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荒野的地方,越不应被遗忘”,这是中国国国家地理杂志执行总编单之蔷在《中国景色》中写下的文字。
荒野,对现代人而言,意味着什么?国家公园何以“国家”?小小的营地,为什么也会是我们的“家”?
继“自然学堂”之后,中国国家地理团队与天天向上再次联合演绎“我们的祖国是花园”系列。与大家分享在“自然江湖”中的“探索故事”,让我们出发吧。
中国的地势有三个台阶、两条楞线
“楞”所在的区域
正是地壳在内力作用下
或断裂沉陷成谷成壁、或挤压抬升成山成岭
大起大落之处,山才能怒、水才能急
物种才丰富至极
如果说大自然是一个“江湖”
中国当是“英雄”云集之地
更有诸多探索自然之美的江湖儿女
所以有人
用二十多年的时间和脚步丈量祖国疆土
到四至八到点上勾勒中国形象
所以有人
在诸多无人区中跋山涉水
与无数自然的未知迎面交锋
所以有人
把自然之壮美做成音乐、美术和诗歌
把体验中国之美变成无数奇遇
自然除了有亭台楼阁、小桥流水
更有率真野性的博大空间
跟随他们的脚步
一步步
发现中国吧
中国国家地理·营地总经理自幼热爱山间户外在中国国家地理深耕3年以“自然”为师在品牌创新的方向多元探索、持续实践热爱绿色和诗意希望通过科学、有趣的方式将祖国山河之美用不同的体验方式,持续传递给大家“闯荡”自然第一步——交朋友自然界林林总总、无奇不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想要和大家交上朋友当然要修炼一些必要的技术放大术——微观自然交朋友要会分辨眼力劲儿就很重要人的肉眼可以看到的最小尺寸是0.毫米就比如你可以看到蝴蝶翅膀上呈粉末状的鳞片但是通过与万生华泰共建的高清数字自然影像库呈现6亿像素、可度旋转的昆虫植物数字影像人们就可以看到蝴蝶鳞片上的无限细节这画面仿佛让你置身于一片神秘的原始森林之中6亿像素,什么概念?高清电视是万像素也就是肉眼能识别到的最高像素通过这些影像你不仅可以全面了解金斑喙凤蝶、蓝闪蝶、长鼻蜡蝉等小个子朋友……还可以将它们不为常人所见的细节之美运用于更多人类的生活场景中世界的缩小,意味着我们自身的放大把世界放大,自我就小了识人术——趣味自然交朋友还有一招就是打入“内部”动植物之间,也有着很多样的“朋友关系”臭椿是斑衣蜡蝉的食肆,为它们提供精美的“酒水”樟树是青凤蝶的客栈,给蝴蝶们提供温暖的“房间”它们彼此支持、互为依靠这与我们和家人、爱人、朋友间的相处何其相似营地挖掘出多对儿自然中的伴生关系这是自然界给我们的生态与友好的启示也是我们读懂友谊,交个朋友的极佳途径易容术——艺术自然所谓doasromansdo入乡随俗想和自然万物交朋友当然要有点“自然”的样子看,这些放置于营地内的艺术装置它们做到了很好的“伪装”各种植物垂直而上变成了墙冷冰冰的建筑有了热带雨林般的生机中草药水平铺满脚下的路水泥缝里延续着四季变换的本草智慧独角仙安稳降落变成了“摄像头”跟每位路过的人们打个招呼艺术源于自然更可以融于自然它强大的想象力量能超越当下让自然界的朋友带着我们去往无限境地中去中国国家地理资深科学考察领队
拥有多年国内外科学考察经验
曾多次带队进入罗布泊
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藏北羌塘无人区等地
更曾亲历尼泊尔大地震
在20余年的科考领队经历中
以严格的纪律和强大的专业
保障了全程、全员0事故
“闯荡”自然第二步——练把式
自然界不总是友好的
大川大河大美之中
也有大风大雨大雷暴
为了探索未知且要狠练把式
绝境之地练勇气位于我国西北的阿尔金山保护区
在他的记忆里
天堂之美和地狱之怖并存
这里的景色美若仙境
雪山、河流、冰川、湖泊、野生动物成群出现
藏野驴、野牦牛族群跑动起来地动山摇
但这里也河网、沼泽密布
看似不深的河却有3公里宽
一旦陷车寸步难行
在一次科考行程中
他们的车陷进了大沙河
所有人员在零下30度的极端环境中挖了半个月
才成功挖出这唯一的交通工具
得以“重返人间”
醍醐灌顶练运筹如果困难重重,
普通人可以去参加科考活动嘛?
