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及意义(含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一)目的及意义福州市马尾区滨江廊道景观规划设计能够提升马尾区城市形象,形成马尾特有的滨水与人文景观区域;打通马尾区朝江面的视觉廊道,形成马尾区城市绿轴;整合现有的游览线,使前往马尾特有景点如罗星塔公园、一号船坞的游览人流能顺畅通达,形成环绕城市的新的主景观轴。通过对福州市马尾区滨江廊道的规划设计,能够学习一些基本的设计处理手法,进一步建立尺度概念,注重对滨江景观的驳岸、铺装、道路、植物、水体等的细部设计,训练绘制方案草图、制作草模和正式模型的能力,掌握整套图纸的正确表达。了解现代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的最新动态,理解人的活动对场地的要求。认识城市滨江景观的改造,必须在满足城市绿地规划的前提下,尊重场地现状,保护滨江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及现有的文化遗迹,维持场地的生态平衡,从而保护人类聚居环境和生物栖息环境,以满足多元化的城市功能需求,塑造一个有特色的城市生活空间和城市形象。(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滨水区域的景观规划,因水这个元素的存在而充满了灵性。在以水为核心的各种设计中,城市滨水开放空间能充分满足人们亲水的天性,具有其他类型开放空间不可比拟的优势。水域孕育了人类和人类文化,成为人类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且在公共开放空间中兼具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的区域,对于人类的意义尤为独特和重要。滨水区的开发在西方国家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多数学者是从城市规划的宏观角度进行滨水区开发,滨水区城市设计等方面的研究。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对滨水区进行研究并给予重视,从滨水区总体开发和规划到滨水景观设计等的研究中,努力把滨水景观建设成为,一方面要通过内部组织,达到空间通透性,保证与水域联系的良好的视觉走廊;另一方面,展示城市群体并给景观提供广阔的水域视野。这也是一般城市标志性,门户性景观可能形成的最佳地段。同时,城市滨水景观带又是最能吸引城市居民兴趣的地方,因为“滨(沿)水地带”对于人类有着一种内在的,与生俱来的,持久的吸引力。以下为几个国内外较为经典的案例,为滨水区景观的合理设计,它们充分体现场所精神,贯彻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值得我们借鉴和研究。1、霍恩博格海滨公园,水陆相交在弯曲的河岸,景观设计现代感十足,拥有自然的圆形造型,线条干净利落。滨水岸区和三个长长的浮动码头让游客在夕阳下仿佛置身于水光交融中。整个公园绵延超过米,由四个部分组成。公园西部有一个用作日光浴的防波堤,木质的船坞高高低低插入湖中。东部的卡雅帕区与设计自然的河滨公园形成了对比。该区域呈水平圆盘状,轻微地向水面倾斜并略高于周围景观。2、伦敦码头区改造项目中由SOM事务所完成的堪纳瑞码头工程(CanaryWharf)的总体规划通过提供一个由广场,滨水步道和林荫大道限定的公共开放空间,给公共领域提供了存在的可能性,使码头区的城市形象得到改观。此外,设计者对历史建筑进行改造利用,充分发挥其潜在的景观价值,取得了广泛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衰落的工业和仓储用地逐渐转变为宜人的开放空间,实现了用地功能的转变。3、上海新的标志性城市滨水区——“东方渔人码头”项目前身便是建于年的上海中心水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上海鱼市场)。整个“渔人码头”西起杨树浦水厂,东至杨树浦港,北起杨树浦路,南至黄浦江,占地面积约19万平方米(约合亩),沿江岸线长度约米。“渔人码头”的概念来自于旧金山的渔人码头,那里原来是渔民出海捕鱼的港口,而在失去了码头功效后,经过商业包装,形成了有独具特色的休闲、文化地段。该项目以高水准的“海洋文化”和“渔文化”为主题,融合人文历史、浦江美景、亲水绿地,集海洋文化博览、世界海鲜特色餐饮、国际旅游服务、高级商务办公等功能于一体。4、上海世博后滩公园,场地原为钢铁厂和后滩船舶修理厂所在地。设计者俞孔坚用当代景观设计手法,显现了场地的四层历史与文明属性:黄浦江滩的回归,农业文明的回味,工业文明的记忆和后工业生态文明的展望。公园保留并改善了场地中原有4公顷江滩湿地,对原沿江水泥护岸和码头进行生态化改造,恢复自然植被。在自然江滩与都市田园的基础上,保留、再用和再生了原场地作为钢铁厂的记忆。巨大的工业厂房钢构架得以保留,并演绎为立体花园和酒吧游憩之所;原临江码头被保留,并设计成生态化的水上花园和观景台;一条写就无数沧桑记忆,由钢板折叠而成的锈色长卷,绵延其中,其间设计了一系列亲水栈桥、平台和穿梭于植被中的步道网络,实现了“滩”的回归。