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说景观美学的时候,就离不开建筑美学。建筑美学最主要讲的是制作和秩序、情感对秩序的输入、以及文化的表达。实际上是人为,因为建筑是人为的。
相较而言,景观就是自然,所以景观美学和建筑美学是相对的。建筑如果是儒家的话,景观就是道家的。如果说建筑更偏向于秩序、利益、便捷、功能、文化表达(当然近年来也有建筑走在自然这一面的),那景观一定是关于我们回归、关于忘掉自己是谁,关于“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身边之溪流“。
世界就是自然和人组成,除了人之外,自然是我们外在所有的东西,而我们对自然有我们自己的看法,即我们说“应该是”的样子。
人本即是人性之本,既然是人性之本,按我们所有人的理解,就是自己。
以个体的人为本是无解的,至少我们要把人还原到一个家庭,社群中,这是人能够理解“我是谁”的唯一参照。所以当我们考虑如何打造人本的景观时,不但是从个体的人开始,更是一个社区的人、文化的人,家庭的人。从这点切入,一切就顺理成章了。
景观,如何营造好的生活体验?
所以刚才是以我们对景观、建筑,对世界、自然的理解,分块切入这个话题的。我们说:原来好的生活是真的,原来好的生活是善的,原来好的生活是符合我们看到的美的。但只有学者和我们去看的时候才会这么看,真正我们把生活还原到生活的时候,那应该怎么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生活最基本的,叫体面。当然,我们希望从体面为基础,升华到精彩。
所以当我们还原景观的生活,必须景观、建筑、规划一起,还原一个社区的生活。社区的生活,更是一个部落的和家庭的生活,社区的空间就是我们生活的容器。在景观里主要是自然的元素和自然的故事,因为一旦打开家门就是秩序了。
编辑
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字(可选)
进到建筑就是入世,出到景观就是出世,对人来说入世和出世是同样重要的。所以在景观的里面,我们肯定需要有功能,尤其是老年人和小孩活动的地方(一般年轻人,大多只有周末在家)。社区景观,首先是老年人和小孩的家园。我们可能因为不够老,或者长大了忘记了小时候的体验,而体会不到老年人和小孩对于社区的需求。
事实上,我们回到最本源的社区功能,就是照顾好老人和小孩,给他们一个可以生活下去的空间。作为在工作的成年人,我们可以去非常多地方,但是你的父母和小孩可以活动的空间基本就已在此了。
编辑
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字(可选)
社区的功能包括他们在哪里玩儿,但是更重要的是,他们怎么相遇。因为人自己活着是无解的,如果人自己活着有解的话,我们就像熊猫似的,都自己在树林里啃竹子。但是人不同,人是一个社会的人,我们必须在不同的空间里相遇,然后体会到我们是谁,在这个空间里不光有活动,而且在活动里有交融。
编辑
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字(可选)
社区游乐场聚集了玩耍的儿童
我们认为人的需要是看看东西就可以了?完全不是,人的社会属性是非常强的。看看各个公司的办公室,你能非常真切的体会到公司的老板对于这个空间性质的影响,同理,居住在社区中的居民可以还原一个具有他们强烈气质的社区。我们经常说的“人杰地灵“就是这么一回事。之前说的“体面”,包括功能的体面和社会交往的体面。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完全可以做到“精彩”,比如说做工的精美,空间的整体感知效果和空间的不同可能性,比如大草坪、小草坪、花园,更宁静的花园,儿童活动区和四季的风景。通过对于细节的控制,使我们从普通到精彩。从平常升华,再将精神升华,这非常重要。
当我们做设计的时候,对我们的本质应该有更多的理解。景观(Landscape)是一个不太准确的翻译词,仅仅是“景”与“观”无法表述完这个词语的完整内涵,当然我们没有办法更准确的翻译这个词。实际上景观是空间,是生活本身的载体,让我们这里能够生长出完整的人。也让我们能够得到一种生活的延续和精神的升华。
编辑
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字(可选)
编辑切换为居中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字(可选)
编辑切换为居中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字(可选)
把社区的这帮人,我们的居民,当成一个完美的社会部落。进而还原到一个完美的生活。完美的生活,就是一个部落定居下来以后,完全舒适,符合人本,符合人和自然交往的一个生活。第一件事——人类都是这样的,一个部落,就是一府一园这样一个大的构架——我们的房子是府,景观就是园。在园里面入口是非常重要的。所谓的“部落”在于能够区分哪里是外,哪里是内。这体现出文化的本质,如果我们内和外都分不清,我们还怎么分清别人和自己。内和外之分,是我们自己和别人之分,这是人性非常重要的本质。
编辑
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字(可选)
进入到园子中,在景观里又成这几大部分:
在城市和社区中,这就是教堂、庙宇,这个精神的空间在村落里,就是宗祠,在现代的居住场景中,这就是会所。不要理解成我们只在会所喝喝茶,它实际上是一个精神的存在。会所外面的社区草坪,会成为一个大家聚集的地方。会所、旁边草坪和人一起,成为了一个社区的精神中心。而这个精神中心的承载,注定是一个“空”的场域,而不是一个“实”的构筑或者雕塑。只有这样,作为容器的景观,才能提供更多的社区价值。
编辑
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字(可选)
我们也需要一个完全家庭生活的地方。所以我们会有第二个草坪。家庭的空地一般会和儿童老人在一起。这个是他们可以在这里待一天的地方,如果我们的建筑和景观有这么不同的体验,在家待一天也不觉腻烦。我们要体会老人或者小孩感受,不要让在家待一天变成一件多么的困难的事情。我们所有的社区景观是一个城市山林,但这个山林并不是一个纯自然的山林。
编辑
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字(可选)
除了这两个大草坪之外,社区的入口、会所前的主草坪,中间的生活和家庭的草坪,以及儿童和老人的活动区,漫步道等等这些组织起来的景观,和我们的建筑形成了自我完善的系统,这个可居的私园又与外部仅一步之遥的公园形成了“一阴一阳”的关系。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成就了社区营造的最高境界。这种自我完善的系统有赖于社区的规模,也得益于在景观营造中对于“公共性”的深刻认识,我们在社区的公共空间中找到周围没有的,但是我们人性中需要的东西。我们的生活进而完美自足。自足才能自在,自在才能待下去。我们一直都在坚持这么做。
每个时代有不同的精神,我们希望我们的衣服、语言、景观和建筑都能表达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如今,我们中国整体上有文化乃至地域文化的回归倾向。我们应该把居住在这个社区的这么一群人,不仅当作顾客、消费者和住户,也应该将他们视为一群拥有相似生活方式的人。通过我们的营造,使他们回归到这个自给自足的完美社区,让他自然的觉得自己是社区的一部分,像一个部落似的。使他们完全生活在一个自足、人本的美好世界。
编辑
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字(可选)
编辑切换为居中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字(可选)
编辑切换为居中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字(可选)
编辑切换为居中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字(可选)
仔细分析其中的话,这个社区包含了各个层次需求:既满足了基本的功能,又满足了精神的憧憬;既满足了作为成年人在其中的生活,又提供了小孩可以爬高上低打架的地方;既提供了老头可以孤静的待着的空间,又创造了可以聊天的环境。更加重要的是,我们满足了其中的公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