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风景在路上
——浙西大峡谷写生记
暑期书画培训课一结束,我与王小乐老师即从杭州出发,与临安画家江土生老师、汤佳良老师、嘉兴画家范建益老师在临安龙岗镇龙井村馨怡农家乐相聚。此行目的是把写生、休闲、学习、交流融为一体。
范老师已经在这里写生创作一个多月,汤老师、江老师也常在这里写生创作。此时范老师、汤老师的作品已完成大半,两位老师一边创作一边与我们聊天。初步给我们介绍了景区的一些特征。浙西大峡谷位于浙皖接境的临安区清凉峰国家级自然风景区内,系黄山余脉,自有黄山余韵,处处风景,处处入画。他们谈了在这里写生创作的一些体验,充满了对这里一山一水的热爱。两位画家创作兴致很高,兴之所至,落笔云烟。如此艺术氛围,我们也就在此住下。
门外就是下游的龙井峡激情漂流,水上不停有橡皮船漂流下来,刺激的惊叫声在静静的山村中显得格外清脆,色彩鲜艳的橡皮船和救生衣在青山绿水中也分外醒目。
再往上走,可以看到半山腰悬崖上一条玻璃栈道如长龙蜿蜒而下。原来这上一段称为三渡悬崖漂流,水从悬崖上玻璃栈道顺流而下,将橡皮船冲了下来,大致与城中的公交车速度接近。
我们在昌宁古道、三渡桥停留,这是个写生的好地方。古桥、流水、亭子、水车、远山,可作小品,也可作大画。位于浙西大龙湾的昌宁古道是继徽杭古道之后的又一条千年古驿道。这里曾经是徽商的“丝绸之路”和胡雪岩的“茶马古道”,古道就始于大龙湾景区三渡桥,北连安徽宁国。现在还保留完整,属于原始神秘的状态。三渡桥始建于清道光20年,据说三渡桥的名字来自山中隐士真人三渡此桥,悟道飞升。至此,三渡桥仙气蔚然。可谓“有意开得通天门,无心眷恋理红尘。忘却凡间三渡起,渡身渡心方渡神”。
时间匆匆,返回龙井村,吃完午饭,休息片刻,我们便沿着18省道欣赏浙西大峡谷中心地带美景。选择一些入画的风景,停留下来细细品赏,大家交流此景的创作思路与心得。我们也拍了一些照片,对大峡谷总体地貌特点有初步的了解。
第二天,我们大家决定在柘林瀑景区写生。这里森林茂密,峡谷飞流,凉快又能移步换景,可谓处处入画。
柘林瀑的水来自千顷荡,由上下两个跌宕形成瀑布。两叠瀑间地貌奇特。上瀑为龙门瀑,出水处平伸达2米多;下瀑为炎生瀑,出水处成形。正常水位时,上瀑成帘状,下瀑成练状,故有“如帘如练”之誉。正是:
龙门瀑宽似幕帘悬挂
炎生瀑细如软练飘曳
我们各自找了个合适的位置,选择了不同写生角度和主体。我从下瀑布(炎生瀑)画起。写生比一般走马观花的游玩要更为观察细致,比之摄影,取景更注意取舍。把精神都凝聚于飞瀑、崖壁、溪石以及岩石上不屈不挠顽强生长的小树。把这些自然美景融入笔端,贵在似与不似之间。
古人有“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的向往。此时我见“如练如帘”飞瀑,又见清澈的溪水,感觉大自然之美是最能净化人的心灵的。佛家道士隐士都喜在山中悟道。我也有了“远离尘世爱山幽,如练如帘一望收。笔底滔滔千丈水,只留清澈不存忧”的意念。
由于景区正在整修中,还没有开放,所来的游客甚少。上午也就来了几位游客,一聊都是我们杭州伟致书画院附近的住户,其中有一位在老年大学学习山水画。
我们四人在写生,范老师的夫人小雯拍视频,发抖音,把写生场面拍的丰富多彩,赢得不少点赞。这也是借助现代媒体及时向外传达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好处。
我们画完两个瀑布,就在龙门瀑布外的路边午餐。这里的河床颇为宽阔,大大小小布置其中,水从石缝中穿行,两边悬崖峭壁上长着各种杂树,我惊叹这些植被的顽强生命力。
大家吃着农家乐带来的玉米,面包、番薯、西瓜,津津有味,边吃边聊。范建益老师给我们传授了许多写生创作经验。自然与艺术,艺术与人生,怎样结合,都有一些深度的思考。范建益老师长我两岁,他出生于嘉兴,这是个孕育着文人墨客的圣地,使他具有了深厚的文化积淀。最近十年,范老师在全国各地名胜写生创作。太行南北,巴山蜀地,贵州瑶家,桂林山水,黄山日出,古寺古镇,农家野趣,都在他的笔下熠熠生辉。可谓“搜尽奇峰打草稿,胸有丘壑神来笔”。有人甚至开玩笑说范老师“头顶寸草不生,动起笔来五谷丰登”。这真是范老师这位职业画家的真实写照。在与范老师一起交流、写生、创作中,发现范老师有“三真”。真诚(待人),真性情(本真),真功夫(绘画)。
午餐刚吃好,王小乐老师一声“下雨了”。顿时倾盆大雨,我们赶紧跑向对面有点向外突出的小悬崖,大家挤在一块,弯腰弓背,在崖下躲雨,大约半小时,雨过天晴。我们下山回府。
