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渠灵渠紫鹊界helliph

北京治白癜风的费用 http://m.39.net/pf/bdfyy/

今年8月,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都江堰、灵渠、姜席堰、长渠4个项目全部申报成功。截至目前,我国已有17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项目,是拥有遗产工程类型最丰富、灌溉效益最突出、分布范围最广泛的国家。

中国是灌溉大国,也是灌溉古国,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灌溉工程遗产保护”。灌溉水系是许多古城、古村镇的重要环境保障和文化基因,科学保护灌溉工程体系、挖掘传承区域特色水利历史文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研究挖掘其科学技术价值和历史经验,对当前水利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灌溉是古老的,从古至今不断延续,郑国渠、灵渠、紫鹊界……这些名字,您听说过吗?这些巧夺天工的灌溉工程,都位于哪里?本期《乡村周末》,让我们穿越时空,寻找那曾经与水为伴的人类文明,感受那些绿色的跳动。

一城一堰

文叶艳莉图向力民

都江堰: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曾被盛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

中国的城市,有以山为名,有以河为名,但以一口堰为城市命名的,实为罕见。这座城,这口堰,就叫都江堰。

这口堰的分量之重,可见一斑。早在清同治年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发现了都江堰的价值,成为把都江堰详细介绍给世界的第一人。年,他以行家的眼光,盛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

水是生命之源,但水有利也有害,如何变害为利,考验着人们的智慧。公元前年,蜀郡守李冰率众修建完成都江堰水利工程,写下了世界水利史上辉煌的篇章。

李冰首先要面对的是狂野不羁的岷江。岷江从遥远的雪山之巅奔流而下,穿山过峡,于都江堰附近的玉垒山遇阻。每到洪水季节,山洪暴发,吞噬大片村庄和农田,而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无法耕种,无论旱涝,皆成大患。

如何驯服岷江呢?一般来说,治水无非堵与疏二途,李冰亦都曾考虑过,然而驯服岷江,必须独辟蹊径,把分水、排沙、泄洪、控制水量四大难题一揽子解决。为此,李冰不辞辛劳,沿着岷江而上,直抵源头,完成地形、水情勘察工作。“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切事物的运行法则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李冰充分地尊重了自然法则,根据地形与水势特征,合理利用岷江出山口处的地理条件和水量、水流速度及落差等特点,“乘势利导、因地制宜”,以最少的设施和最小的工程量创造性地设计和建造了一座可以解决四大难题的枢纽工程,这就是生态水利的丰碑之作都江堰。

堰址的选择也堪称神来之笔。李冰选择了在山丘和平原的分界点上修建都江堰,这里是成都平原冲积扇的顶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对兴修水利工程极为有利,可以无坝引水,这里还有一个大约45度的弯道,能发挥排沙作用,都江堰的主体工程——“鱼嘴”顺势而生。都江堰三大主体工程由“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构成,“鱼嘴”是岷江江心建起的酷似大鱼之嘴的分水堤,卧伏江中,劈开滚滚而来的江水,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成都平原,外江流入长江,用于排洪。外江地势高、江面宽,每逢旱季,水的流速慢、流量少,水往低处流,60%的水进入内江,40%的水进入外江,到了雨季则刚好相反,完美地实现了“分四六,平潦旱”,解决了枯水期成都平原供水不足、汛期分减洪水的问题。“鱼嘴”还有一个妙用,就是自动排沙。由于弯道的存在,在分流的地方,外江处于凸岸,内江处于凹岸,根据水流流体力学,底层带泥沙的水往凸岸流,80%的沙石遂由外江自然带走。用自然的力量解决自然的困扰,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最复杂的问题,实在巧妙。

“鱼嘴”尽头是一个斜坡,然后是一道矮堰,这就是飞沙堰。飞沙堰的作用除了泄洪,就是“飞沙”,即排沙。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水量越大,溢洪能力就越强。如遇特大洪水,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在溢洪的同时,飞沙堰还能带走沙石,这是继“鱼嘴”后弯道流体力学的第二次应用,可排走约15%的沙石。

“宝瓶口”则是内江的进水口,形似瓶颈。作为内江进水的咽喉,宝瓶口严格控制着内江进入成都平原的水流量。开凿宝瓶口也是一个奇迹,当时中国还没有发明火药,如果学愚公移山,把玉垒山劈开,至少需要30年时间,李冰想出一个奇妙的方法,利用热胀冷缩原理,以烈火烧山、冷水激淬的方法,使岩石崩裂疏松,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历时8年,山体终于分开了一条宽20米的水路,这就是宝瓶口。岷江的水经宝瓶口之后,顺着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流入众多大小不一的沟渠,从而形成遍布成都平原的自流灌溉网络。

走在都江堰景区,李冰的影子无处不在。二王庙以香火供奉着人们对李冰父子的感恩,鱼嘴、飞沙堰、宝瓶口让李冰的大智大勇穿越年的时光而愈发熠熠生辉,伏龙观则把李冰父子降伏孽龙的故事娓娓道来,让人不由浮想联翩。

从一人开始,到一条堰,到一座城,到一个“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再到坐拥“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等名号,都江堰留给人们的思量,很多、很深、很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