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清华同衡遗产中心学术周“激活乡村遗产,文旅跨界共振”分论坛在北京首钢园成功举办。此次学术周也作为第二届中国乡村遗产酒店示范项目发布会暨中国乡村遗产复兴发展论坛。
本届论坛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主办,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历史村镇专业委员会、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大地风景文旅集团、执惠集团联合承办,同时得到了抖音、穷游网、如程借宿、行李旅宿、知学学院等平台的大力支持。论坛聚焦乡村历史建筑文物的活化利用,众多行业专业学者、代表项目负责人等共探乡村遗产酒店的传承和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发展。
上午场
第二届中国乡村遗产酒店示范项目发布会
发布会开幕
上午场的发布会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秘书长、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世界文化遗产司)司长闫亚林担当主持人。
嘉宾致辞
宋新潮:传承乡村遗产,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文旅融合模式
宋新潮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国家文物局副局长
论坛伊始,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发表致辞。“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这个项目的缘起是什么?”宋新潮坦言,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日益受到重视,但如何保护乡村的整个遗产,如何保护传统村落,成为了一个艰难的问题。
据宋新潮介绍,国家文物局在过去五年时间内,对多处国保和省保集中成片的古村落进行了分期分批的保护。同时,国家文物局还支持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在浙江、云南、安徽等地的古村落展开“拯救老屋”的行动,利用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对传统村落的历史建筑进行保护。
在此过程中,宋新潮也意识到许多乡村面临着严重的空心化,而蓬勃发展的民宿在整个村落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指出,遗产酒店是利用历史建筑、依托历史文化所举办的整个乡村的酒店,既是对乡村遗产的保护,也是对于新农村建设的很好尝试。让文物活在当下,成为遗产酒店努力的方向。
主旨演讲
——观点集锦——
燕海鸣:睡在乡村里的文化古堡
燕海鸣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秘书处主任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秘书处主任燕海鸣分享了主题为《睡在乡村里的文化古堡》的主旨演讲。
燕海鸣在演讲中明确了乡村遗产酒店项目的三种类型:其一,是对乡村历史文物建筑进行适度利用或改造;其二,是以乡村文化遗产资源作为核心吸引物,对其范围内或周边传统(乡土)建筑进行适度改造利用;其三,是以乡村文化遗产资源作为核心吸引物,在其范围内或周边新建地域性建筑,在延续地方特色的基础上进行适应性创新。
同时,燕海鸣也强调了乡村遗产酒店在代表人文和自然相结合的文化体验方式、践行可持续发展的文旅融合模式、推动乡村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等多种核心价值。演讲最后他总结道,要将“乡村+遗产+酒店”三个关键词结合,“在乡村遗产酒店感受故土的芳香,是为了更为踏实地走向未来”。
授牌仪式
以乡村遗产酒店为落地抓手,推进乡村振兴
第二届乡村遗产酒店历经一年时间的征选、初选、专家实地考察、终审、发布等五个环节,通过公平公正的专业性流程和实地考察,评选出5家乡村遗产酒店示范项目:云南大理喜林苑杨卓然院、浙江衢州村上酒舍、青普文化行馆南靖土楼、江西婺源水岸边民宿、安徽金寨八湾堂民宿。
为促进地方政府和相关单位对乡村遗产酒店项目的支持,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也邀请到入选项目所在市/县领导来到发布会现场,与入选酒店负责人共同参与领奖环节,并请代表及进行项目相关目的地推介。
总结发言
张杰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历史村镇专委会主席
张杰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本次介绍与点评呈现了众多精彩专业的乡村遗产酒店项目,这也是一次学习和享受的过程,每一个项目都凝聚了背后团队的努力,撑起了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同时,张杰表示,乡村遗产酒店塑造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草根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力量,也将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推进美学价值在乡村遗产酒店的深远发展。
下午场
中国乡村遗产复兴发展论坛
论坛开幕
下午场的论坛由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乡村遗产酒店专家组专家霍晓卫主持。
主题演讲
张瑾:国家文化公园与乡村遗产酒店的未来
张谨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五所所长
中国乡村遗产酒店专家组专家
张谨认为,乡村遗产酒店一方面是用文化给旅游赋能,另一方面是解决旅游如何彰显我们的文化的问题。把国家文化公园沿途的村子这些重大的文化资源和看上去很小的民宿、客栈联系起来,真正把“遗产”的文化意义做实。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方案中包含专门的文旅融合工程,例如文旅融合示范区,这其中需要标准化的旅游服务、知名的文化品牌等。而乡村遗产酒店便能够作为文化驿站和载体,致力于重磅文化资源的传承,国家文化公园也确实需要脚踏实地构建一些文化网点。
阎照:遗产酒店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和推广计划
阎照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四所所长
中国乡村遗产酒店专家组专家
阎照提出,未来行业需要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