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作者尘月迷雾说文化独家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唐肃宗至德二载()三月,在沦陷中的长安,杜甫写下了《春望》这首诗。他把大自然的生机,时代的悲剧,自家的不幸,忧国忧民之情,融为一境。起联写春望所见全景。上句,写国都长安被安史叛军所蹂躏,但祖国的大好河山依然存在。国破二字,语极沉痛。山河在三字,却暗示出沉痛之中所蕴含着的坚定信念。只要山河在,祖国就不会亡。在之一字,尤其有力。试取东晋周顿“风景不殊,举目有山河之异”一语里的异字来代替在字,思想感情上便大不相同。
下句,写长安三月草木畅茂,大自然的生机是不可阻遏的。盎然春色与战乱造成的残破萧条,用反衬的表现手法形成强烈对照。正如司马光《续诗话》所说:“山河在,明无徐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然不仅如此,草木深紧承山河在而来,它暗示着大自然的生机,还深沉地感发起诗人精神上的一种活力。
颔联承上所写春望全景,特写春花春鸟对自己的感发,将自然、国事、家事,通过一己的感发一并写出。由于构思细密,文字精炼,因而具有多层意蕴。第一层,言自己感伤时局,所以对春花而洒泪;苦恨与家庭隔绝,所以闻鸟啼而惊心。司马光《续诗话》说得好:“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第二层,言由于自己的感伤、苦恨,于是觉得花上的露水也是为感时而洒泪;鸟啼也是为恨别而惊心。
在诗人的心目中,既然山河存在,自然的春天是属于祖国,属于自己的;则大自然中的一花一鸟,也就无不对祖国对自己具有同情。从诗歌美学的角度来说,这一联诗体现了“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移情作用。而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说,这一联诗实际上反映了人与自然相融合的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逸颈联由以上春望之所见,转写春望之所感,即国事、家事之感。
上句写国事,突出战争烽火。连三月,不只是说整个春天,也是极言时间之久。从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到现在,战乱已进入第三个年头了。言外有无限忧国忧民的沉痛。下句写家事,言家信一封,抵得万金之价。极言战乱中家书之珍贵难得。言外有无限亲人隔绝的忧伤。
杜甫的妻子儿女,这时都在鄜州(今宁夏宁武,鄜音fu)。廊州、长安,一在祖国怀抱,一为沦陷区,两地隔绝,音信难通,故有此语。就诗的章法看,此联与前联关系,是以上句应感时,下句应恨别。前后呼应,使全诗在内容上既层次分明,又紧密连接,互相生发,而浑然一体。
尾联在上文分写伤春忧乱之后,总写自己所担荷的痛苦之深重,但并未直说,而是通过白发脱落之多,来暗示痛苦之深。白头发越搔越短、越少,简直要插不上簪子了。诗人这年才46岁,却已是白发萧疏。这正说明其以一己心灵,担荷着时代的悲剧,自家的不幸,忠厚执著而不可解脱。至性深情,凝于笔端。
值得指出的是:这首诗在杜诗以至盛唐诗的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盛唐前期,诗人们普遍借重于自然意象的描写,以表现健康明朗的情感,形成为一种艺术传统。安史乱后,这个传统在杜诗一变而为以自然意象描写,表现悲剧性的情感,表现自己在悲剧命运中对大自然的深刻体验。
杜诗的这一艺术创造,在夔州和两湖时期的诗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成就。而《春望》一诗,乃是这一创造性转变发物的显著标志。
参考资料:古诗词
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文系作者尘月迷雾说文化独家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