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边上灵山脚下,沉浸式禅宗文化体验度假

太湖边上有座山,叫灵山,灵山上面有个佛,是中国最高的大佛。相传灵山的禅宗文化自唐玄奘西天取经回来便已开始。而今的灵山景区,集释迦摩尼文化之大成,是展现释迦摩尼成就最完整的地方。佛学文化之深厚已经奠定了这个景区的文化基础。大型的佛像雕塑,景观建筑,园林广场以及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已经形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在此背景下,灵山脚下太湖边上,靠山面水的地方,“拈花湾”出现了。

“拈花湾”是一个集常规旅游六大要素:吃,住,行,游,娱,购于一体兼会议中心的一个特色小镇。据说因为原建设用地地形为五个峡谷自然拼接成五个花瓣状的花朵,又以释迦摩尼“拈花一笑”为引,而得拈花湾一名。“拈花湾”是因着灵山上的佛学旅游知名度应运而生。她的土壤是灵山的佛学文化,所以她的延伸自当以禅宗文化为内涵。她提供的吃住行,补充了灵山求佛的基本要求。而游娱购及会议功能又丰富了灵山的旅游活动。拈花湾的经营得益于灵山的知名度,而反过来,灵山的知名度也因着拈花湾的宜人与精致而得以进一步提升。

漓落觉得,“拈花湾”与“灵山大佛”是相辅相成的,互相成就彼此。“灵山大佛”,佛像以其高大,广场以其开阔,建筑以其宏伟而震撼人心。佛,在人们心中,一直占据着神圣的位置。大尺度空间里,游人变得渺小,佛的形象越加崇高,让人陡升敬畏之情,而懂得了谦卑,懂得了看淡。而“拈花湾”却从小尺度空间为游人量度了一个宜人的空间,从小处打造参禅的环境,让人回归内心的平静,反参自我,而得超脱。

“拈花湾”对于禅宗文化的解读,渗透到每个环节,每处细节。从室外环境,到室内装饰;从附属设施,到运营活动。无处不禅,无时不禅。

西游记中,以大唐高僧唐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展开。所以关于佛学的年代背景,我们更容易联想到的便是唐朝。作者以为,拈花湾的建设之初,当已拟定了这片禅学基地应以唐风为佳。而中国的唐风,却是在仿唐代长安城的日本奈良得以最好的展现与保留。于是“拈花湾”重拾奈良之风而成就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从大环境上打造了沉浸式体验区的禅意。

室内空间的打造。更将禅学文化运用到极致。客栈空间,精致淡雅,焚香抚琴,品茗听雨,无不自在,注重细节打造,扣动心弦;

酒店空间,幽雅肃穆,材料灯光,注重营造氛围,“抱缺”的半圆造型寓意“不能太满”;

园林景观上,引入江南小镇特有水系,以及小桥船坞,这或许与佛学的韵味与深远更为贴切。同时也使景致更加别致与灵动。

而庭院空间,着力以小见大,采用置石、石钵,梅花,流水,枯山水,苔藓等营造禅意空间,给人无限想象。

如果说,以上是在硬件上打造了“拈花湾”的肉身,那么禅学文化的编织就是给她注入了灵魂。

从景区的命名开始,“拈花湾”一名,就让人联想起佛祖拈花而迦叶微笑的经典故事。再而是景区里边客栈,酒店,山谷,道路,景点,的命名。如:一花一世界客栈,福田阁,妙音台,拈花塔,禅心谷等等。无不将禅学文化以及禅学故事注入空间,让每一处景观,每一处停栖地都有故事,有灵魂,有禅音。

其次是禅学活动运营:抄经,花艺,泥塑,茶道,陶笛等。赋予了这座小镇禅学的修为,让游客沉浸式的体验到禅生活的乐趣。真正地实现了天人合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关于“拈花湾”,漓落有着太多的感触,想是三天三夜都讲不完。因这别致的空间里,包含了许多绝妙构思。而这巧妙的构思,唯一想表达的便是无限的想象。所以,哪怕一块石头,在这里都有着它的故事以及意味深长。所以漓落只能从大处落笔,轻描淡写般描述了“拈花湾”的总体情况。关于她的无限禅意,还留着读者亲身体验,细细品悟。

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即删。

身体与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想要了解更多的文旅知识,想看更多美丽的风景。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