基本内容和技术方案:(一)基本内容1、通过对基址现状的分析,了解闽江周边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以便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全面的考虑;将福州市的多种文化底蕴如船政文化、海洋文化、工业文化、海峡文化相互结合并且把握住场所与文化的关系,秉承“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从而综合得出方案概念;根据概念及场地条件得出设计的总平面图。2、通过对交通、植被、竖向、设施布置、景点等方面详细设计来进一步完善设计,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展示方案。3、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如景点效果图,动画漫游及模型来多层次,全方位的直观展现方案。(二)技术方案1、实例分析:通过分析研究国内外诸如此类的项目,汲取其中适合本基址情况的地方,在对场地处理时还要学会适当扬长避短,博采众长;2、文献参考:结合有关滨水区建设用地的相关国家或地方行业法规、规范、标准等政策性文件资料,收集和阅读国内外大量的文献,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动向有一定的了解,并将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3、实地调研:通过对一些典型的滨水城市的实地调研,产生直观的认识对方案设计,并通过速写、拍照、观察等方式获取信息,深入体验人们的亲水活动的规律和对亲水设施的利用;4、总结分析:根据实例分析以及文献参考,总结出符合马尾区滨江廊道的设计方案,从而应用到自己的方案设计中。文献综述:城市滨水区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主要部分,而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是各类景观规划设计中最为复杂的一类。对一个城市而言,滨水区往往是其发展的起点,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人注重城市水体的观念源于儒家朴素的生态思想和讲求“藏风得水”的风水理论,因此城市的选址、布局多与水息息相关。城市依水系而发展,商业贸易随水系而繁荣,在城市滨水区的景观规划设计中,文化地域、回归自然、亲水景观等新理念不断涌现,逐渐成为设计研究的热点。方慧倩的《滨水景观》介绍了滨水区的发展及其经历了不同阶段的不同意义。景观城市化与滨水区复兴运动是紧密相连的,如东升的旭日般不可或缺。滨水区不仅仅是城市与滨水之间的缝合线,更象征着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的联系。在刘滨谊编著的《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中则指出城市滨水区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主要部分,而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是各类景观规划设计中最为复杂的一类并详细论述了城市滨水区景观及其规划设计的动因、理论与方法。同样在尹安石编著的《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指出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以其开放性的特征在城市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原来越多的人们休闲,交往,交流的重要场所。全书从现代滨水景观的研究范围、发展概况、历史文化性、植物绿化、环境设施、公共艺术、照明系统等十几大板块,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详细的做了阐述。区伟耕、梁振强在《开放空间:城市广场绿地滨水景观》一书中,就针对一些具体设计实例进行分析与点评。提出对滨水景观的评价,首先看它是否融入大自然的水体中,倘若它与自然环境格格不入,这景观就是瞎子点灯——白费蜡。滨水区这个场地因为有水作为它独特而灵动的存在,在张庭伟、冯晖、彭治权著的《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一书中系统的介绍城市滨水区城市设计与开发,借用查尔斯摩尔的一段话“滨水地区是一个城市非常珍贵的资源,也是对城市发展富有挑战性的一个机会,它是人们逃离拥挤的,压力锅式的城市生活的机会,也是人们在城市生活中获得呼吸清新空气的疆界的机会”。在西蒙兹的《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中就为我们提供了系统的方法,教我们如何创造一个更加有用、高效、具有美学价值的室外空间和场地。强调收集场地资料与信息的重要性,并且在设计中持续收集新信息。在俞孔坚、孙鹏、王志芳的《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中,强调设计师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6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