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与眼并用,景与情共溶深刻解读唐代于良史

唐朝时期是诗歌发展繁荣的鼎盛时期,除了我们熟知的有名号的大咖之外,还有不少只留下只言片语的无名诗人,也有作品数量不多的名家,比如《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还有人诗皆不太出名的一类,比如说,于良史。

对于他的生平,只能查到这么多:唐代诗人,肃宗至德年间曾任侍御史,代宗大历年间任监察御史。德宗贞元年间,徐州、泗州节度使张建封辟为从事。唐玄宗天宝十五年()前后在世。他的五言诗词语清丽超逸,讲究对仗,十分工整。

《全唐诗》收录的作品中有他的七首。今天在整理诗句的时候,发现一个泛黄的小本上记着一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一读他的作品才知道,这位诗人仅存的七首诗,首首都是佳作,一首一个名句,非常值得我们“拜师”!来自于良史的“饕餮盛宴”,绝对不能错过!

1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

《冬日野望寄李赞府》(唐·于良史)地际朝阳满,天边宿雾收。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北阙驰心极,南图尚旅游。登临思不已,何处得销愁。

首联一个“满”字,一个“收”,令人眼界大开。天边凝结的雾气已经收尽,而远方地平线上的太阳冉冉升起。

颔联妙不可言!入“眼”的风景: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凛冽的寒风卷起残雪呼啸而来,清冷的河水夹带着断裂的冰层奔流而去。唐代的高仲武在《中兴间气集》中这样评价:吟之未终,皎然在目。明代的胡应麟在《诗薮》中以该句代表中唐诗人的精神风貌,说他“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颈联视线一转,南北两望间,“心”胸开阔。北阙南图皆大好河山,令人心驰神往。

尾联结于自己的心绪。如此浩荡的一次观景,勾起了心底的思念,一下子又愁绪泉涌,无处排遣了。一景一情,一放一收间,读着读着就像被笼在其中一样,热泪盈眶。

五言律诗的“眼”之所及往往在前两联。而“心”之所触,凝结于尾联处。可以借鉴这种铺排,利用景与情的落差,营造丰富的感染力。

2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春山夜月》(唐·于良史)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首联简洁明了。即便如此,我们不难联想到王维的一句“夜静春山空”。此处一个“多”字,与“忘归”形成呼应。因为山里的春景好,所以游玩到忘记了时间。

颔联也是妙趣盎然,意境丰盈的对仗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两个手部的动作,撩撩水,弄弄花,水映月,花溢香,句式工整却透出一股自然之美。视觉嗅觉的真实享受,令人一读心动。

颈联与尾联转而写自己的内心世界。对于惜春感春伤春的人而言,只要有兴致,风景远近都不是事,因为人世间的芳菲短暂。回望来时处,楼台在一片翠绿中若隐若现。不禁让人想到易安居士的“绿肥红瘦”之语了!

同样写春山之景,与诗佛王维的《鸟鸣涧》的闲适如画不同,这首《春山夜月》蕴含着伤春之意。

越是令人留连的美好,可能越是短暂!在这短暂的景物中,勾勒出令人惊艳的意境,调动视觉,听觉,嗅觉,接下来的感情流露自然水到渠成。

3何意君迷驾,山林应有秋

《田家秋日送友》(唐·于良史)苍茫日初宴,遥野云初收。残雨北山里,夕阳东渡头。舟依渔溓合,水入田家流。何意君迷驾,山林应有秋。

首联的秋景一个“苍茫”写尽。这是一场送别的宴会,放眼云幕低垂,苍茫一片,心情也自然同步。

颔联令人想到《竹枝歌》: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残雨北山里,夕阳东渡头”:秋天的雨下下停停,淅淅沥沥,这样的晴雨,恰似你我的心情吧。或者,我心此时如愁云密布,而将要离去的你“夕阳无限好”。

颈联承接颔联。田家,渔船,鱼水两依。这一联是有深意的,作者借田家最平凡普通的这一景象,来代指自己与友人的交情,这是其一。其二,为下一句铺垫,说明友人的去向。

尾联点名送别的主题,还有对友人的祝福!祝福中还有对友人的丝丝羡慕。“何意君迷驾,山林应有秋”:“山林”并非实指,而是“隐居”的代名词。

送别一定是伤感的吗?肯定的。但如何将伤感隐藏于内,这并不是写作技巧,而是作者精神层面上追求的一种体现。如果腻了那些伤感分别诗,不如多读读这首吧!