张领队的答案:当然可以。
将专业科考中探索未知区域的冒险和勇气
凝结成宝贵的经验
再策划出安全、严谨、惊喜重重的考察线路
还会邀请科学家们一起同行
这样一次出行
就像是一趟顶级“武器”在身的“取经”之旅
不仅饱览开阔风景
更会收获对于沿途景观“醍醐灌顶”般的深度理解
指点江山练眼界即便没有机会跟骑士一起出行
仍然有很多可以自行前往的江湖宝地
凭借多年科考和出行经验
张领队南北各指一地儿
向北而去
有内蒙古达里湖
这里是东北亚候鸟迁徙必经之路
大量鱼类沿着河流溯游而上,洄游之季波澜壮阔
你可以来这里感受自然界的“春运”
向南而行
有云南高黎贡
植物界的“大熊猫”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大树杜鹃正值花期
你可以来这里欣赏活化石级别的物种
更可以在茂密丛林中复习交个朋友的诸多技能
营地就是野外考察工作者的家
看似简陋、条件艰苦
但探索过程中的收获是无限的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执行总编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地理学会出版委员会副主任
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特聘研究员
著有《中国景色》、《李白没看过的风景》等作品
“闯荡”自然第三步——为家国
山脉是中国的骨骼,江河是血
看遍中国景色,不只为认识自然
更是对“中国”二字
几十年如一日的信仰与注解
志气在四方“到中国的四至点去”
是他来到中国国家地理时的梦想
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由四至八到点勾勒出的自然边界
是强调领土完整、建立国家意识
强大而直观的地理形象
去最南端的曾母暗沙放置标识
去最西端的新疆乌恰吉根乡斯姆哈纳研究红层地貌
在最东端的黑瞎子岛的沙洲中徒步前行
在最北端的乌苏里滩踏冰卧雪
数以百万计的足迹和行程
为了勾勒鲜活而完整的中国形象
他坚持了二十余年
B站中国国家地理卷首语之王
笔下是家国中国的形象是怎样呢?
当说起中国,我们在说什么?
几十年的跋涉和工作中
他点滴记录、铺点成面
渐渐找到了一些中国的模样和结构
山、水、冰川、青藏高原
国粹、国家、地方
这些是结构,是符号
也是我们从宏观上把握中国的模版
它当然是带有着个人风格的模版
但这个模版里
有珠峰绒布冰川米海拔上瑟瑟开放的紫色小花
有广西溶洞里直刺黑暗、一贯到底的光柱
有如九龙戏水、难分彼此的沱沱河
有数百只白鹤长达万里向北迁徙
在空中写下史诗般的意境
而这些
无一不是:中国
为山河正名行走越多
他越觉得一个国家的公民
应当对自己祖国的山川河流有基本的了解
他见过辞职走完川藏线的年轻人
历经曲折却收获无几、令人惋惜
所以他相信风景不是天然存在
而是需要去遇到的
帮助人们掌握地理知识会让人生更丰富
于是他嗜书如命、行路万里
在冰山上、沙漠戈壁上、废弃国道上
在这次录制节目的空档中
为读者推介中国、讲述中国
“大河本无源”
“长城是书脊”
“山是骨骼,河是血”
“看山要看极高山”
“上帝为何造四川”
“「江南」是怎么样炼成的”
“为珠穆朗玛峰正名”
······
站在柴达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
他好像听到了自己血液流动的声音
这声音里
应该有他一直在描述的
国家意识
应该有他看过的、书写过的
中国景色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去看单老师用几十年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记录下的中国结语自然能够矫正我们局限的视角
万物有秩序、四季有更迭
春暖花开
让我们去大自然中爬山、徒步、扎营吧!
特别致谢《天天向上》节目组全体成员
感谢大家对科学与自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