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最大的差距认知层次

电影《教父》里有句著名的台词说:花半秒钟就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也看不透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而这所谓的“看透本质”,就是事物的底层逻辑。

底层逻辑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底层逻辑越坚固,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

在当今这样的时代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很显然不再是知识,也不是别人替你总结好的经验。而是:“探寻万变中的不变,持续看清事物的本质。”

真正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往往就是对底层逻辑的认知力。

尽力而为是态度,量力而行是智慧

人生最曼妙的风景,就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余生很贵,请好好活着。

人与人最大的差距:认知层次

美学家朱光潜曾以古松为例,做过这样的论述:

木商看到的,是它做为木材的商用价值;植物学家想到的,是它的科目和属性;画家感受到的,是它的形态和构造。

同一件物品,不同的人出发点不同,得出的结论全然不同。

也就是说,客观事物中,都可能融入主观成分;每个人的选择,都基于当前的认知。

有句话说:“你的认知程度,就是你的人生上限。”

一个人的认知,引导着他的行为,进而决定了他的人生走向。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人:

以为自己懂得很多,想法正确,总是质疑别人的观点;

习惯于按部就班,拒绝接受新鲜事物,从来不做改变。

一旦不尽如人意就认命,把原因归咎于外因。

却不知,被自己的认知所束缚,看不到更高维度的世界,跳不出思维的牢笼。

作家王耳朵先生说过一段亲身经历,让人唏嘘不已。

当年,他和一位非常要好的高中同学阿辉怀揣梦想,一起从小山村来到省城念大学。

大学毕业后,王耳朵去深圳北京闯荡,阿辉进了老家的一个单位。

他们的交集越来越少,直到有一次阿辉来找他,说想去省城发展。

虽然王耳朵当年也没混出头,但总算天南地北走了一遭,开了眼界。他热情地跟阿辉分享经验,还极力向他推荐当时还处于新生期的新媒体行业。

可阿辉在招聘网站上转了一圈,最后还是做着老本行。

在老家待了几年,他似乎“错过了一个时代”。

现如今,曾经同频出发的两个少年,一个成了爆火的自媒体人,一个成了籍籍无名的素人。

两个人愈走愈远,成了再也不可能汇集的人生线。

有句话让我感慨万千:

有时候耽误你的不是时机和运气,而是你的认知能力。

一个人的认知,决定了他的视野、心态和能量。

认知越低的人,盲点越多,目光越短浅,心态越消极。

他们看不到事情的本质,抓不住时机,必然将好运拒之千里。

哈佛大学教授桑斯坦曾提出一个概念,叫做“信息茧房”。

意思是说:人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6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