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是佛教用语,
有圆寂、寂灭的意思,
它也是佛教修行者的终极目标:
解脱、自在、安乐、无为、不生不灭。
涅槃佛的形象是许多佛教传统艺术描绘的对象。
年,艺术家胡军军
开始为涅槃佛作画、做雕塑。
在她的创作中,
佛陀常常以轻盈的姿态、安宁的面容
出现在色彩绚烂的中国山水场景里,
如此的作品完全打破
人们对宗教题材作品的刻板印象。
年3月末,
胡军军的《涅槃风光》展览
在上海宝龙美术馆开展,
展览展出了90多件她在过去五年里
以涅槃为主题创作的油画和雕塑。
一进入美术馆的展厅中,便被这些温暖色彩、
吉祥自在的佛陀所包围,
宛如进入一个超脱的静好世界。
艺术家胡军军在展览现场
在疫情逐渐消退,
许多博物馆、美术馆的展览即将复苏之际,
展出围绕佛教中讨论生死话题的作品,
胡军军说:
“经历了许多生死问题之后的我们,
应当反思在过去是不是走得太急,
这个世界需要来场涅槃。”
撰文
成卿
年3月末的一个春日,艺术家胡军军的展览在上海的宝龙美术馆开幕,高约10米的大展厅里呈现出90余件画作和雕塑,作品中描绘的都是卧倒的佛像,它们或有明亮的头光、或身着鲜艳的袈裟、或漂浮在富有禅意的中国山水之间。
阳光透过屋顶的高窗缓缓照亮展厅,身处其中,仿佛进入一个盛大、生动、精彩的佛国世界。在多个月疫情笼罩的阴霾之下,令人有一种扑面而来的愉悦。
展览现场
卧佛,实际是佛陀的涅槃形象,在今天的许多寺庙中仍然被供奉着。中国民间的信仰文化中,“涅槃”常常被简单翻译为佛陀的“死亡”。
而涅槃的含义远超过“死亡”二字,更象征着佛陀的修行圆满,将进入无生无灭、自在无碍的境界之中。“一个超越生死、常乐我净、烦恼永息的状态。”胡军军说。
作品《涅槃风光》
邀请胡军军来做展览的美术馆馆长许华琳评价:
“胡军军以当代的创作思维活化佛教艺术的传统,尽管讨论的是生死这一人生头等大事,色彩却温暖透明,线条也率真而充满童趣,渲染出清净、湛然、明亮、喜悦的心境。”
甘肃庆阳北石窟寺
一趟石窟之旅成为画涅槃佛的起源
一身素色衣衫的胡军军是这组涅槃佛的创作者,也是皈依佛门的佛弟子。
自从年从纽约回到国内定居后,胡军军每年去往北方看石窟。年夏天的石窟之旅,影响了胡军军下半生的创作。
北石窟寺中的佛像
在甘肃庆阳这个人迹罕至的北石窟寺里,胡军军见到了七尊保存着原汁原味北魏风格的大佛,她被深深地震撼和折服:“每尊大佛身高都有8米,身旁的两个胁侍菩萨都有4米高,气势非常宏伟,当场就被感动得泪如泉涌。作为一个凡夫俗子,我的眼睛竟然可以看到这么伟大的造像!
回来之后便查了资料,这座公元年修建的石窟寺,到年才被发现和挖掘出来,也就是说佛像已经在这里沉睡了上千年之久。
看着它们的那一瞬间,我有种尘埃落定的感觉。作为一个艺术家,我想为自己坚守的这份信仰,结合艺术做些东西。加上我一直对生死的问题很感兴趣,于是发了愿,要用涅槃这个题材,为揭示生命真相的佛陀留下点影像。”
作品《涅槃本色》
在美术馆展厅两端分别有一张13米6长、3米6高的巨幅涅槃图,一张蓝色为底,一张橙色为底。
在佛像、雕像的创作中,佛陀的表情表达非常重要,行话叫“开脸”。脸开得好不好,决定着作品的档次。胡军军以秀骨清像的绘画风格来绘制涅槃佛的面容,呈现出佛陀飘逸、超凡脱俗的一面。
作品《涅槃寂静》
秀骨清像最早是用来总结南朝画家陆探微画中人物清瘦秀丽的形象,现在在美术史上用来整体概括六朝的美学风骨。
胡军军醉心于北朝时期的绘画风格,自己的笔触也如北朝石刻一般拙朴,仿佛通过再现石窟壁画中率真而充满童趣的笔触,从而与千百年前这些虔诚、对来世充满向往的艺术家们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胡军军作品中涅槃佛各种款式的袈裟
蓝底大画的画面中佛陀身着的袈裟是北朝时期常见的“褒衣博带式”袈裟,两边飘动的裙锯又如同张开的鸟翅。胡军军笔下的涅槃佛身着各种款式的袈裟,其中有她对北朝佛陀造像袈裟穿着方式研究得来的结果,更有她作为艺术家创作的成果:一件袈裟上虚线勾勒的纹路是密密缝制的线脚的再现。
