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25岁,从小看报纸买古玩穿西服,14

这是一个普通的95后不普通的人生路。

年,我在沈阳市府恒隆广场

最近我看见大学生模仿领导“视察”学校的视频,感觉有点意思。

不知为何,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喜欢模仿起成年人。记得去年,看过一个很火的视频,内容是:“男人一旦过了20岁,就不要穿得像个孩子”,镜头的前一秒还是正常的小伙,后一秒小伙穿上了老头的衣服,场景也转换了,从繁华热闹的都市变成公园或菜市场。熟悉我的朋友调侃道,你可以本色出演。更有甚者,小伙子穿老太太的衣服拔杠子,这可把周围看热闹的老年人吓得不轻。我在心里默默地想,这算啥,别人穿着老年人的服装只是为了蹭热度,我从小学一年级就打扮成老年人的样子,头戴礼帽,身穿西服或夹克衫,脚蹬三接头皮鞋。

我的家乡是一座东北的小城市,每当我这身打扮走在街上总会引来路人的目光。有人调侃道,小大人出来了?可不嘛,我是一个没有童年的小孩,小时候就打扮成过于成熟的样子。这样的装束并非家长为我设计的,而是我自己的主张。

因为我从生来就和一般小孩不一样。

年,我坐在抚顺千金商场的抚顺摄影社的玩具小卡车里

这是我妈妈告诉我的。一般的小孩刚出生时手都是握着拳头的,我一出生则是张着手的,这件事最初由照顾我妈妈的姨姥发现,过了好长时间才让我学会握拳头。一般小孩出生后都是平躺的,而我出生后始终保持左侧卧,妈妈给我在左侧垫了几本旧书,我还是翻身过去。不过垫书对我以后的成长起到了帮助,我就喜欢旧书。

大约三岁的时候,由于家里订报纸,每天下午三点送报员都过来送报纸。送报员是邻居阿姨,她为了不打扰我,来送报纸时从不敲门,只顺着老式的小窗户扔到屋里。尽管这样,妈妈还是得到窗前去取报纸。我小时候非常折磨人,不能独处,一刻也不让陪在我身边的家长离开。妈妈取来报纸后,我一把抓了过来,我问她这是什么,她说这叫报纸,我知道了世界上还有一个东西叫报纸。从那以后到高中以前,我每天都有看报纸的习惯,三四岁不认字,我只看图,我指着图上的人问妈妈,这是谁。有的报纸印着国家领导人的照片,标题上有名字,可有的是新闻照片,妈妈自然不知道。我最初识字并非幼儿园里老师教的,而是从报纸上看到的人名。

我没读过幼儿园,也没上过学前班,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小时候对世界非常恐惧,不敢离开家长。直到八岁才上一年级,而我小时候又多动,注意力不集中,也坐不住一节课,到了九岁重新念一年级。此时的我已经与幼儿时期有天壤之别,每天保持听广播和看报纸。我听市里的新闻,省里的新闻,还听《新闻联播》。虽然我妈不经常看报,但我家定了好几种报纸:《抚顺日报》《抚顺晚报》《辽沈晚报》《华商晨报》,额外也买《抚顺广播电视报》《辽宁广播电视报》《中国电视报》。我上学后自己还买过《国防时报》《中国青年报》《时代商报》《海峡都市报》……报纸上的内容千奇百怪,有城市建设、交通事故、往事勾沉、情感倾诉、小说连载……小到失物招领,大到伊拉克战争我都看。

我看过那么多份报纸,却从未留下过照片,为了弥补遗憾年补拍一张

我最喜欢看的是旧闻报纸,专门讲一些历史人物,那时互联网不发达,我家也没有电脑,我了解近代国内名人全靠它。年汶川地震,我更加关心起国家大事,捐了元钱。一次偶然间在报亭看见了《人民日报》,我在年就嚷着让妈妈到邮局订了。邮递员都感到惊讶,全市只有我一个未成年人看《人民日报》。从年到年,我从11岁到16岁,看了六年的《人民日报》,不知道是不是《人民日报》的最小读者。

