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中断朔河开,镇北高巍漠原台”,红石峡是塞上风景名胜、闻名遐迩。
她与镇北台如同一对孪生兄妹或一对恋人、夫妇,阴阳同天,红石峡以阴柔呈现美丽、镇北台因阳刚展示雄伟,她们共同绘就出一幅完美的大漠、高原、长城雄宏而靓丽的画卷,成为陕西榆林一张耀眼的名片、中国万里长城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红石峡原名雄石峡,位于榆林卫城北3公里处,内有建于宋、金时期的雄山寺,因斯地榆溪河两岸红砂石崖陡峭、壁立万仞,在陕北大漠艳阳照耀下呈赫红色故后称为红石峡,其与镇北台和明时专司蒙汉贸易的易马城相邻,巨龙长城被她分隔成两段,从榆溪河东、西两侧各向远方山海关、嘉峪关逶迤而去。
红石峡是个吉祥的名字,凡叫其名的,必然是当地有名的风景名胜区,如河南怀庆府(今焦作)云台山景区就有个著名的景点也叫红石峡,当然此红峡非彼红峡。
榆林红石峡身处中国塞上重地、顶天立地、独立成景是榆林对外的门户、窗口和形象,在长城线上成景历史最为漫长悠久,其底蕴深厚、盛名久远,而非其它地方的红峡所能相提并论。
榆林红石峡、镇北台是榆林的标志,但凡外地宾朋来榆之商旅、必去的首选之地,我作为榆林人对红石峡也特别喜爱,几乎每年必去、百看不厌,赏景抒怀、感悟休闲或陪客游览。
红石峡自然景观优美。身处榆林母亲河榆溪河上,是距离榆林卫城较近的自然人文景区,从形成景区以来一直是历代文人墨客、达官显贵、仕宦将佐游玩、休闲、寄情或工作之地。
时过境迁,今天的红石峡已演变为广大劳动人民悠闲、赏景之场所,成为旅游景区,是榆林名胜之地的首席代表,她犹如历史上“醉翁亭”“滕王阁”等是所在城市最具代表的景区、景点,大名鼎鼎,她与榆林卫城长相依存、与塞上人民息息相伴,共同惯看春风秋月,感受世道兴衰起落、亲历人事继往代谢。
红石峡两岸悬崖对峙,壁陡崖险,东岸洞窟众多、壁画遍布,时有佛像供奉、香烟缭绕,榆溪一水穿峡而过,河两岸树木荫翳,鸟声上下,沙软滩绵,细水淙淙,瀑布飞流、珠落玉散,在雨后夕阳照射下红光反射,整体愈发泛红,可谓名至实归!
红石峡游人一年四季络绎不绝,春、夏、秋三季为最,但四季景色各异,每当春天来临,万物欣然、草木吐翠、溪水明快,夏季草长莺飞、树木茂盛、清凉浓郁,秋天五彩缤纷、万类霜天、峡谷绚丽,冬季草木凋零、山寒水廋、白雪寂静,共同编织出红石峡美丽的自然风景图案。
身处万里长城线上的榆林红石峡也是中国大漠草原与黄土农耕文化的交汇点,当年长城北面沙漠绵延、黄沙漫舞,多有长河落日圆的雄浑苍凉之景,南面六楼骑街之榆林卫城、隐约可现,远去的黄土高原唯悇莽莽、榆溪之河犹如白带缠绕与伴随、渐行渐远、依天而尽。
今天,瞭望或置身榆林大漠满眼尽是绿的海洋,红峡之北更是绿茵如织,碧野万畴,早已一改当年苍凉之容貌。
红峡之上方红石峡水库犹如一面明镜平置在毛乌素沙漠南缘波光粼粼、光茫万丈,而库水清澈、源源不断、默默滋润着榆林城市、养育着数十万榆林儿女,功利久远!现在的红峡再也看不到沙漠草原与黄土农耕的分界景致,其早已融为一体、穹庐野旷、一碧万顷。
红石峡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相传红石峡是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凿石开山引榆溪河水流径而形成的,有近千年之远。
据陕北大文化学者、第一个留学东灜人士曹颖僧(名思聪)所著的《延绥揽胜》也有记载:“李元昊葬乃祖李彝昌于此”的石碑曾矗立于红峡,来说明红石峡之榆溪河底埋葬着西夏皇帝的祖先和红石峡成因。而今天红峡之所以远近闻名、莫过于世人皆知她是“书法宝库”。
