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万里长城
(本文部分图片采自网络)
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同时也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防御工程、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它那浩大的工程,雄伟的气魄,体现了我们祖先的创造精神。长城东西绵延一万二千多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长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伟大建筑之一,公认为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观”之一。
早在春秋时期,楚国就修筑了长数百千米的非封闭性城墙,叫作方城。战国时,燕、赵、魏、韩、秦等都在边界筑起了长城。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把燕、赵、秦原有的北方长城连接起来,筑成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长城,长万余里。今山西大同北部,甘肃岷县城西等地均有秦长城遗址。
西汉沿河西走廊一带向西增筑朔方长城和河西长城,经玉门关延伸到今新疆境内,以保护河西走廊。北魏时西部柔然人满为患,又兴筑长城以防柔然人南侵。北齐也多次修筑长城。隋代为防御突厥、吐谷浑,数度修筑长城。明朝建立后,大将徐达曾8次在居庸关修筑长城。明长城西起甘肃嘉峪关,东至鸭绿江,这就是今天我们见到的万里长城。
现念,长城横贯河北、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七个省、市、自治区,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
明长城主体是城墙。山西东面至山海关一段,断面下宽上狭,平均底宽6米,高逾6.5米,外砌整齐条石和特大城砖,内部夯土。城墙顶部用三、四层砖铺砌,最上一层是方砖,用石灰勾缝,十分平正坚实,连野草也难以生根,平均宽5米,可容5马并骑0人并进。墙顶两侧还砌有砖墙,内侧砌成约高.5米的矮墙,外侧砌成约高.5米的垛墙,每一垛牙上面有了望孔,下面有一射击眼。城墙上有排水沟、吐水嘴等设施,在关口和险要的地方还设有凸出的罗城。
修筑长城的工程浩大,筑长城所用土方如所来筑一道厚米、高5米的墙,可绕地球一周有余。筑长城一般就地取材,大型城砖和石灰是就地烧制的。在高山峻岭,则开采石料,用石砌筑。在沙漠中,用红柳枝条和芦苇与砂石层层相间铺砌,可砌到6.5米以上。在黄土地区,大都取土垒筑,在重要地段的城墙一般用砖砌和条石镶砌。
一、辽宁境内现存长城点分布
根据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辽宁已掌握的长城长度达到千米,占据全国长城资源中的比例达6.86%,仅次于内蒙古、河北、山西和甘肃位列第五。
辽宁目前有战国时期至明长城资源点个,种类涵盖长城墙体、敌台、壕堑、关隘以及烽火台等,其中的个点段已经列入省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余下则为年国家文物局认定的消失段落。
现存能观赏的长城有20余处。
虎山长城——明长城最东端上世纪末,位于丹东鸭绿江的虎山长城被专家学者认定为万里长城最东端起点。
虎山长城始建于明成化五年(公元年),当时的主要作用是为防御建州女真人的侵扰。虎山亦称虎耳山,突起于鸭绿江边,平地孤耸,视野开阔,对岸朝鲜的田地、房屋一览无余。明朝始修长城,选址虎山,确有军事意义。丹东历次被外敌入侵,虎山首当其冲,被视为军事要塞。
虎山景区位于辽宁丹东市东北方向约2公里处,是鸭绿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朝鲜八景”之一的统军亭隔江相望。景区内有明万里长城东端起点——虎山长城、中朝边境“一步跨”、睡观音、长城历史博物馆、古栈道遗址等国内外知名景点,是一处以古代军事文化旅游为主题,以中朝边境旅游和红色旅游为特色的景区。
绥中西沟长城——辽宁最美的野长城
西沟长城是辽宁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段明长城,是明万里长城的主干线,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38年)的永安长城,还有一处天下奇观。站到锥子山上,可以看到两道长城系统,左手是蓟镇长城,右手是辽东镇长城。东、南、西三个方向的三条长城像三条巨龙齐聚锥子山,是万里长城中绝无仅有的一大奇观。
二、河北境内现存长城点分布
万里长城横穿河北,连结京津,在河北境内长达多公里,精华地段20余处,大小关隘多处,是长城保存最为完整最具代表性的区段。
