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自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乡村”目标起,各地美丽乡村建设的画面便次第展开,不同背景、不同文化、不同举措的地方模式相继涌现,既有在统筹城乡背景下注重产城融合的成都模式,也有以“千万工程”为引领凸显全域魅力的杭州模式,等等。
而纵观南京,“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并不在单纯追求田园风光之美,更是在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全域魅力乡村建设的过程中突出美丽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幸福乐居。”南京林业大学农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高强认为。
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近年来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突出都市乡村、宜居乡村、美丽乡村、田园乡村、活力乡村“五村”共建,使之成为“新型城镇化”“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三大战略的重要交汇点,走出了一条具有南京特色的美丽乡村振兴之路。
全局统筹,让都市乡村行健致远
南京郊区农村占市域面积70%左右。但与全国大多数地区一样,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现象也曾长期存在。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如何树立一盘棋理念,彻底摒弃工作中长期存在的城市偏好,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至关重要。
良性的发展离不开好的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市先后出台了《统筹城乡发展行动纲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以及系列配套文件等,“南北田园、中部都市、拥江发展、城乡融合”的城市总体发展格局得以明确,“郊区总规——新市镇规划——村庄规划”三级镇村布局规划(村庄布点规划)逐步配套优化,强势引导着政策、资源、人才向“三农”倾斜。据统计,“十三五”期间,仅全市各级财政累计投入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就达亿元。
拉近乡村与都市的距离,让都市乡村更为可感,最终的落脚点是在生产生活各要素的一应俱全中。为此,南京市把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作为重要抓手,进一步促进了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逐步形成了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坚持把郊区农村作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重点,实现了轨道交通区区通、公交线路村村达、通讯燃气户户有、区域供水全覆盖;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全域建成“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深入推进,全市城乡居民医保并轨运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计发标准提高到每月元,城乡低保标准统一提高到元;通过扶持购岗、鼓励创业、帮助入股等多措并举、精准帮扶,全市年建档立卡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3.9万户、7.7万人,到年底全部脱贫达标,年稳定性收入万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欠发达村)全面摘帽。
“五个加法”,让宜居乡村成为最浓乡愁
走在干净整洁的石板小路上,生活污水沿着下水管道流进处理系统,旋开天然气阀门炒出美食的香味,庭院内蔬菜瓜果静候着丰收,院外是被多公里慢行绿道串联起的魅力村落……在高淳区东坝街道,如今的小茅山脚村彻底告别了道路泥泞、旱厕蚊蝇乱飞、垃圾堆积、线路杂乱的旧日子,越来越宜居的环境,让村民们有了更多的幸福感。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打赢乡村振兴的第一仗。为强力推进全域宜居乡村建设,从年起,南京市就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重大的民生实事工程,组建工作专班,高位统筹,合力攻坚,在实施过程中聚焦中央提出的“三大革命”和村庄清洁行动等重点,创新推出“五个加法”,实现天蓝、地绿、水清,所有自然村人居环境焕然一新。
“分类定位+分层实施”,按照新的村庄定位分类编制行政村整治建设规划,将所有村庄分为村庄清洁、配套提升和美丽乡村三大类统筹推进,多个人居环境整治综合示范村实现了垃圾减量化、污水资源化、厕所无害化、村庄绿色化、配套标准化。“垃圾分类+村庄清洁”,釆取农户初分+保洁员上门分类收集模式,构建起了“户分类投放、村分拣收集、镇回收清运、区集中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体系,所有自然村全面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90%以上,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污水处理+厕所革命”,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99.9%,生活污水处理自然村覆盖率达到80%以上。“公共空间+美丽庭院”,集中各方力量,清理积存垃圾、河塘沟渠、农业废弃物和无保护价值残垣断壁,加大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做到提升村容村貌无死角。“农民主体+长效管护”,让农民积极主动参与环境整治及长效管护,探索构建起“一张清单明确方向、一支队伍保障运行、一把尺子确保公正、一套机制健全体系”的标准化管护模式,让宜居走得更加长远。
现实图景,让美丽乡村遍布全域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一句句名诗佳作是对乡村之美最初始的写照。如今的南京,随着一批示范村、田园综合体、民宿村等的建成,美丽乡村更有了现实的图景。
