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聊一聊苏轼的两首《定风波》。在苏轼的一生中,尤为经典的是两首《定风波》,这两首词不仅具有深刻的哲理含义,而且具有艺术上的完美表现。沙湖道和黄州宾州,两个地方都是苏轼人生的转折点,也是他创作《定风波》的灵感来源。这些词作自问世以来,已经历了多个春秋秋,但是对于如今的我们而言,它仍然是那风过梅林,细雨点破芭蕉的美感;是那红杏枝头初绿,翠梧鸭头已白的情愫。它的意义不仅在于词,亦在于词人。在此,笔者为大家重述了这两首经典之作,并运用描述性语言,以期给您带来更为丰富的体验。
苏轼的第一首《定风波》: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的第一首《定风波》是根据自己在沙湖道上遇雨的经历而写的。这首词大约写于公元年,在苏轼即将离开黄州之前,记录了他心境的变化,以及他在沉浸在大自然和谐之中的感受。词的前五句写风雨,中间六句写境界,后面一句结尾。整首词不离开“喜剧”的情境,采用了明朗、明快的语言,借物抒情地表现了作者坚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对自己处境的乐观期望。
1、起承转合,入情入境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第一句词,就把读者带入了一个清新明朗的境界。虽然写的是下雨天,但是苏轼用了很不一样的字眼和逐字句,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加重了风雨的力量和影响,也深刻体现了人的心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处。这种“清新明朗”的情调在后面的表述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节奏把控,字里行间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这一段描写了苏轼与同行者在雨中遭遇的情形,揭示了一个“落差”情境:同行者因为雨地狼狈,而苏轼却是面色不变,不觉狼狈。同时,这里的“雨具先去”也很用心,把握了词的节奏和读者的思路。
、境界渗透,心有所感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似乎讲的是物,却渗透着人的情感:不怕风雨,走得轻盈;烟雨间,任凭飘洒。这是一种境界,同时也是一种心态。这里的“谁怕?”很形象,也很能体现出苏轼的豁达和勇气。
4、心态转化,境界升华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段词是整首词的精华所在。“料峭春风”是一种“模糊”的状态,这是一句词,但它仍然在刻画清楚苏轼的情感。这里的“微冷”是过渡,进入了下一句。而“山头斜照却相迎”,是情景如画的描绘,增加了词的感染力。最后以“也无风雨也无晴”作结,道出了苏轼的豁达和淡然,以及对未来生活的乐观和期待。
苏轼的第二首《定风波》: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的第二首《定风波》则是根据他在黄州被贬后的经历所写。词的前六句是描写自然风景,后六句是描写自己的心情。整首词以风景为背景,以表达读者心灵安静的状态为主旨。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安宁的氛围,引导读者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
1、自然画卷,感人至深
“恰似飞花轻似梦,这般软语,当时明月。”这首词的开头便揭示了它的主题:风景。词的前六句描写了花香、月色、流水等自然景色,这些画面渗透着词人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放松、平和的情绪。
2、个人感悟,寄情于境
“输赢文章,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独酌无相亲。”这一段主要描写的是对人生的看法。苏轼认为成功与否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要“得意须尽欢”。这里的“金樽”和“相亲”表达出了他对人际关系的思考,同时也反映出了他的孤独感。
、感悟自然,寓意深远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一段描述的是自然美景,同时也是对国家和民族的赞美。这里的“无数英雄竞折腰”,暗示了人们都应该保持谦卑、敬畏之心,珍惜自然美景和人民的劳动成果。
古诗词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将汉字押韵艺术,和声律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唐诗的凝练,宋词的意境深远,曲调悠长,都给了我们极大的心灵享受。
尤其是宋词,豪放派和婉约派所诞生的词作,百花齐放,将宋词点缀得更加闪耀。像是李煜的“亡国之词”;苏轼的“狂放豪迈”;李清照的“婉约愁绪”,都能替我们诉说心中的喜怒哀乐,抒发各种情感。
喜欢宋词的朋友们今天有福气了,在这里我们向大家推荐这套两宋词传,6本一套涵盖两宋之后最著名词人的佳作.这套词传包括:《李清照词传》、《李煜词传》、《苏轼词传》、《辛弃疾词传》、《纳兰容若词传》和《仓央嘉措诗传》。
原价28元,限时特惠价,只要99元。还犹豫什么赶快买回家领略宋词的精彩吧!
6册李清照词传苏轼词传辛弃疾词传仓央嘉措词传纳兰容若词小店¥99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