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下,一排排房屋错落有致;小径旁,一树树绿叶迎风飘扬;转角处,一个个小品写满乡愁;院落里,一簇簇花草争奇斗艳……初秋时节,走进丽州大地的一个个美丽乡村,仿佛走进一幅幅恬静安详的田园山水画。一个个绿景常在、碧水长流、生态宜居、生活幸福的美丽乡村,正和着乡村振兴的号角,在这片沃土上铺展开来。
图片来源网络
坚持“六美”思路
打造“大美乡村”
历史场景
上世纪80年代,大园村、山后周两村合并,取大园之“园”,山后周之“周”,更名为园周村。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园周村与当时的其他村庄没啥两样,还是个“穷得叮当响”的负债村,与现在的村庄面貌简直就是天差地别。
现实影像
园周的改变,源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年,园周村按照“整合山水资源,挖掘民俗遗风,创特色旅游村”的思路,开启新农村建设征程,大力开展村庄整治和农房改造,先后打造了生态景观公园、园周长城等一大批旅游景点。10余年间,园周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向美而行。
园周村的美丽蜕变,成为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坚持“空间布局美、田园生态美、村强产业美、民富生活美、人文风貌美、安定和谐美”的工作思路,大力开展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的“大美乡村”建设,深入实施街角小品、风景线等项目建设,污水、垃圾、赤膊墙治理等环境革命,农业提质增效、美丽经济、强村富民等产业发展,打造“和、美、强、富”的“大美乡村”。
坚持规划引领,我市以“产城融合、城乡均衡发展”为空间发展导向,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主题,高规格编制“十三五”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农业产业规划,描绘乡村生产生活一体化、田园人居和谐化、生态景观共生化的“一心一带四区七线”建设蓝图。全面开展新一轮村庄规划修编,构建合理的镇、村体系和村落空间布局。编制39套新农村村民住宅标准图,有效推进镇村建筑风貌管控。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景观小品点缀、传统文化挖掘,构建达标村、示范村的梯次培育体系。
围绕省美丽乡村示范县创建,我市以“三美”综合体培育村、“十无”达标村和“十有”示范村创建为引领,统筹推进美丽乡村风景线、美丽宜居示范村、美丽公路、美丽田园、美丽庭院等项目建设,由点上美向整片美、持久美转变,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乡村新面貌。以最美双舟线、陈亮故里线、五金腾飞线、森林运动线4条美丽乡村风景线为主轴,深入实施东永一线沿线美丽经济带和涵盖8个镇域的弧形花园带建设,抓好治乱美化、水体净化、田园美化、村内绿化,打造美丽乡村、美丽产业、美丽田园的闭环。
紧扣乡风文明,我市注重以文化人,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开展文明镇街、文明村和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全面实施百村万户亮家风、小城镇文明十大行动、身边好人评比等文明行动,推动“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转变。紧扣基层治理,抓好基层党建“政治引领”、基层组织“典型引领”、基层党员“先锋引领”和基层治理“创新引领”,推动党建和美丽乡村工作同频共振;健全完善“区域党委、网格党建、乡会村开、代表问政、治村导师”等五项机制,大力推进农业农村“引才、育才、用才”工作,实施“红雁培育”计划、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改革,率先在金华市实现“全科网格+四个平台+综合指挥室”建设全覆盖,大力推进“三治六无”善治示范村(居)创建。
数字导航
截至目前,全市已创建全国宜居示范村庄1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镇3个、特色精品村10个、美丽宜居示范村15个、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村32个,金华市级美丽乡镇7个、美丽乡村65个,永康市级美丽乡村个,建成街角小品个,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制村覆盖率%。
图片来源网络
依托美丽风景
发展美丽经济
历史场景
寺口村自然资源得天独厚,30多年前曾被评为省级文明村。但在5年前,由于村内垃圾多年未彻底清理,村庄环境一度脏乱差,曾经的“老先进”变成了“后进村”。
现实影像
寺口村的改变,源于影视产业。近年来,寺口村立足生态资源优势,以发展影视产业为突破口,主动承接横店影视城溢出效应,建成多个拍摄景点,吸引了众多剧组前来取景拍摄,来此休闲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寺口村无疑就是最好的例证。
近年来,我市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挖美丽乡村的旅游功能、文化功能、休闲功能、教育功能和体验功能,丰富乡村旅游、养生养老、运动健康、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美丽业态,走“美丽乡村+”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美丽经济”。同时,拓宽农业接二连三的路径,着力发展具有明显产业优势的方山柿、两头乌等农业主导产业及休闲观光农业。截至目前,全市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7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家庭农场家;“三品一标”总数排在全省前列,其中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总量4个,位居全省第一。