近年来,南京市先后制定完善了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田园综合体规划导则、乡村民宿业发展意见等,全面提升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经营、管理水平。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美丽宜居乡村多个,江宁黄龙岘、浦口水墨大埝等20个村先后被授予中国最美村镇(乡村)、中国最美田园荣誉称号,高淳蒋山等10个村先后被评为“江苏最美乡村”。
村民祖上的泥房、木屋“变废为宝”,化身别有洞天的乡居酒店、艺术工作室、书屋等,彰显着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时尚的绝妙融合,有着近八百年历史的石山下村的变化是所有“生态优美示范村”的缩影。突出村口节点、路网通达、特色建筑风貌、垃圾污水处理体系、便民服务活动中心等要素;对城郊融合、集聚提升和特色保护类村庄进行高质量综合性打造;建立重要古镇、古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对历史建筑、传统民居等遗存进行保护修缮和开发利用……一个个示范村内,含山纳水、显山露水、依山傍水的好文章被逐一书写。
溧水石湫田园综合体围绕“健康溧水,活力新城”定位,以艺术休闲和互联网+农业为特色的农旅融合示范片区展露新颜;高淳漆桥田园综合体引进金浦投资集团,打造“山慢城”康养园,其中高岗村因地制宜开展闲置农房收储租赁,总计盘活租赁19栋、平方米闲置农房以及18亩集体建设用地;漆田田园综合体吸收近名农民参与建设,实现农民在家门口上班、致富,人均月收入增加元左右。“示范村+农业园+旅游点”三位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聚焦盘活资源、引进社会资本,已初步建成现代农业新高地、农民幸福乐居地、美丽乡愁承载地、全域旅游目的地。
空闲时间里远离繁华都市,寻一处静谧山水小憩,成为当下不少都市人的选择,也催生着乡村民宿的大发展。目前,南京全市15个民宿村共有精品民宿余家、床位1万余张,经营户年均收入达25万元,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和精品村农民人均收入高于全市平均收入元。
“特色”文章,让田园乡村风景独好
随着全国各地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同质化问题接踵而至。如何从万千美丽乡村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重要的命题。
江宁黄龙岘村紧扣茶产业,打造鲜明的地理标识,茶文化与乡村旅游同频共振,获得“金陵茶文化休闲旅游第一村”的美誉;高淳周泗涧利用周边湿地资源,建设湿地公园,新建梦幻浮桥等旅游设施,成为乡村休闲旅游网红打卡地;溧水李巷从红色文化出发,改造形成李巷抗战收藏馆、苏南新四军廉政教育馆等红色主题文化展示和体验空间,成功打造苏南“小延安”;江宁王家村聚焦“七古”历史遗存,对村落进行“全景式”保护,古村落在活化中实现了传承……如今,漫步在南京的众多田园乡村,处处散发出“风景独好”的魅力。
年以来,南京市在全域美丽乡村建设基础上,强化特色引领,整合推进。以特色产业为基础,不断拓展农业功能,重塑农业品牌活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位居全国第三,休闲农业年综合收入达亿元;以特色生态为重点,注重保护、修复、提升乡村自然环境,实现了“山水林田人居”和谐共生;以特色文化为内核,加大非遗和传统民俗保护力度,注重乡土文化、农耕文化传承,铸就乡风文明新风尚;以特色风貌为亮点,注重村庄传统肌理保护,重塑乡村美丽空间。目前,全市已有40个村获得“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称号,颜值与气质兼具的美丽田园乡村正展现着乡村振兴的无穷魅力。
更高目标,让活力乡村释放持久魅力
时光不断更迭,美丽乡村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据了解,“十四五”期间,南京市将围绕“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建设目标,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战略,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进一步释放乡村活力,率先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让美丽田园乡村美得更有形态、更有韵味、更有温度、更有质感。
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办证率达99%;出台三产融合用地保障措施,优化农村建设用地布局;支持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建设,形成“政府主推、群众主体、市场主导、企业助力”的多元投入机制……一直以来,高强度的改革为南京打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新通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记者了解到,接下来南京还将进一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以深化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为切入点,加快推动城市优质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深化实施“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引导鼓励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创新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多元治理模式,全方位打造文明和谐乡村。同时,还将统筹推进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特色田园乡村培育,着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网络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力度,丰富美丽经济业态,高质量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全方位拓展集体增收和农民致富空间。
“到年,累计建成美丽宜居乡村0个左右,创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个左右,把南京农村全面建成都市美丽乡村、农民幸福家园。”金陵村韵,美丽乡愁,目标正在渐行渐近。
记者叶小力洪姝翌通讯员陈佩弦
(图片由南京市农业农村局提供)
本文来源:江苏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