红石峡文化资源丰富、文物众多,两岸巨壁上各式各样明、清两代书法石刻是其最为闪耀的亮点,全国任何景区无法与之比拟,亦号称“塞上碑林”。
红崖上真迹密布、书艺纷呈,行、楷、隶、草等书体应有尽有,历代作品数量近达二百余件,镌刻方式既有阳刻也有阴刻,东崖上题字大多为清、民国时期作品、西崖上为明代题字,题字内容丰富,寓意深刻。
从明代西崖上“华夷天堑”“长天铁跺”到清代“汉蒙一家”“中外一统”真实反应出中国历史的演变进程和发展路径,“金汤永固”“百二雄关”“龙盘虎踞”等题刻从字意和内容上反映出榆林长城要塞的坚固险峻、易守难攻,“还我河山”“力挽狂澜”表达爱国志士报效祖国的决心和意志,“榆溪胜境”“三山拱翠”讴歌赞美红峡斯地及榆林山河为林壑优美、景色无限的塞上人间,“振河不泄”“严赫具瞻”来表达作者勤奋为朝廷、人民工作的无私情怀和崇高品德,“蛟窝龙窟”“长虹卧波”来盛赞广泽渠及普渡桥(槽)的雄姿英武、渊深流缓,等等。
题刻文字以汉字为主要、占绝大部分,但还有不少蒙文题字,有的一块题刻上汉、蒙两种文字皆有,这也反映出榆林身处蒙汉接壤之区域的地理位置。
红峡东岸有洞窟多处,是当年的雄山寺所在,其时香火旺盛、灵佑有名,但历经历史的战乱动荡和共和国人为“文革”破四旧的浩劫,现唯有残存遗迹,但洞窟顶内壁画和部分雕刻、碑记隐约可见,观其壁画优美、雕刻精细、脉络清晰,大有敦煌之遗风。
书法爱好者通过游览红石峡,能欣赏、领略、学习、临摹到前人超群的书法技艺,感受各种、各类、各体美妙的艺术成果,眼见大开、或许会灵感一动。
历史爱好者通过研究题刻丰富的文字内容,来认识时代变迁、知晓日月变幻、领悟人间真谛、世事沧桑。
广大游者、青年志士通过阅读众多题刻之美溢之词可以感知榆林山河险胜、红峡景丽无限和爱国人士、热血青年对祖国山河的赞美热爱、对日寇铁蹄蹂躏下祖国破碎山河誓死保卫的决心,等等。
“泛舟红石峡、斩将黑山城”从古及今有许多历史名人、风流才子都在红石峡留有身影,特别是民国时期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重要人物张学良和杨虎城等在“西安事变”前来榆到红石峡进行了重要的活动。
其他名人显宦更是不计其数,他们或以特色题刻或以精美诗文传之后世、昭示未来,丰富了榆林边塞文化,让塞上榆林的锦绣河山得以名扬天下。
在民国中后期,榆林是陕北国统区的大本营(整个陕北一片赤红唯独榆林)即所谓的白区,但尽管如此、红色的小草依然得以萌生,红石峡充当了历史的见证者,当年刘志丹等早期共产党员们在红石峡翠然阁召开了著名的“红石峡会议”也为榆林白区增加了彤红的色彩,为今天红石峡景区注入了红色基因。
清同治回乱后,红峡破败不堪,时任延榆绥镇总兵湖南人刘厚基对红峡进行大力修缮,并请他的老上级时任陕甘总督左宗棠为红峡题“榆溪胜境”,刘公在红峡建设发展史上以及对榆郡治理上功绩甚伟,榆民在东山建刘公祠对其德政以示纪念。
在这里还要特别提到年榆林中学部分师生们在红石峡题刻“力挽狂澜”并举行揭幕仪式,学生们宣誓明志、立志报效祖国,其中刘志丹、杜聿明、高吉人(中国远征军第师副师长、戴安澜师长为国捐躯后任师代理师长)杨尔瑛、王军余、李波涛、陈彝训等同学毕业离开榆中母校走向社会后都为民族解放、抗日卫国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杜聿明、高吉人(刘志丹与高同是黄埔四期)先后投学黄埔成为闻名天下的国军抗日名将、民族英雄而彪炳史册,令人敬佩是榆林人的骄傲!