所说的明长城,长约公里,多为夯土建筑,真正的砖石结构,也就是最具典型意义的长城只有多公里,其中只有多公里在原北平市,其余绝大部分分布在河北省的秦皇岛市、唐山市、张家口市、承德市。
北京的长城长约多公里,分87段,横跨北部山区的平谷区、密云区、怀柔区、昌平区、延庆县和门头沟区六个区县,呈半环形分布。观赏价值在于险、秀、精、细。
唐山古长城
万里长城在唐山境内蜿蜒公里,有名关险隘29处。其势巅连起伏、奔腾浩瀚,荟萃了明长城的精华。长城沿线民风古朴,掌故传说颇多,是唐山旅游的精品。遵化鹫峰山长城、迁西潘家口水下长城、迁安大理石长城、青山关、喜峰口、冷口关、监狱楼、七十二券楼、水门、长城砖窑、养马圈等皆为长城独秀,在国内外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鹫峰山山上长城高不足一丈,宽不过三尺,因为修长城的官吏贪占银两,偷工减料,是典型的“豆腐渣长城”。青山关城高一丈四尺,周六十六丈九尺,建于明万历年间,远看玲珑剔透,古色古香。72券楼由大小72拱组成,造型奇美;水门由青砖砌成拱形,经数百年风雨山洪冲刷仍保存完整。被誉为长城第一窑的“左三窑”位于迁西大岭寨,年被发现,因砖上刻有“左三”字样而得名。93年经全面挖掘,共发掘古长城砖窑7座,是迄今发现的长城沿线最大最完整的砖料基地,解开了长城砖的来源之谜。迁安大理石长城长约.5公里,高0米,宽5米。城底、敌楼基础多为大理石,在万里长城中十分罕见。喜峰口古称松亭关,是史上有名的古战场。当年二十九路军在此抵抗侵华日军产生的《大刀进行曲》家喻户晓,为喜峰口长城增添无穷魅力。长城沿线还有民族英雄戚继光统领军务、戍边御敌长达6年的指挥部蓟镇总兵府,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地球岩石鼻祖、距今36亿7千万年的太平寨麻粒古岩,迁安爪村旧石器遗址等一系列景点。
山海关AAAA(天下第一关)
又称榆关、渝关、临闾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5千米处,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在年以前被认为是明长城东端起点,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与“天下第一关”、“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
明洪武十四年(38年)筑城建关设卫,因其依山襟海,故名山海关。山海关城周长约4千米,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门,多种防御建筑。包括“天下第一关”箭楼、靖边楼、牧营楼、临闾楼、瓮城以及延长米的明代平原长城等景观。
老龙头长城(入海长城)
老龙头坐落于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城南4公里的渤海之滨,被认为是明长城的东部起点。老龙头地势高峻,有明代蓟镇总兵戚继光所建“入海石城”,犹如龙首探入大海、弄涛舞浪,因而得名“老龙头”。老龙头是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城北的角山长城,城东的威远城构成犄角之势,拱卫着山海关城。自清朝开国后,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都多次到过老龙头登楼观海,留下了大量诗文墨宝。
角山长城(万里长城第一山)
角山长城距古城山海关北约3公里,系燕山余脉,是关城北山峦屏障的最高峰,海拔59米。角山是明长城从老龙头起,越过山海关,向北跨越的第一座山,因而人们称角山为“万里长城第一山”。角山长城建于明洪武初年,从山脚旱门关到大平顶共延长米。城墙大部分就地取材,毛石砌筑,局部为城砖和长条石砌垒,角山长城的高度和宽度,有明显的随山就势特点。角山形势险要,角山长城也险峻异常,这里的长城,或低缓蜿蜒,或直入云天,远望如带倒挂山峦,实为壮观。
三道关长城(长城一绝——倒挂长城)
如果说万里长城是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那么长城倒挂堪称万里长城中的一绝。“长城倒挂”胜景位于举世闻名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东北8公里处,这里是万里长城的一道险关,山海关长城十座关隘之一的“三道关”雄踞于此。站在涧口仰望,三道关高耸入云。长城在这里据险而布,砌立在陡峭的崖壁上,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气势壮观。
刘家口长城(长城第一楼)
秦皇岛市卢龙县刘家口两侧山势较缓,一道河水由关口流过,因此关口建筑成高大的过水关楼。砖砌敌楼高2米,里面能容百人戍守。敌楼下开设高6.36米的过水洞。今刘家口关两侧城墙已拆毁,过水楼尚保存较好,是河北境内长城上保存最好的过水关楼。刘家口关楼是明代长城上至今唯一健在的保持了原貌的关楼,内有碑刻明确记载了戚继光曾督修这里,所以刘家口关楼之于明长城的宝贵价值不言而喻。