4雨洗山林湿,鸦鸣池馆晴

《闲居寄薛华》(唐·于良史)隐几读黄老,闲居耳目清。僻居人事少,多病道心生。雨洗山林湿,鸦鸣池馆晴。晚来因废卷,行药至西城。

这是一首写给友人的诗。文人之间写诗唱和,这不稀奇。这首诗奇在哪儿呢?其在作者的“道”!“黄老”道家鼻祖,人人皆知。作者自述只有闲下来的时候,才能读读自己想读的书,才能参悟一番“道”。前两联也让我们想到一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大概就是这么回事了。

后面两联值得我们好好一品。“雨洗山林湿,鸦鸣池馆晴”又是一晴一雨的对仗。其中的“山林”点名了隐居之实,年纪大了,体弱多病,也不经常写诗作赋了,为什么呢?因为大多数时间都是在买药的路上了。

明明悲苦,却云淡风轻,这样的心境是最难表达的。作者丝毫不费力,皆因为一个“道心”。病骨道心,这样一位老人的形象就出现了。读完这首诗,我们不是心生怜悯,而是由衷敬佩!人生就是一场修行,意气勃发的时候修功名,晚年孱弱的时候修自心。这何尝不是对友人的一种劝慰呢?

5烟归河畔草,月照渡头人

《宿蓝田山口奉寄沈员外》(唐·于良史)山暝飞群鸟,川长泛四邻。烟归河畔草,月照渡头人。朋友怀东道,乡关恋北辰。去留无所适,岐路独迷津。

离别之作大多都用“月”这个意向。月清冷的特点,很容易让人感同身受。

山暝暝,飞鸟成群结队地飞过。河流蜿蜒而去,把人渡到各个地方。春烟氤氲,河畔芳草萋萋,当月上梢头,人儿就要乘船离去。怀念朋友的时候,望向有你的方向,而想家的时候,看一看夜晚的北斗星。哎,人呢,去的也好留的也罢,都各有滋味,而我在这一刻迷茫了。

离愁别绪,是春情的一大主旋律。无论大处着笔,还是小处细描,前两联都能读出一种聚散的意味。这样的构思是非常出彩的。我只想说,之前在读离别的诗的时候,很遗憾没有早点读到!

6千帆忽见及,乱却故人船

《江上送友人》(唐·于良史)看尔动行棹,未收离别筵。千帆忽见及,乱却故人船。纷泊雁群起,逶迤沙溆连。长亭十里外,应是少人烟。

还是一首离别之作。送友人乘船离去,友人一系列的动作,江上的景象,虽无一个愁字,却愁绪丛生。

刚才的酒席还在呢,就要看着你摇动船桨离开了,依依不舍之前跃然纸上。

最妙的在颔联,“千帆忽见及,乱却故人船”:你渐行渐远,进入了群帆之间,我分不出哪个是你了……这里的“千帆”并不是与友人一同离去的船,而是要靠岸的船。别人都是来的,只有你是要离去的。鲜明的对比下,那种只戳心窝的心酸令人泪目。

千万种舍不得,都在这一刻到了极致。《诗经》里有“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送别的路很远很远,送你的路却很短很短!笔者读这一句,确有“断肠”之感!

颈联尾联意味深远。友人的小舟已经看不见了,泊岸的这些船惊起了雁群,划乱了浅滩。“长亭十里外”,并不是实指,而是泛指友人要去的地方。“应是少人烟”,为友人担忧,怅然若失的感情言尽意远。

送别的极致原本以为是“西出阳关无故人”,而今却感叹“长亭十里外,应是少人烟。”没有我的地方,你定是孤独的。对友情的笃定,对你的牵挂和担忧,尽在这短短十个字中间。

7出身三十年,发白衣犹碧

《自吟》(唐·于良史)出身三十年,发白衣犹碧。日暮倚朱门,从朱污袍赤。

除了第一首第二首五律之外,其他四首皆与友人有关。唯独这一首五绝,作者写的是自己。从前面的诗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是重视友情,且朴实无华的一位诗人。且在送别诗中,看着友人们离去,归隐,他也曾羡慕,迷茫。那么,这首诗他直抒胸臆,再无半点遮掩。

出身三十年,发白衣犹碧。“出身”大概就是做官。做官做了三十年了,如今头发也白了,“衣犹碧”不是衣服颜色,,而是指两袖清风。

日暮倚朱门,从朱污袍赤。天天浸淫官场,怕把我的官袍染了颜色。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里巧借衣服的“碧”与“赤”,代指清廉与贪墨。四句二十字,表达了作者对于官场的倦意,对于隐居“山林”的向往。

你有没有后悔不早点知道某个人或者某些诗词?如果有,我想于良史也算一位吧!

尽管他仅存7首诗,我们还是能从这些工整的诗句中,学习到五言诗的“写作技巧”。

构景时,不要执于一感,多感并用,眼见耳听鼻闻皆可入诗。景与情,不可执于一端,情景相溶,方显自然真挚。你也学到了吗?

注:可转载,请标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