红石峡还是古代中国水利科技的先行实践者,从明成化年始榆林官绅们不断在红峡进行水利建设,通过红峡上游筑坝引水、中途渡槽凌空越河而过、后穿壁凿渠,将水引至榆溪河东岸平原上,实现了引水自流灌溉榆林城西上万亩良田的水利之功,红峡渠造福榆城、功绩甚大,素有塞上“都江堰之美称”,同时也为今天红峡旅游增加了重要内容。
红石峡是榆林现代科技治沙的发源地。今天,红石峡峡谷西畔有一个名叫“红石峡国家沙漠森林公园”的地方,走进这里现已是满目苍翠、郁郁葱葱,植被茂密、林幽鸟鸣,树木挺拔、落叶腐殖,地势起伏、高低不平,这里保留着当年沙漠治理前的原始地形状况、随坡就势试验、探索、培育各类适宜治沙草木和种植技术及治沙模块技术集成。
共和国建立之前,从明到清,由于气侯周期的变化和战争、人类过度垦殖、放牧致使土地沙化进一步助长了毛乌素沙漠不断向南侵袭,榆林卫城和延绥长城沿线各堡寨、良田草地都不同程度遭到沙子侵略覆压,治沙成为榆林人民保卫生存环境、保卫家园的头等大事。
榆林人民没有气馁,一代接一代不懈的开展治理沙漠,但没有科技和理论支撑下的治沙、成效甚微。
解放后在共产党和人民政权的领导下,榆林开展了治沙科技的研究和实践,成立了治沙研究所并在红峡西边建立了治沙科技研究示范基地。
通过几十年不断的工作,在以漆建忠(国管专家、榆林地区首批拔尖人才位列第一)、屈秋芸等一批治沙科技工作者辛勤努力下,榆林终于在治沙领域取得了国家重大科技成果,榆林治沙技术曾还代表国家,实现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支援非洲人民治理撒哈拉大沙漠。
年时任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莅临榆林治沙研究所并挥毫题写“科学治沙、功在千秋”,这是对榆林治沙科技的充分肯定;2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来到了红石峡沙地植物园(时名),看到在原有起伏沙地上旺盛生长着各类乔、灌、草等植被、欣喜万分,与治沙所科研人员亲切交流,再一次赞扬了榆林治沙的杰出科技成就和对治沙科技工作者的亲切问候。江总书记参观红石峡,让红石峡得以增光添彩、满峡生辉!
今天,红石峡的旅游发展不应该各自为战、只限于小小的峡谷,应走出峡谷向西上岸,将今之红石峡国家沙漠森林公园融为一体,通过添加榆林时代和地域特色的治沙科技,来丰富红石峡旅游的内容、挖掘深层内涵,通过旅游让榆林治沙科技这颗明珠得以熠熠生辉、名扬九州,届时红石峡的旅游定会更上一层楼、倍加异彩绽放、成绩丰裕。
壬寅年冬月榆林上演了三年来最为严重的大疫,驼城实际封控达二十五天之久后,费财费力、草草收兵,在国家防疫政策上实行精准防控后,神州大地笼罩在一片瘟疫肆虐横行之恐慌下,经济下行、民生唯艰,但同时也欣喜看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扩内需稳增长、提振信心、知难而上、高质发展,榆林有了目标、看到光明,榆林旅游更看到了兴旺发展的曙光。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疫情之后中国、榆林将会稳健走向辉煌,今以红石峡记之一为呼应前作《镇北台记》二为宣传榆林名胜、光大塞上文化、也为明日榆林繁荣、旅游强劲助微薄之力而已。
图片素材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附诗:
榆林红石峡
星河朔漠赫石开,明镜波光耀眼来。
壁陡崖奇夹岸绿,桥飞渠特涧流白。
碑林享誉书名远,科技治沙国栋才。
胜地清新文韵映,千秋景色共情怀。
来源:榆记
作者:鱼克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