九门口长城(水上长城)
九门口长城位于秦皇岛市抚宁县,全长米,是中国万里长城中唯一的一段水上长城,有民谚云:“不到九门口,枉来长城走”。在宽达百米的九江河上,筑起一座规模巨大的过河城桥,跨河墙长达00多米,因其城桥下有九个泻水城门而得名“九门口”,“城在山上走,水在城下流”,景色十分壮观。
喜峰口长城(水下长城)
喜峰口长城位于潘家口水库库区内,在唐山市迁西县境内西北50多公里处,是万里长城上的一座雄关险镇。年国家在这里修建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潘家口水库蓄水后,水位超过了长城高度,喜峰口部分长城淹没于水中隐身水下,水下部分墙体隐约可见,成为闻名遐迩的“水下长城”,是万里长城独有的一处景观。喜峰口的大名鼎鼎,其原因是这里曾经有过著名的以弱胜强的喜峰口战役。喜峰口大捷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信息。现在喜峰口不仅有红色旅游,更有着一段绝美的风景。
司马台长城AAAA(长城博物馆)
司马台长城是我国唯一保留明代原貌的古建筑遗址,独具"险、密、奇、巧、全"五大特点的司马台长城,位于北京市密云县东北部的司马台长城部的古北口镇境内,距北京20公里,西邻金山岭长城。它东起望京楼,西至后川口,全长5.4公里,敌楼35座,整段长城构思精巧,设计奇特,结构新颖,造型各异,堪称万里长城的精华。
它集万里长城众多特色于一地,有“长城博物馆”之称。司马台长城最著名的两个景点:一是“鸳鸯湖”,由流淌不息的常年在37℃的温泉和冰冷刺骨的冷泉汇集而成,致使湖水冷暖参半,每至严冬,湖内依然碧波荡漾,雾气升腾;二是“天梯”,高达00米,坡度85度,两侧悬崖陡壁,中间这一道台阶细如线,薄如刃,陡如立,令人望梯兴叹,倒吸一口凉气。望京楼是司马台长城中的最高点。著名长城专家罗哲文教授指出,“长城是中国建筑之最,而司马台长城是中国长城之最”。
司马台长城还建造了登城隐形索道、游览峡谷索桥等设施,并有一年一度的司马台长城登山赛和司马台国际滑翔节、文化节。在这里,您可以鸳鸯湖上泛舟、游泳、垂钓,还可以山寨野味烧烤等。
整个老牛湾村村庄简直就是一个石头民俗博物馆。老牛湾的村民依然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天吃饭的艰苦生活,因此这里依然保留着质朴的民风和民情。
门票价格:96元
著名景点:包子塔湾,古堡,杨家川小峡谷,寺沟,四座塔湾。整个老牛湾旅游区由三湾一谷组成,分别是包子塔湾,老牛湾、四座塔湾和杨家川小峡谷。
杀虎口
位于朔州市右玉县2省道附近。杀虎口,古称参合陉、白狼关,明称杀胡口,自古就是烽烟不断的兵争要地。杀虎口曾是游牧民族南下中原的主要突破口,为了保卫这个山西外长城最重要的战略走廊,大明王朝先后设置了杀胡口关、杀胡堡和平集堡,又在杀虎口内侧二十里修建了右卫城。
清军入关后,为了缓和民族矛盾将杀胡口改称杀虎口,并在这里设置了直属户部的税关,当年的军事要塞又成为商贸重镇,一代代走西口的晋商抓住历史机遇,从这里走向兴盛。
五、陕西境内现存长城分布
历史上的各类长城横跨榆林、延安、铜川、渭南、韩城等五个市,现存长城公里。其中,榆林由于地处陕西最北,是历史上各个时期的边疆地区,长城遗存尤为丰富,各类长城遗存总长约多公里。
现在能明确辨认的明长城,在陕境内主要分布于榆林市的府谷县、神木县、榆阳区、横山县、靖边县、定边县以及延安市的吴起县境内,东与内蒙古准格尔旗长城相接,再向东隔黄河是山西明长城,西与宁夏明长城相接。墙体长70公里,单体建筑5座,关堡2座,相关遗存53处,是比较完整并能清晰地看到墙体、烽火台、营堡等遗迹的长城遗存。
宜君是全省保护长城动作最早的县域,对于战国魏长城的保护和开发热情超过了省内其他地方。宜君县内遗存战国魏长城遗址.5米,其中残存.5米,由6段城墙、9处烽火台、处城址组成。
内蒙古鄂尔多斯准格尔旗的马栅镇祝里台村,长城正是从这儿入陕西府谷麻镇的。
祝里台是陕西、山西、内蒙古三省区的交界处,此处山势十分壮观,长城就筑在高高的山畔上,当地人称这个地方叫梁龙头。据说,这就是陕西境内长城的源头。府谷境内的明长城东起墙头角,与山西省河曲县内长城隔河相望,西至新民乡与神木县境内的长城相连,全长40华里计有55个长城墩台。
祝里台村梁龙头,西面下坡就是府谷麻镇。长城沿着麻镇北城墙顺坡直西而上,这一段长城比较完整。城墙高3米有余,顶宽米,城墙上仍可人行。沿长城往西即可到清水乡的转角楼长城墩台。
转角楼长城墩台位于清水川和小南川沟(宋称乌龙川)汇合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当地人称为“口子”,是古代长城内外往来经过的出入口之一。这里墩台紧密相连,高大雄伟,为长城建筑之精华部分。
由清水的西坡开始,长城一直沿着小南川沟南梁一陡峭的石崖西去。这里地形居高临下,城墩突出在各个山头上,仿佛忠于职守的士兵,永久地站岗放哨。这段长城大都是有墩台而无墙。
