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与山水田园诗

孟浩然是中国文学史上山水田园诗的杰出代表之一,就其诗歌内容而言,一是写自然山水景物,二是写生活景象。他一生多隐逸山林,领略了许多自然山水风光。他的笔下,山水各有其貌,各有其情,总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孟浩然一生多半时光是在家乡庄园中度过的,他以家乡山水为伴,以田园生活为乐,乡村风光更是他所见。

他以涧南园为生活根据地,时有“漾舟乘水便,因访故人居”(《西山寻辛谔》)的行径,时有“采樵入深山”(《采樵作》)的劳作,向农问土宜的经历,对山野园林无限风光作了一个较为详细的展现,这些素雅的生活构筑了一幅幅田园风光图,尽显田园景致。

一、自然之景在目前

他一生多与山水打交道,为山水之作倾尽一生,是一个终身吟咏山水的诗人。他笔下的山水景物多是以游客的身份欣赏,从自然中直接提取的。他对山水景象的描绘遇景即咏,使他笔下的山水景象少了人工伪造的痕迹,尽显山水的本色,从而多了几分质朴,几分真实。

如“松月生凉夜,风泉满清听”(《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晚春》)、它们或是写动、或是写静、或是由景生情,绘声绘色,惟妙惟肖,写景皆有曲俏似景,皆出之于自然,如见其形、如听其声。

真有一种凡读孟诗如“水石潺缓,风竹相吞,炉烟方袅,草木自譬,自有一种天然清旷之致”,“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淡”是他从视觉着手,微云“淡”则必有色,同时也给微云一种灵动感,“疏雨滴梧桐”是从听觉体验来写,雨滴梧桐,能听见水滴声,以动衬静,更加突出了静谧清美的氛围。

通过这些景物来体悟这首诗,初霁秋月,明月当空,雨滴梧桐,袅袅微云的画面感便油然而生,这些平常之语、常见之物,却能够让读者利用视觉、听觉、颜色等最大程度的还原诗中所绘景象。

诗中所描绘之景都是直写眼前之情景,读者不用联想,即可从文字直接进入作品所描写的情景中,这样一来,作品中所绘之景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自然就被缩短了,增添了几分真实感。

在孟浩然的山水诗中,始终有一个抒情主人公在活动,此人便是诗人自己。在他的诗句中,随处可见“余”、“吾”、“我”等字,如“我行水穷国”(《宿永嘉江寄山阴崔少府国辅》)、“我来凡几宿,无夕不闻猿”(《入峡寄弟》)、“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舟中晚望》)、“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与诸子登岘山》)等。

诗人是景象中的一部分,读孟诗能使读者感到是从诗人眼中在观景,诗人带领大家游历美好河山,如“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舟中晚望》),“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夜归鹿门歌》)等,诗人直接参与其中。

如《万山潭作》一诗,全诗处处可感诗人的踪迹,“垂钓坐盘石,水清心益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萝间”写的是“我”坐盘石垂钓,“我”见水清心境清闲,“我”看到鱼儿在树荫下游来游去,猿猴倒挂在藤萝枝上嬉戏打闹,行到此处,闻“游女解佩“的传说,倾心于此,便有心拜访,因无缘相见,“我”便乘月色荡桨而归。

又如《宿业诗山房待丁公不至》,首先从自然之象着墨,写山中景象从薄暮到深夜的时态变化,将诗人盼知音的心情融入其中,最后以“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作结,前面六句写景,景物皆是诗人所见所感。

将诗人候友的事件暗藏于景物之中,犹如无人之境,待到最后一句点出景物中的人,诗人都是在他所描绘的景物中穿梭。这种到处都有人气息,诗人参与到景物之中,增加了可信性,它不是虚构的,是的,真实存在的。

二、生活之象如画图

孟浩然可谓是“诗歌史上最纵情歌唱家乡风光的诗人”,在他的诗中,尽情礼赞家乡风光的句子可谓不少,从这些礼赞中,我们亦可以看到诗人笔下优美如画的田园景象。孟浩然在隐居时,对自己的庄园景象有一个细致的描绘。

盛唐经济的快速发展,庄田别墅的拥有者不再局限于少数达官贵人之中,而普遍存在于庶族之中,“除官员以外,普通人也有大量田庄”,别业、田庄于盛唐而言,曾风靡一时,真可谓是“邸店园宅遍满海内”,“自王公以下,皆有永业田”,孟浩然诗文中的士大夫大都有自己的乡间别业。

就孟浩然他自己也有素业在郭外,因“左右林野旷”,故而“不闻城市喧”,庭院小道两旁有花草翠竹,室外有林木葱葱,北有溪涧可以泛舟垂钓,南有山林,可以入山樵唱。山光稀落时,百鸟归宿,池月东上,萤傍水轩飞。

春可以听“翠羽戏兰苕”,观“赪鳞动荷柄”(《晚春卧病寄张八》),夏可以漫步园中,闻“荷风送香气”,听“竹露滴清响”(《夏日南亭怀辛大》),每逢上巳日,便可与友来一场诗酒盛会,品兰亭曲水之趣。孟浩然先人留有素业,有老圃作为邻里,他也有过一些入山、下田,田园劳作的经历。

如《田园作》云:“卜邻近三径,植果盈千树。”《南山下与老圃期种瓜》云:“不种千株橘,唯资五色瓜。”《东坡遇雨率尔贻谢南池》亦有“因君问土宜”之事。诗人“无禄尚忧农”,在荒山剪蓬麻,辟园圃,且向邻家老农请教种瓜等田间事宜。

那些种桑植果、田家之事均为诗人所关心之事。孟浩然通过对一些田家小事的刻画,为读者展现一幅幅清新的耕作图,同时也体现出诗人对于农事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