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15时许,四川彭州市龙门山镇龙漕沟突发山洪,截至14日中午13时,共造成7人死亡、8人轻伤。
事故的视频看得人心惊肉跳:原本近乎干涸的河道,转瞬之间洪流奔涌,不及逃生的人站在河道中间的石台上,直至被不断上涨的水位吞没……据悉,事发地周围有安全提醒标识,明确标记了人和车辆不得进入。在山洪到来前,还有管理员曾劝离游客,连着喊:“我给你们跪下了,求求你们,快要涨水了,你们快跑……”
新京报:警醒游客切忌为了美景忘了安全
在部分游客当中,发掘未被开发的“野生景区”似乎已经成了一种趋势,尤其是夏季炎热,不少游客热衷于寻找“小众避暑地”。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对游客个人责任做一个提醒,即出游需要综合考量当地的实际情况,科学甄别、谨慎对待网络推荐的“网红打卡地”,要有足够的风险防范意识,认真对待当地的相关告知与提示,切忌为了美景忘了安全。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打破了“野生景区”迷人的面纱,也将更多关于出游安全的思考置于公众眼前。无论是未开发的打卡地,还是设施健全的景点,都需要将安全这一最关键的要素前置,勿存侥幸心理,以最全面的考虑来切实保障民众生命安全。
长安观察:很多地方看似“景”实则“坑”
事实上,各大社交平台上类似推荐“野景点”的视频、文章比比皆是。凡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无论危险与否,不管有无禁令,都能被挂上“小众宝藏景区”“逃离城市喧嚣”等名头。精修配滤镜的“绝美大片”,再加上花里胡哨的营销文案,很容易吸引人们去寻求新鲜刺激。然而,很多地方看着是“景”,实则是“坑”。这些年,海浪冲走的,爬山踩空的,荒野失踪的……各种“野景点”险情屡屡见诸报端,某些博主网红平时胡吹乱侃,可真出了事,又有谁来为生命埋单!
龙门山镇政府在龙漕沟竖立的“珍爱生命,请勿下河”的标志牌
中国青年报:人们对危险的感知变得钝化
当野生景点在社交平台上刷屏,人来人往、不亦乐乎的打卡场面,极可能让更多人联想到大自然风光温柔惬意的一面,而忘记了自然环境中潜藏的风险,以及在自然灾害面前,生命的脆弱和无常。这种“遮蔽”,往往可能带来致命的后果。在一些“野生网红景点”,当地会把危险区域围挡起来,并树立风险提示牌,一些地区还会组织专门的管理人员巡视,提醒和驱逐嬉戏玩耍的游客。在一些社交平台上,当人们搜索好玩的去处时,平台会对这类“野生网红景点”作出风险提示。但当越来越多人驱车前往而又安全返回,越来越多人把精美的合照、风景照“晒”在网上,越来越多人禁不住周围亲朋好友的劝说、组织,人们对危险的感知就可能变得钝化,对潜在风险麻痹大意。
澎湃新闻:“种草”互联网平台该深入反思
值得深思的是,这个当地人和游客都应当知道存在危险的地方,却成了“野景区”“小众避暑地”“网红打卡地”,在一些地图App上直接被标记成了景区,在小红书等平台上被轮番推荐。甚至连一些当地人也在配合着这种趣味,比如在事发地周围流动商贩售卖商品,场地附近还设有公共厕所,这一切都让龙漕沟变得“景区化”。这一切被搬到网上,发散于社交平台,在短视频滤镜的粉饰之下,人们已经忘了这里存在风险,“野性”反而诱导着人们争相前往。游客对野外环境缺乏防范意识的追捧,平台缺乏甄别审核意识的标记与推荐,这些都到了该深入反思的时候。
环球时报:给各地安全监管提出新课题
这两年,打着“时尚”“猎奇”等标签的旅游“网红地”大量出现,也由此产生了许多安全隐患。比如国道青海段的U型公路,游客扎堆在道路中间摆pose拍照,甚至逼停过往车辆乃至重型货车,当地交警多次巡逻喊话并设立警示牌,但依然难以杜绝违规情况。还有宁波市某隧道,一些网帖将其称为“最美星空隧道”,并发布博主站在隧道中间的照片,引发游客效仿。“野生”旅游景区出现的安全事故,很多都和“网红打卡”有关。“野生网红打卡地”的密集出现,给各地的安全监管提出了新课题,相关地方主管部门有必要进一步加大管理,排除安全隐患。这项工作需要做得更加细致,也必须更有担当。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