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散文:昌黎小东山下的新民居
文:杨晓光
上世纪九十年代,叔叔一家搬迁至昌黎县三街新村。这连成片的青石地基红砖拔顶新民居,建成于唐山大地震之后。新村选址在小东山北后身,高高的地势,花岗岩的地基,整齐石料盘起的院墙,每户两间正房,院里一大间厢房,一家一套独立的小院。正房屋与厢房之间,隔着宽敞的间距,窗户根底下可辟为花池,也可种一畦青菜。
正房坐北朝南,进屋是外屋地,卧室一阳一阴,这与当地农村进屋是过堂地的建房风格,有了划时代的区别。集中建房时明显采纳了城市住宅格局。我来叔叔家的第一印象,眼前这个院落,与秦皇岛文革里我家住的工人新村惊人地相似。
走进屋里,让人眼前为之一亮。正房屋阳面的主卧,面南一铺大炕,敞亮的玻璃窗不仅采光效果好,而且这里“前景”优美,坐在炕头上,悠然见“南山”。正前方的昌黎小东山全貌,豁然映入眼帘,不由得让人浮想联翩、诗兴勃发:山上山下,一派风景如画。屋内量身定制的全套组合家具,也让人产生“风景如画”之感。那时叔叔家已经置办了24吋大彩电,打开电视,多彩的荧屏上人物鲜活、景深流光溢彩,依然风景如画。
正房屋北侧的次卧,不显山不露水,看上去好像也不占多大地方,然而掀开门帘登堂入室,同样令人眼前一亮,东西朝向的一铺火炕,丝毫不影响室内空间,摆上饭桌能吃饭,摆上酒桌能喝酒,摆上麻将桌能娱乐。朝北里进的隔间储藏室,北山墙还高高在上地开辟出一扇玻璃窗,步入室内再一次让人眼前一亮。从老房子搬过来的三屉桌、缝纫机等老家具,按部就班地在储藏室得以安身立足,利用北窗投射的自然光线,退休后的叔叔,可在桌前看他从前腾不出时间来看的书,婶子也可自如地踩踏她钟情半生的缝纫机。这些已上不得厅堂的旧家具,依然发挥着余热,与主人朝夕相伴。
乡情散文:昌黎小东山下的新民居
上世纪五十年代,叔叔在晒甲坨老家务农时,因为酷爱读书,被人们称赞为村里的小秀才,在全民扫盲识字的时代浪潮中,叔叔以一名扫盲识字老师的身份脱颖而出,他让那些从旧社会走过来的没有名字的农村妇女,能够识文断字,学会了读书看报。他从承德农林学校毕业后,适逢唐山地区昌黎县蚕种场初创时期,于是,叔叔那一代人,投身于时代的洪流,成为了冀东地区养蚕事业的开拓者,桑蚕基地的建设者,荒山荒坡的拓荒者,以及昌黎经济发展的扛鼎者和环境保护的铺垫者。叔叔和他的同事们,以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头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放思想,打破成规,探索培育出适合昌黎地区种植和生长的阔叶桑,逐步扩展实验果园面积,开创了我国北方种桑养蚕育种的先河。
叔叔作为昌黎县蚕种场曾经的老职工,烧柴不用愁,修剪桑树林的桑树枝,作为职工福利分到家里。生活中一向保持清洁卫生习惯的叔婶,除了冬天需要烧炕取暖,其他季节的一天三顿饭,都是挪到西厢房去做。当做大灶间的厢房屋,置备着一套液化气灶具和一套电炉灶具,叔叔做饭通常使用电炉。当年购买一罐液化气需要27元,而消耗电能,一度电折合0.25元。做一顿饭,一度电也就下来了。两相比较,还是用电更合算些。人们常说:吃不穷花不穷,算计不到才受穷。叔叔在生活中是个会算大账的精细人。我国广大农村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也不过近几年的事情。而叔叔一家在九十年代,做饭已经基本告别了烟熏火燎的大灶,使用上了绿色清洁能源。想想看,叔叔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是不是足够超前。
西厢房其实也是个杂物间。我在老家盛放小人书等宝贝物件的小木柜,也从大姑家辗转搬运到叔叔家的西厢房,上面摆放着油盐酱醋等瓶瓶罐罐。我保存至今的小人书,以及50多年前的水果糖,都是从小木柜里“淘”出来的。真该感谢叔叔对它们在心在意的多年珍存,给我留下了回忆童年的物证与念想。岁月一去不复返,但有些老物件却温暖着时光。叔叔替我保存下来的小木柜,堪称这样的老物件。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联系删除。欢迎文友原创作品投稿,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