘”,拐弯的河道、环曲的水池,立刻让读者联想到渔家生活、以及荷塘月色,极尽美妙和梦幻。作者只用四个字就描绘了一个熟稔的场景,仿佛像自己的老朋友那样亲切,可以随时造访,无须相约,更是将诗人与大自然浑融无间的高雅情怀从侧面点出,为下一句做了铺垫。

在这样熟悉的氛围中,诗人自然就可以完全放松,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毫无顾虑。“杖藜终日自忘机”,这一句正体现了这种心境。读者仿佛眼前展现一幅画面,傍晚时分、荷塘旁边,微风拂面、杨柳婀娜,诗人扶杖缓行,晚霞灿烂、倒映水面,夕阳的余晖照在高僧的脸庞,道潜无比享受这份恬静安然的气氛。“忘机”二字,表达出大师心中无牵无挂,一心向佛。

“隔林仿佛闻机杼,知有人家在水西”,这两句最为苏轼称道,先生赞叹之余,也深受启发,对禅理也有了更新的认识。诗人以动衬静,若有若无的机杼声,仿佛来自峰峦叠嶂的深幽之处,更编织出山林里无限的生机。只有内心忘机,才会空明洞见,从而感受幽静中的禅悦。后来道潜曾去黄州看望苏轼,先生还没见到高僧,却故意问家仆,“知有僧在彼,非‘隔林仿佛闻机杼’和尚耶?”可见这首诗流传久远,深得先生夸奖。

相比而言,道潜的这首禅诗与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意境有相似之处,但高僧侧重于表现禅趣,阐述禅理,而陶渊明则单纯是享受归隐的乐趣。道潜一定经常杖藜在曲渚回塘停驻,却并非每次都能“隔林仿佛闻机杼”,其中既需要机遇,也体现了一种禅悟。诗人毫不经意地写出,无须华丽的辞藻,也不用过度渲染,淡淡的两句就令人感受颇深。

禅家追求平常心,而不是凭借意志的力量,来排遣那些感到执着的事物。禅带给人一种平静而又轻松、纯朴的气氛。真如即空,空即真如,一旦达到这种境界,纯粹主观即是纯粹客观,自觉体即是本然体。在诗人耳中,机杼之声完全是天籁自鸣,从而也获得了丰厚的禅悦之感。我们行走在红尘,虽然无法超凡脱俗,偶尔静心体验,也可以暂时抛空烦恼,享受“杖藜终日自忘机”的愉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60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