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节奏的生活,
让很多人每天忙忙碌碌,行色匆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你有多久没有好好打量这个世界了?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广袤的中国大地,
其实处处都有令人沉醉的风景,
那是草原黄昏暖光中奔跑的马群,
鼋头渚湖边绽放的粉色樱花,
天青色西湖边一掠而过的飞鸟,
还有新疆禾木层林尽染下村庄里的炊烟,
和高原雪峰上的星光闪耀的璀璨银河。
“山河岁月,温柔相待”,
在摄影师陈帆的镜头里,
你能看见
“人间烟火与山川湖海的交织”,
每一幅都是隽永的画面。
摄影师陈帆原野、奔马、庭院、飞鸟,
山峦、云雾、河流、明月,
平湖烟雨,暮云晚归;
岁月骛过,山陵浸远。
陈帆拍下的中国山河,
风景动人,诗意唯美,
却又不失人情味和烟火气。
“我希望大家从这些画面里,
从这些乡野、村镇……
看见古典意义上的中国。”
陈帆与摄影结缘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
“具体来说应该是大学毕业后,
接触摄影可以说是一个意外,
最开始大概是年轻气盛,
把这个当作一个工作要出色完成。”
而这番的“意外”,
却为他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他很快热爱上了拍摄,
“摄影给了自己一个理由
去游历、去体会、去记录。
我愿意去继续深入学习,
随着时间的推移
也渐渐在影像表达上得心应手。
这完全是另外一种的人生体验,
我觉得是自己的幸运。”
而后的日子,
陈帆花了很长的时间去世界各地游历,
在他看来,
这也是认识自己的过程。
“通过这样漫长的旅行去认知未知的世界。
对于摄影而言,镜头对着的
虽然是外面的世界,
拍下的却是自己的内心。”
在他看来,
人生就是一个与世界交流
并与之感应的过程,
永远会对新鲜的事物保持兴奋。
“在未知的领域,
特别是在广袤的天地山川之间,
我能强烈感知到人的个体
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
而这般的体会,则让他更清楚地认识自身,
“会更为谦和地看待这个世界。”
从桨声灯影里的江南水乡,
到雪峰群山的青藏高原,
从江西婺源晨雾氤氲中的徽派民居,
到红墙金瓦雄伟庄严的故宫天坛,
环游世界归来后的陈帆,
把自己的镜头,
更多地对准广袤中国的
山川湖海,民居古建。
“随着年龄的增长,
海外游历一圈以后才发现,
最爱的、最有共鸣的
依然是祖国的山河风景,
这些自然人文景观背后
都承载着我们悠远的文化与历史的印记,
值得咀嚼体味。”
近些年来,陈帆都只在国内拍摄,
每年有三四个月的时间在专门摄影,
每个省都不只去过一次。
很多人喜欢陈帆镜头里的禅意,
在他拍摄的画面里,
不仅能看到天地辽阔,
还能读出某种意味深长的味道。
“我想这和我的专业背景有关,
本科阶段哲学专业四年的学习
让我在中国人文历史这个领域有所涉猎。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古建筑、园林山水
是文化传承中非常重要的载体。
要拍摄好这些题材,
我认为作为摄影师来说,
自己平时应该能够尽可能多的积累。”
每次拍摄前,
陈帆都会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查询相关资料,
从历史文献、当代档案,
甚至文学诗词中
去寻找拍摄方向和拍摄灵感。
“前段时间去了江西瑶里拍摄,
在前期调研中得知这里是青花瓷的故乡,
所以持续跟踪当地天气预报,
选择一个连续阴雨的天气去拍摄的,
最后呈现出来一个
雨雾环绕山青云绕的江南小镇,
青色晕染在白墙黑瓦之间,
这才是我心目中瑶里古镇的风韵。”
在陈帆的眼里,
摄影的前后期的技巧,
都能很快学习和掌握。
但更重要的是,
选择怎样的技巧来表达,
能恰如其分地表达拍摄者心中所想。
“照片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再现,
应该是有摄影师的个人表达,
基于对拍摄对象的了解认知,
对于自己内心想法的表达。”
陈帆在网上发布他拍摄的作品时,
喜欢给照片配上一两句小诗。
“我在拍摄洛阳的时候,
引用了唐代卢纶的《长安春望》中的一句,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虽然原诗写的是长安,
但和当时的情景也很搭配。
后来有很多粉丝在我微博下留言,
问怎么拍出来这种
气势山河的感觉的,
我回答说,
因为这是十三朝古都洛阳城,
骨子里自带的厚重底蕴。”
陈帆将他近些年来拍摄的作品,
结集出版了
《时光且行》和《人间时节》两本书。
“我希望大家能从这些影像中,
去寻找感受含蓄、内敛、宁静,
而又意蕴悠长的东方美。
‘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
这是中国式的哲学与智慧,
蕴含着自然的律动
和天地人合一的境界。”
梦醒人间看微雨,
江山还似旧温柔。
而对于一个摄影师而言,
能亲临这样的胜景,
能拍下这样的瞬间,
就已是莫大的满足。
“从黎明到黄昏,
阳光充足,
便胜过一切过去的诗。”
文字由人民日报文创原创,图片来自陈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