神木县烽火台
神木县城北水轮村的一座烽火台上,如今还写有“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标语,神府铁路就从墙下而过,未被破损半块城砖。
榆林镇北台
镇北台位于陕西省榆林城北4公里之红山顶上。据险临下,控南北之咽喉,如巨锁扼边关要隘,为古长城沿线现存最大的要塞之一。台呈方形,共4层,高30余米。台基北长82米,南长76米,东、西各64米,占地面积平方米。镇北台有天下第一台之称,是我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的结晶。故陈运和诗赞万里长城的一块坚硬脊椎骨镇北台,永在、上台下台演王朝进戏出戏扮将士。
定边五里墩长城
位于安边镇东南五里,也因此被当地人称为“五里墩”。五里墩是明长城沿线上一个“硕大无比”的大墩台,据说此墩台的修建年代早于所在长城。长城在定边这段基本都是平原,周围基本没有什么制高点,五里墩搞得如此高大,当时的作用主要就是起到瞭望哨和报警作用,爬上墩顶可以观察远处敌情。
据史料记载:明代在定边前后修建了五道边墙作为防御体系:成化墙、弘治墙、固原内边(新大边)、正德墙和嘉靖墙。五里墩所处的这段是明弘治年间由巡抚文贵修筑的弘治墙,此道边墙是由靖边县从郝滩乡的羊圈沟入境,行经柳树涧、唐洼、马圈梁、安子屋、安边镇、砖井镇、到定边镇蔡马场与成化墙重叠一线。这条边墙在安边和定边之间既是防御线,也是保护当时盐马古道的主要防线,盐马古道就在长城内侧,紧贴长城。
长城进入定边县境内的马圈梁段,已脱离沙漠,因其地处黄土地貌,所以保存完好。长城居高粱之上,墩台罗列连成一线,夯土墙体高达四至五米,十分壮观。沿着长城一直前行,由砖井至贺圈乡的下暗门村段,农民利用村东、村北的一段长城遗址,挖了一溜砖窑。
附陕北榆林府谷等六县所辖长城长度:
府谷——40华里神木——80华里榆林——90华里横山——40华里
靖边——20华里吴旗——30华里定边——华里
六、宁夏境内现存长城分布
七、甘肃境内现存长城分布
秦,汉,明三代万里长城的西端都在甘肃境内——临洮,敦煌,嘉峪关。甘肃有明长城多公里,居全中国第一,战国秦、汉长城等多公里,居全中国第二,分布在省内个市州、34个县市区,蜿蜒3多公里,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可谓长城资源大省,长城文化丰厚。
甘肃长城以黄土夯筑为主,在甘肃包括陕西境内,这些地方的地质特点决定了这一带长城黄土夯筑的特性。甘肃长城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有红柳夹沙、芦苇夹沙、石块夹沙和石块垒砌等形式。
嘉峪关长城:
嘉峪关长城在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南隅,因建于嘉峪山麓而得名,是明朝万里长城西端的终点,建于年。关城平面呈梯形,面积30余平方米,城墙总长米,高.7米。城楼东、西对称,面阔三间,周围有廊,三层歇山顶高7米,气势雄伟。关城四隅有角楼,高两层,形如碉堡。登关楼远望,塞外风光尽收眼底。
嘉峪关长城,在嘉峪关市区西南6公里处,位于嘉峪关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代万里长城最西端的关口,以巍峨壮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天下雄关”
自古为河西第一隘口。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年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而有天下第一雄关连陲锁钥之称。它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组成重叠并守之势,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关城以内城为主,周长万平方米,面积2.5万平方米,城高0.7米,以黄土夯筑而成,西侧以砖包墙,雄伟坚固。内城有东西两门,东为光化门意为紫气东升,光华普照;西为柔远门意为以怀柔而致远,安定西陲。在两门外各有一瓮城围护,嘉峪关内城墙上还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楼共十四座。嘉峪关关城是长城众多关城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
长城天下第一墩
长城第一墩,又称讨赖河墩,是嘉峪关西长城最南端的一座墩台,也是明代万里长城最西端的一座墩台。长城第一墩于明嘉靖十八年(公元)年由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北距关城7.5公里,墩台矗立于讨赖河边近56米高的悬崖之上。
附:
整理:牧虫人
牧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