我小时候的爱好与众不同,别的小孩都喜欢看动画片、玩游戏,而我为了合群只是做做样子,我最喜欢的则是收藏。年,我9岁,刚上二年级,我就到市里最大的古玩市场寻觅收藏品。那时还没有古玩商店,古玩市场与花市和鱼市挨得很近。用现在的话说,古玩市场里都是些油腻大叔,带着很粗的链子叼着烟卷,他们一看我穿着西服走进来都感觉很意外,再看我妈妈在身后跟着呢。古玩市场里的商品也鱼龙混杂,有钱几千元的花瓶和雕像,也有几百元的红宝书和旧币,还有少儿不宜的成人光盘和药品。我从中选择收藏红宝书和旧币。

读初中以前,我还收藏红宝书,有《诗词》《语录》《指示》……之后不再买了。读大学之前,我还收藏旧币,从第二代人民币到第五代人民币大部分我都有,现在也不买了。我花费了多少个周末到旧货市场上问价和讨价还价,又买了多少份收藏报纸研究价格,现在想来真是一段难忘的回忆。

年,我身穿白衬衫西裤,头戴礼帽去上学,在教室门口任课老师为我拍下了这张照片

提起穿着,我小时候一向不喜欢穿幼稚的衣服,米老鼠和唐老鸭是当时最流行的图案,爸爸给我买的那些衣服我从来也没穿过。我选择的是西装革履佩领带。我的第一套西装是一年级时在百货大楼买的,一身纯料子衣服,外带白衬衫和红色领带。那一套衣服五百多,是我妈妈当时的半个月工资。小学二年级时,为迎接上级领导的检查,学校组织学生跳起了交谊舞,要求男生穿黑色鞋,别的男生都穿黑色旅游鞋,只有我一人穿黑皮鞋。那时的脚真小,穿40码的鞋还大。我的穿着最醒目,班主任给我安排到了第一排,我与班级里唯一一个学舞蹈的班花拉着手跳舞,内心骄傲极了。

21世纪初老头流行戴凉帽,我直到五年级也给自己买了一顶,因为是在市场买的,很便宜。起初不敢戴到学校,后来胆子大了。我戴到学校以后校长吃惊地和教导主任说,咱们学校以前是不是没有戴礼帽的学生?帽子的质量还不错,直到年小学毕业,我还戴着这顶帽子,只是这个帽子现在早已坏掉了。

年,我到抚顺石油一场考察,坐在研究所的房顶上远眺整个厂区

小学一年级,我从书店里买了一张最新版的抚顺地图,便让我十分着迷。我仿佛发现了新大陆,一边吃饭一边看。上边有雷锋纪念馆、战犯管理所、平顶山惨案纪念馆、萨尔浒风景区等家乡的景点,最关键的是我知道家乡有四区三县了。我顺着地图,从望花看到东洲,从北沟看到南沟,可是我都没去过。突然间,一股暖流涌上我的后脑,心中暗想,总有一天我会走遍抚顺地图上的每个角落。

年,我拥有了人生中第一台电脑,知道了互联网的浩瀚,在注册了新浪博客和微博后,我对空空如也的页面感到沮丧。我想,我一定让家乡的人认识我,有朝一日我要为家乡做贡献,让全国人民都知道有个城市叫抚顺。于是我计划三步走,买有关抚顺的书籍和资料,走抚顺的大街小巷,写有关抚顺的文章。当时有个网站叫“中国记忆论坛”,我给自己起了个网名叫“抚顺老客”,让别人误以为我是老年人,在论坛上不断发帖。这是全国范围的文保志愿者网站,很快,东三省有许多人知道我。几年后,网站倒闭了,偶尔碰见当年的历史爱好者,我一提起我叫“抚顺老客”,他们恍然大悟说,“原来是你啊,这么小”。

