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路漫漫,诗词为伴,流年匆匆,且祝君安!你好,我是飞花君。
人,不过沧海一粟,来人间一趟,也不过百年时光。
应该珍惜的,不过亲情友情爱情。
世间聚散离合总关情,生老病死太无奈。
飞花君撷取十首古诗词,一起从诗歌里汲取人生前行的力量。
《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是中国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通过对敬亭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内心的孤独。诗的意境独特,极富想象力,既展现了诗人的豪放不羁,又流露出内心深处的忧郁和孤独。
飞花君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读:
鸟儿高飞、云朵闲适:李白通过鸟儿高飞、云朵闲适的景象,描绘出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机。同时,这也暗示了人生如浮云,漂泊不定的哲学思想。相互对视的敬亭山和诗人:诗人在孤独中与敬亭山相互对视,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感悟。敬亭山在此成为了诗人精神寄托的象征,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寂寞。“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句话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寓意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感情深厚,相互欣赏。同时,这句话也表达了诗人对人间世俗的厌倦,渴望回归自然,寻找内心的安宁。
总之,这首诗通过对敬亭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内心的孤独,以及对人间世俗的厌倦。诗人用简单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勾勒出一幅美丽而悲凉的山水画卷,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回乡偶书》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这首诗讲述了诗人贺知章在年老时回到故乡的感慨。
首句“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人以简洁的语言描述了自己年少时离家求学,长大后才得以回到故乡的情景。离家的日子里,诗人经历了无数的历练,而在年老时回到故乡,心中百感交集。
次句“乡音无改鬓毛衰”,诗人强调自己虽然离乡多年,但乡音未改,表现了对故乡深深的眷恋。鬓毛衰,即指诗人年事已高,两鬓斑白。这里诗人以自身形象为例,表达出岁月无情,物是人非的感慨。
接下来的两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描绘了诗人回到故乡时,遇到的儿童对他感到陌生,并好奇地询问他从何而来。这里的儿童象征着新生一代,他们对诗人的陌生感也暗示了诗人与时代的疏离。诗人借儿童的疑问,抒发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与对未来的迷茫。
整首诗通过对诗人人生经历的描绘,展现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对过去的回忆,以及对未来的感慨。同时,也传达出一种时光荏苒、物是人非的哲学思考。这首诗通过简洁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内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是唐朝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是一首歌颂母亲的诗歌,主题是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句话描绘了一个温馨的画面,描绘了母亲在忙碌中为远行的孩子缝制衣服的情景。母亲手中的线,是她对孩子的牵挂和关爱,通过缝制衣物,将她的祝福和关心传递给孩子。“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里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关爱和牵挂。她知道孩子即将远行,所以会将衣服缝得密密实实,希望孩子在路途中能够得到很好的照顾。同时,“意恐迟迟归”则反映了母亲对孩子的担忧,担心他们不能按时回家,希望他们能够安全地回到家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句话是诗歌的主题,也是对母爱的赞美。“寸草心”比喻孩子的感恩之心,而“三春晖”则比喻母爱的温暖和伟大。诗人希望表达的是,即使孩子有一颗感恩的心,也无法完全回报母亲的恩情。这里暗示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这首诗歌通过描绘母亲缝制衣服的情景,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关爱和牵挂。同时,诗人通过“寸草心”和“三春晖”的对比,强调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这首诗歌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表达,成为了赞美母爱的经典之作。
《悯农二首》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二首》是唐朝文学家李绅的两首诗,分别为《悯农·其一》和《悯农·其二》。李绅通过描绘农民的辛勤劳作,来揭示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
《悯农·其一》:
诗歌中描绘了农民辛勤劳作的景象,强调了农民们一年四季的辛勤付出。然而,即使农民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却仍然无法摆脱饥饿和贫困。这反映了封建社会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尖锐矛盾。
《悯农·其二》:
这首诗描绘了农民在烈日炎炎的中午辛勤劳作的情景。“锄禾”一词意味着除草、耕作,这是农民在田间劳作的主要内容。诗人通过生动的描绘,让读者仿佛看到了农民在田间辛勤劳作的场景。
最后两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表达了诗人对农民辛勤付出的感慨。诗人通过提醒人们珍惜粮食,提醒读者认识到农民的辛勤付出,以及他们在封建社会中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
整首诗通过对农民辛勤劳作的描绘,揭示了封建社会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尖锐矛盾,提醒人们珍惜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