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第六场,其中有一个关于王维《鸟鸣涧》诗的一个题目,王立群老师在解读这首诗时说:“这首诗只写了一个字,那就是‘静’字”。开始感觉不可思议,但听完王老师的解读,顿时恍然大悟,果不其然,不得不叹服大诗人王维超常的艺术才华。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人闲桂花落诗的意思是:很少有人活动,只有桂花无声地飘落,夜里一片静谧,春日的山谷寂寂空空。明月升起,光辉照耀,惊动了山中栖鸟,不时地高飞鸣叫在这春天的溪涧中。
这首诗是王维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的第一首。描绘了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全诗紧扣一“静”字,极似一幅风景写生画。诗人用花落、月出、鸟鸣等活动着的景物,突出地显示了月夜春山的幽静,取得了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生动地勾勒出一蝠“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图。
夜静春山空首句用人听到桂花落地的声音来衬托春山之静。桂树枝叶繁茂,而花瓣细小。花落,是不容易觉察的。如果人的内心不静,坐立不安,就更难以听到这么细小的声音。因此,诗人开头强调了“人闲”二字。“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只有“人闲”,内心才能够平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当这么细微的声音,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就自然写出了带有强烈感叹意味的第二句“夜静春山空”,这一句,既是诗人直接来写春山由于“静”而体现出来的“空”,又是诗人对于这种“静”的感叹。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月出惊山鸟在这春山中,大自然中的一切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如果说首句是正面衬托春山之静的话,那么,“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两句就是反面衬托,即以动写静了。月出,当然不会有声音。但是,正是因为山林的静谧空旷,鸟儿已经习惯了这种静谧。因此,山中月出这种无声的变化,也使它们受到了惊吓。而鸟儿不时发出的鸣叫,在静寂空旷的山谷中,格外清晰,越发令人感到山谷的寂静。
时鸣春涧中这首诗中,诗人用不同的手段,反复抒写春山的静谧和空旷,整首诗突出和强化了一个“静”字,但是,我们读来,却从中感受到了无限的生机,获得一种美好的心灵体验。这是因为诗中写到的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给这静谧的春山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它们的存在,一方面反衬了春山的幽静,另一方面,又为这静谧的春山注入了色彩和活力,使整首诗洋溢着春天的蓬勃生机,折射出“开元盛世”气象下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这正是此诗的主旨所在,也是此诗被人推崇备至的原因。另外,诗中“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一联,写得极为精彩,它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一样,都是以动写静的经典名句,成为后人难以企及的经典。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不慎触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