是的,我做到了。从年到年这十年间,我走遍了抚顺,拍下了20万张抚顺的照片,写了60篇抚顺历史研究散文。

年,我在抚顺琥珀城讲抚顺老建筑

我小时候的人们哪见过互联网上的这些奇葩,于是我就被老师和同学当做奇葩,我的这些爱好和特长并不被人理解,反而被认为是不务正业。班主任老师说,人家同学都练算术题,你研究“什么”代表,那能当饭吃吗?我是同学们眼中的少数人,直到我初中毕业同学们都不知道我的网名。

中考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人生的艰难,千军万马都来过独木桥。我严重偏科,数学从小学就不及格,中考前夕我痛苦无比,夜夜失眠,此时写下了不少诗歌,与文学产生了不解之缘。我在想,难道我考不上高中要读技校吗?我要成为卖苦大力的人吗?我所爱好的,擅长的都会被埋没吗?我的家国情怀就此破灭吗?尽管我没有考上中意的学校,但还好,中考分数到了省重点。我那时爱上了音乐,非要去市重点学校学习音乐,最终如愿以偿,可怎知下一步是更大的挑战。

年,我到北京故宫旅游,我的辫子派上了用场

我学音乐最重要的一点是我有着与众不同的发型,从小妈妈给我留了一个金钱鼠尾辫,我家并非满族,妈妈也不知道这是清前的发型,辫子稀里糊涂就形成了。经过小学和初中与老师和学校多次交涉,总算过关,但到了高中彻底卡住了。学校的正校长斩钉截铁地拒绝了我,给我两条道路:要么剪头发,要么退学。我自己创造了第三条路,一切费用正常交,平时在家学习,期中期末来考试。学校从来没有这样的学生,校长一时也惊讶,由于我并没有与学校所谓的规则发生正面冲突,学校也没有权利开除我,只好按我设计的第三条路走。

决定在家自学后犹如承接了一个巨大的挑战,紧接着是对未来的茫然。当代哪有一个学生在家自学的?更何况是高中。我能考上大学吗,我的未来怎么办?最关键的是眼前我还学习了音乐,到外边学习费用很高。有一天,我从报纸上看见抚顺籍的歌手杨卿俪老师正在招生,便与妈妈去学习,杨老师很和蔼,教完我一节课后看我水平不行,让我再回家考虑考虑是否继续学习。当时我并没有别的道路,又接着学了四节。杨老师问我是否擅长写作,她说她刚刚加入作协,可以考虑推荐我进去,之后她找到了作协领导帮我说话。所以我很感谢她。

目前我写出的我的两本书

那一年,我17岁,是抚顺作协有史以来年龄最小的会员。后来我在文章中回忆了冬天妈妈陪我到作协办证的经历。作协会员很多,分成若干活动小组,我也写了之后在组里的一些事情。从那以后,我有了全市更广阔的平台,毕竟文化界也是一个圈子,另外我爱好广泛,又是家乡最小的地方史研究学者,很快就有许多人认识我。

年,我申请加入辽宁省作协,成为一名省级会员。我始终认为一个好的写作者不能只找关系、进圈子,更要有真才实学,我从年开始写抚顺历史研究散文,又写感悟人生的随笔,一共多篇。年,我将年以前的文章集结成册,自费印刷了两本书,分别是诗歌集《理想的诗片》和散文随笔集《和自己谈心》。我终于感受到,尽管水平有限,但我从爱好写作后没有虚度时光。

年,我到抚顺高楼上拍照,那天阳光明媚

有的人可能以为我在炫耀,其实我一直在治愈自卑。我从小就认为自己没什么天分,比别人差许多。现在互联网很发达,更很难不去比较,我已经25岁了,有多少人已经拿到硕士和博士学位,有多少人已经找到心灵知己,有多少人已经拥有稳定的收入拥有自己的房产和存款?相比世俗中的成功人士,我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失败者,我这些年所做出的努力不过是在拿别人都有的来换自己独有的,我也明白做唯一的原因是做不到第一。

这几年,我开始用自媒体展示家乡和表达自我,有朋友开玩笑说我成了网红,只有几千个粉丝何谈网红,况且我鼓起了多大的勇气才打败内敛又保守的性格,勇敢地面对未知。

我是李想,一个来自辽宁抚顺的95后。

—10—21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6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