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南图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南溪草堂图》

▲明文伯仁《南溪草堂图》

图中水道蜿蜒纵横,竹林丛树、渔舟小桥、草堂庙宇等散布杂错,建筑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自然和谐。虽有农田、药圃,但无农人艰辛劳作之状,表现的是江南文人泛舟读书的优雅闲适的生活。图中庄园较之一般江南园林的文雅精致,另有一种田园野趣,别具特色。

全画构图密而不乱,平坡土石以干笔勾勒、皴染,树冠枝叶多以极富变化的墨点画成,点染兼用,间或出以双勾,皆富于层次感。全图笔墨清劲简洁,风格柔和明秀,代表了文伯仁晚年的典型艺术风貌。

2.《城南高隐图》

▲明宋旭《城南高隐图》

画面以茅棚小院为主景,院门紧闭,一士人盘膝坐于屋檐下,正在欣赏缸内种植的荷花。墙外五株柳树错落而生,一叶小舟游弋江上,桥上一士前行,似来造访,远处烟云幻灭中一座古城隐现其间,作品形象地表现了主人公远离尘世而幽居的情景。

作品采用浓淡相间、虚实对比的手法使画面层次分明。在构图上,画家运用了传统的平远构图法,景物近大远小,近实远虚,具较强的深远感,并营造了一处可居可游的幽雅境界。上方大段的自题诗书法潇洒秀逸,笔力雄劲,既充实了画面,也体现出明代文人画诗、书、画相结合的时代特色。

3.《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图》

▲宋马和之《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图》

此卷取《诗经·小雅》中《节南山》等十篇之大意描绘成图,每段前书《诗经》原文,依次为《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雨无正》、《小旻》、《小宛》、《小弁》、《巧言》、《何人斯》、《巷伯》。马和之是一位山水、人物、花鸟全能的画家,人物画的线条吸收了唐吴道子用笔飞动流畅的特点,下笔重而出笔轻,是典型的"兰叶描"法,线条组织松散,给人以清俊闲雅之感。

《诗经》作为儒家经典,一直备受封建统治者的推崇,此卷以图画形式使诗歌的内容形象化,藉此宣传儒家礼教。

4.《李图南听松图像》

▲清禹之鼎《李图南听松图像》

图中人物出自禹之鼎手笔,山水补景为王翚所绘。山水清逸,玉树临风,湖山幽远,李图南坐于树下石上,神态安详宁静。据图上王翚题可知此图创作于康熙三十六年(年),画中人面相清俊,年纪尚轻。禹之鼎在创作此幅肖像画时年届50岁,正是其创作高峰期。此图主要以白描手法表现,只是在人物面部用极淡的色彩略加烘染,衣纹用笔流畅,较好地表现出丝织品的质感。王翚补绘山水笔墨松秀,揖让有度,既突出了山水清逸之景,又将人物寄情山水的文人特质怡如其分地表现出来。图中人物与王翚的水墨山水相配合,相得益彰,清逸之气溢于画卷。两位大师之笔融于一图,构成了一幅古代肖像画的艺术精品。

5.《南极老人像》

▲明吕纪《南极老人像》

《南极老人像》轴,明,吕纪绘,绢本设色,纵厘米,横.2厘米。

6.《南游图》

▲唐寅《南游图》

弘治十八年,时唐寅三十六岁,二月琴师杨季静赴金陵,写南游图为赠。

7.《南枝春早图》

▲元王冕《南枝春早图》

这幅图用浓淡相间的笔墨写枝干,一枝粗枝由画面下部右端斜出向上。大枝上再缀小枝,纵横交织,十分自然。枝上梅花繁密,有的聚成一团,有的零星点缀,均含笑怒放,姿态万千,把早春的盎然春意尽情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一种清雅自得之感。

8.《南山积翠图》

▲清王时敏《南山积翠图》

画面布置有序,层次井然,笔墨清隽秀润,沉静淡雅,毫无躁气,具有温厚而博大之美。

该作品按远、中、近三景均采用大量的笔墨描绘。画作尺幅虽大,用笔却毫不松懈。尤其是中景,刻画得更为精谨。草木繁茂、山势蜿蜒,却丝毫没有迫塞感。山体曲折、盘桓,观者置身画中,沿山间小路仿佛可以直达无人之境。

9.《江南春图》

▲明居节《江南春图》

本幅青绿设色画绿波清嶂,纤草繁花。山中悬一瀑布,丘壑众多却罕见人迹。用笔有力,方笔较多。

10.《江南春图》

▲明文徵明《江南春图》

《江南春图》与《仿倪瓒江南春诗意图》是文徵明名下的“双胞胎”画作,二作皆被“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认定为“佳品”。文徵明的传世作品有真迹,有代笔,有赝品,亦有画伪而款真者,等等,纷繁复杂,断难遽定。此类“双胞胎”“多胞胎”画作的高清出版,一定能为深入研究文氏作品的真伪提供越来越多的依据。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5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