同时,我市厚植休闲观光、文化创意、农耕体验等新业态,通过产业融合、资源聚合等方式,推动乡村从“卖产品”“卖风景”向“卖文化”“卖体验”转变,推进美丽环境向美丽产业升级发展。目前,我市已形成唐先镇“十里葡萄长廊、百年贡姜产地、千丈荷花湿地、万亩葡萄基地”,前仓镇“一山一峡一谷一村”,西溪镇影视拍摄基地,龙山镇“花满地”小镇等精品特色美丽产业板块。大陈村发展“美丽生态旅游经济”做法经验在金华市推广,西溪镇、南山木语分别入选全国首批森林文化小镇、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
紧扣民生福祉,我市在金华市率先开展“乡村振兴大讲堂”,大力开展农民培训,推动农民培训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农村人才开发转型,连续举办8届“百工之星”技能大比武,培育提升新型农业主体,组建技能大师工作室20个,获评省技能大师工作室2家,打响“永康工匠”品牌。积极创新发展方式,突出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能力,采用区域联建、资源共享、乡贤回归、众筹入股等“消薄十法”,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依托“全国电子商务百佳县”优势,培育发展54个电商专业村、个村邮站、个丰收驿站、74个淘宝村,形成数字经济产业带,永康在全国十大淘宝村集群中位居第七,入选全国推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积极发展农村电商和产销对接工作十大典型县市。
数字导航
今年1-6月,我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9%。截至8月底,全市16个镇街区全面完成行政村总收入达到15万元且经营性收入达到8万元以上的目标,占行政村总数的%。
垃圾分一分
环境美十分
历史场景
搁在几年前,端头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一没工业,二没产业,10分钟就能绕村走一圈的端头很穷,集体经济薄弱,放在村堆里毫不起眼,更谈不上有啥名气。
现实影像
端头的改变,源于垃圾分类。短短几年时间里,端头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通过精细化开展垃圾分类,垃圾量大幅下降,平均24天外运一次垃圾,日平均外运垃圾量不超过15公斤,开创了令人惊叹的垃圾分类“端头模式”,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小垃圾大民生,端头用实践为此作了生动注解。
年,我市启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年全面全域开展,实打实开展“两级四分法”,推进“四分四定”工作模式,到年底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全覆盖。截至目前,全市共建设了座太阳能堆肥房,21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三化”综合处理终端全部投入运行使用,初步形成了“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拣清运、回收利用、分类处置”的工作流程。
围绕“四分四定”这条工作主线,我市在前端抓户分、中端抓清运、末端抓处理上下功夫。源头从简抓户分,以源头方法简单、设施布置简便、投放方式简易来抓农户分类。两网融合抓清运,分类和回收利用相融合,环卫运输网与回收网络融合,二次精分与保洁员(分拣员)收益融合。三化处理抓终端,以政府买服务方式引进浙江省再生资源集团作为运维第三方,确保运维持续长效化。一个多功能处理中心,能将附近几个村的生活垃圾就地转化为有机肥料、回收利用等,从根本上减少了垃圾外运成本和外运产生的环境问题。
针对不同层级不同层面,我市开展精准有效的培训,完成了“一镇一讲一培训”及垃圾分类现场教学。构建“分责联户、分层包干”的垃圾分类管理全域网格体系,以“小网格”撬动党员干部作用“大发挥”,并推行“党建+妇建+垃圾分类”模式。针对各村外来人口较多、集体经济比较发达的实际,将垃圾分类纳入村规民约并细则化,实行房东负责制,并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进行智能评分,对分类不佳户扣除年终分红积分等。
与此同时,我市通过优化、创新监督考核的形式、方法、机制,及时反馈工作成效,调动、激发各级组织的积极性、创造性。建立市级督查、镇级考评、村级考核的分级考核制度,完善市对镇、镇对村、村对农户的考核评价体系。开展示范镇、优秀村创建评比,对优秀的镇村、村民实施奖励,对不合格的镇村、村民逐级进行约谈、督导。有条件的镇街区结合“雪亮工程”,在固定的垃圾分类集中收集点安装高清监控,在监控管理室负责看管,农户垃圾分类投放规不规范、到不到位情况一目了然。对分类不到位,投放不规范的农户上门进行劝说,对不配合垃圾分类工作的进行处罚,各农户分类意识逐步增强。
数字导航
目前,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无害化处理率%、资源化利用率83%,农村生活垃圾优秀分类村覆盖率64%,连续两年获得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优胜县称号。
编辑应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