回到农家乐,范老师和汤老师创作大作品,王小乐老师喜欢在农家小院找些花花草草,甚至小捆柴,对面的小树林,也画出点新意。王小乐老师正是而立之年,主要从事书画教育,踏实上进。书法、国画、素描、雕塑等方面都在做积极的努力。
我对旁边的老房子颇感兴趣。老房子前面是石头磊起的矮围墙。最前面的一幢老房子是用石头垒起来的,应该是第一代的房子,偏小而矮。后面靠着的高一些的是第二代的房子,颇有徽派建筑风味,白墙黑瓦,高脊飞檐。两座房子高低错落,起伏有致,具有韵律美。连上旁边的瓜棚、大树和背后的山景,融合成一幅古典美的乡村小景致。
8月29日上午,汤佳良老师带我们走进浙西大龙湾。汤老师是临安本地的文化名人,第一次见面给我的印象是热情,纯朴,率真,有范(文艺范)。旧式草帽下,露出些许花白头发和花白的胡子。细察一下,脸色红润,眼睛炯炯有神,说话时眉飞色舞,表情丰富,声音洪亮悠远。他不仅是画家,而且还能歌善舞。这与他长期从事文艺工作有关。
汤老师说,浙西大峡谷景区感觉是大,整体山高谷深,而大龙湾景区是小,移步换景,小家碧玉。不知不觉中,我们来到了景区的大门,大门上是杭州书法家宋涛题写的“浙西大龙湾”(汤佳良老师完成刻字)。右边不远处有一条巨龙,我们在龙头处合影,这条龙是汤佳良老师设计制作的,花了20天的时间(还招了一些工人协助汤老师)。汤老师介绍了这条龙的设计构想,“神龙见首不见尾,见尾不见首”,顺着山型变化,这龙身肌里都做了细致而逼真的处理。果然,我在拍摄时,无论如何是无法拍出整条龙的图样。
汤老师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石一瀑都了如指掌,首先到达的是龙吟亭,我们在龙吟亭前观看瀑布,涛声阵阵。瀑布旁一块巨石,巨石长50余米,高15至18米。此石如民间传说中的鳌鱼,故名鳌鱼石(相传在远古时代,金、银色的鲤鱼想跳过龙门,飞入云端升天化为龙,但是它们偷吞了海里的龙珠,只能变成龙头鱼身,称之谓鳌鱼。)传说古有高僧在鳌鱼石下修炼,现在筑小道从鳌鱼口蜿蜒而过。
一路在山谷中穿行,如猿猴的石头,翠绿的青苔,从石壁上长出的杂树,各种裸露树的树根,都让我感到无处不可入画,恨不得尽收眼底。
看着一个指示牌上写着“三女瀑”,我说是不是三个仙女在撒尿呢?正说着,见到前面一亭,不远三条瀑布从石间倾泻而下,有如三条白练。这里是写生的好地方,于是我和汤老师在此摆开工具写生,正巧杭州滨江的几位小朋友也在此欣赏美景,他们认真地看着我们画画,也交流了起来。王小乐老师走到山谷底下,到处寻找着美景拍摄。
原来三女瀑的传说与我说的有差异。相传三仙女巡游到此,见这里的水如此清净明澈,禁不住脱下衣服下水沐浴,起身时把三条腰带忘在了这儿,形成了瀑布。远处望去,三道瀑布犹如三位美丽修长的白衣仙子,飘然立于悬崖之上。
汤老师对紫藤情有独钟,对一大片紫藤赞不绝口,又对一巨石上原来一片紫藤消失,遗憾不已。而我见身边一千年紫藤,树枝粗壮,苍劲的古藤如巨蟒盘树缠绕,有气冲云霄之势。大根紫藤,又从树顶向旁枝悬挂而下,在地上形成一团团锦簇的枝条,茂密的树叶显得勃勃生机,我决定将这紫藤创作成一幅画。汤老师说,可惜现在不是花期,要不然满树的紫藤花开,在春风中摇曳,那画面很美。呵呵!汤老师吊下胃口,看来春暖花开的时候,还要在这里面朝紫藤。
再往上走,我们来到了龙潭瀑布,汤老师在这里写生,而我在欣赏美景,看汤老师写生。王小乐老师呢?去周边拍摄,此次汤老师并没有画龙潭飞瀑,而是选中了对面的两棵大杂树作为重点,虚化旁边的景致,画了幅小品,主次分明,虚实有致,颇为有味。
因为汤老师下午还要赶到亲戚家现场作画,我们只好下山,留下大龙湾一半景致,一点遗憾,下次再会。
8月30日,我们到了临安市区江土生老师工作室交流。江土生师从著名画家吴静初先生,曾在中国美术学院花鸟高研班就读,而我亦就读于中国美院的山水高研班,算是我的学长。每次到临安,江土生老师都是热情接待。虽已年近70,江老师有过部队锻炼,身板挺直,走路非常有精神,待人真诚热情,行事干脆,严谨有度,加上长期进行艺术学习和教学,可以说在他身上,是军人、教师、艺术家融为一体。他笔下的花鸟草虫树石都极具生命力,尤擅牡丹。两层楼的工作室挂着不少作品,大多自己的,也收藏了不少书画家的作品。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
临安浙西大峡谷大龙湾之行,可谓一路风景一路情,在这期间,还见缝插针地与当地金融、教育、养老、雕刻、民宿、收藏界的朋交流,可谓是收获满满。最后作《天净沙写生》,与朋友们分享。
紫藤,老树,野花。
小桥,漂流,西瓜。
古道,凉风,画家。
飞流直下,
佳景应接不暇。
杭州伟致书画院院长李伟华(年9月2日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