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已过,几阵雨儿一飘,天气便凉了起来。
驱车走在路上。
两边的白杨树,已经叶子凋尽;那粗线条的枝干之间,只透出青冷色的天。
此时,人的心境,随着自然的空气,也变得凝重起来。
那些春天里的故事,似乎还在昨日。一抹柳的嫩绿,及那粉色花儿的柔软,还依稀闪在脑际——只是,在这样的视野里,花的样子可以想见,而因心境的变化,却已感知不到它的温暖;那无边的清冷是有着能从人的想象里抽空热量的能力。
而此时,那些天南地北,迎来送去,不停地传递着信息的电话,似乎是唯一有着人间热度的东西了;但人的社会里的蒸蒸热气,却总是伴随着一些融着物欲的呼吸,这到底不同于自然里的夏热与春暖了。
愈加现实与物质的人类意识,似乎也正在进入另一个回转的四季。
含蓄的本质,是透着“不满”的内涵的。不满,就会有着发展和开拓的张力,那是事物上升时所必须具有的品质。这就像春的面貌。
而夏的酷热,却意味着秋的到来;而秋则是收获的季节了,是一个阶段以来的财富收割,也是自然发展停滞的开始。至于冬天,则称作冬藏好了。
当知了们还拼命地叫在三伏的天里时,太阳已经悄悄地向着来时的路转进了。
冬天来临,必经秋的转折,也必然跨越夏秋的混沌。这样的变化历程,伴随着的,是各种丛生的颠覆式观念。对春萌动的向往,对夏火热的依恋,或者,也有对秋来萧瑟的不满。总之,一系列的思想充斥在自然中,没个消停。
这个时候,有些自然行为却会幼稚起来,做成春夏的模样;甚至可笑起来,颠倒黑夜与白昼。夜里想着太阳,而日里怀想月亮的情形,并不可怪。
这就是思想繁荣的结果,也是成熟的表象。说着的都是自满的话题,眼神里,闪烁着伏天里的浮躁。
不愿去乐见秋冬之气的人很多。而秋冬的清冷里,却并不是只有凋零;它会让一切轻浮的水汽冷凝下来,附着在所有的自然之物上,这物的内涵也包括人类的内心。
这水气会变成霜花掩住所有道路,会降下瑞雪覆盖那田野的衰草;有时,也会扮成灰蒙的雾云,去笼一笼太阳。这便让人到底能够感觉到阳光熙暖的宝贵了。
这个世界并不复杂。你在春天时,能看到的那一切萌动的嫩绿,在夏时却会疯长起来,让你沉醉——那样的艳丽呀,有着牡丹芍药般的柔软情怀。而只有秋来,摧毁一切色相之后,冬的枝干便突兀地刺向天空,这大自然便如是地,黑白分明地告诉着你未来的方向。
不是黑就是白。
你要的是春吗?春会走向夏;你要的是夏吗?夏会走向秋,走向冬;黑夜也会走向另一个黎明。这样的逻辑,如此清楚地摆在太阳底下,哪里会招来什么糊涂呢。
没有永恒,只有寻找永恒的美丽的心;而即使那样的渴望美好的心灵,也有累的时候,——它停歇在秋天苍黄的天底下,倚着衰草,迎着落叶,叹息着这成熟的季节里,即将飞来的肃杀之气。
车行在路上,树叶在风中飘起,旋着,又落下去。一个被夏热烧焦了的世界,终于可以,以这旷野的形式,忘掉满目诱惑的过去,丢弃寻觅永恒的执著,去展现一点本质的颜色了。
绵绵衰草,将是很长一段时间,这天地里,最主要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