策展人罗丹说:“从胡军军所绘制的涅槃佛像里面,我们可以窥视到她对那个佛事昌盛时代的留恋和憧憬。”
胡军军在作品前
从剃光头的酷女孩到一名虔诚的佛弟子
年轻时,胡军军是一位从家乡绍兴跑去北京、剃了光头、立志做一个自由诗人的酷女子。年,她与艺术家丈夫张洹借参展的机会,带着卖掉家当得到的几百美金,一同前往纽约闯荡。
年,胡军军偶然地走进纽约皇后区的东初禅寺,在这间不起眼的旧式砖造公寓里读到了佛学大师圣严法师的著作。佛教对于生死问题的解答让她这个“从小就对生死很敏感”的姑娘震惊却信服,不久之后,正式皈依。
与胡军军相熟的上海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成庆看来,对胡军军来说,在纽约生活的最大意义可能就是与佛教的相遇。
像许多人一样,胡军军对佛教艺术的兴趣来自敦煌壁画的经变图。在这种通过壁画方式向信徒们宣扬佛经的艺术里,绘画的手法千姿百态,色彩华丽多姿,常常呈现出一派佛国天堂的喜悦气氛。
这也深刻影响了胡军军的创作,在这两幅巨大的涅槃佛画里,蓝色的背景犹如浩瀚宇宙,橙色的背景似乎是繁华的大千世界,带着欢喜且恬静面相的佛陀以“吉祥卧”的姿态轻盈地漂浮于其中,淡化了与“死亡”相关的沉重感。
胡军军作品与北齐年间的佛造像
交谈过程中,胡军军直言北朝造像艺术对自己创作影响之大,她推崇山东青州龙兴寺出土的精美佛教造像:
“多年以前,不像书画和青铜器,中国的佛像收藏还没有成为一个收藏的门类,没有得到广泛的认识。在美院里做学生,也总是在临摹、学习希腊、罗马的塑像。90年代中国出土了青州龙兴寺的那批造像,大家才开始知道中国的雕塑史上曾经存在过这么一批伟大的造像,有过这么高的雕塑成就,让人很欣慰,也很自豪。
西魏年间的佛造像
出现在我国早期的佛像,面容上受到印度、东南亚佛像造像艺术的影响,而到了南北朝时期的佛像从面相上看更有中国人的模样。
任何一个艺术它都会有本土化的过程,中国人一定会在这片土地上雕刻符合他们自己审美倾向的作品。我也是从我们自身的文化上去选择了这样的审美倾向。”
将佛陀请到中国的山水画中来
大画里,佛陀的两侧各有一株动人的腊梅。
“涅槃的题材从印度开始,大般涅盘经里记录了双娑罗树间佛陀入灭的场景,我把佛陀又请到中国本土来,让他在中国的双梅树间涅槃。”
作品《涅槃风光》
展厅另一侧的墙面上60张小画组成的《涅槃风光》中,呈现出更多的中国山水的场景:
假山石、文人书房、文人字画、花器插花、香炉贡品、亭台楼阁、荷塘月色等等。在胡军军看来,作为中国人,这些文化的元素自然而然就流淌在自己的血液里,自然地就会把这些美的元素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并不受绘画题材的限制。
作品《涅槃风光》
第一次在手机上收到这组作品的友人成庆直言:
“显示出很强烈的文人画气息。在色彩方面,则别出心裁地采用不同色块进行分割,营造出立体空间感,似乎是传统静物画、山水画与涅槃主题的结合。…以小品形式出现,与“涅槃本色”系列(巨幅大画)的宏大温润形成有趣的对比。”
作品《涅槃风光》中的佛塔
塔的形象也在这60幅小画中多次出现,展览的宣传海报也选择了其中的一幅。胡军军自己表示对塔的感情与生俱来:
“我从小对塔特别迷恋,也不知道为什么,去任何一个城市,看到塔,都会绕着转上几圈。直到我学了佛法以后,知道了塔的来历是用来掩埋佛陀的舍利。再后来开始画涅槃,我似乎才明白自己对塔的迷恋是因为塔、佛陀和生死的话题是连在一起的。”
作品《涅槃风光》
而在画面中,佛陀所占的比例也愈发减小,面容神情不再做刻画,有的还能识别出袈裟的式样,有的甚至只是一个轻盈的剪影。
观看作品时,也甚至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佛陀周边的环境上,而不再强调佛陀本身,这样的视角让人觉得佛陀在人间,事实上与众生是一样平等,静静观看着周围的一幕幕:人人皆可成佛,人人皆可觉悟。
胡军军用作品制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