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让人神往的田居生活美图,
令人赞美的高尚人格魅,
洪林钟文
(陶渊明《归园田居》意境图)大多数文人尤其是诗人都喜欢田园生活或者田居生活,且古今一例。晋人陶渊明辞官归隐,“归园田居”,创作了大量的田园诗歌,开田园诗歌之先河,成田园诗歌之鼻祖,亦为隐逸诗人之代表。
所谓田园诗,就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百姓、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陶渊明在他的田园诗歌作品中,不仅描叙了美丽的田园风光,赞美了恬淡闲适、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而且充分表达了自己崇高的理想,凸显出其光明峻洁的人格以及“劳动美”的思想。
陶渊明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他开创的诗歌传统,被后代许多诗人继承和发扬;受其影响,后世写田园诗描写田居生活的诗人可谓层出不穷。譬如,宋代诗人詹初即直接以“田居”为题赋诗(诗文此略)。该诗描绘了一种自给自足、悠然自得的农村社会生活,并且鲜明地刻画出一个比较完整的农村劳动和社会生活场面,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小文拟以陶翁的《归园田居》(以下简称《田》诗)为例,引导读者诸君品读美文,欣赏美图,感受人格魅力。
田园风光美,田园生活更美。读陶翁的《田》诗,你会感觉处处充溢着美感,真可谓美不胜收也!这种美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诗文美。
诗歌原文如下:
少无适欲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细细品读,认真揣摩,我们就会发现:《田》诗给人以美的认识和享受,首先表现在内容美。全诗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至“守拙归园田”)以比喻、对偶的手法,生动地展示了自己为官13年的“羁鸟”“池鱼”的仕途生活,表现了对仕途的厌恶,对自由田园生活的强烈渴望;.第二层(从“方宅十余亩”至“鸣桑树颠”)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第三层(从“户庭无尘杂”至“复得返自然”)对社会的虚伪的批判,对可以返回田园的快乐的最直接表达。
这些内容无不让人感受到田园风光的美丽和生活的无限美好,亦让人感受到一个向往自然、热爱田园生活、钟情“田居”创作的真实的“多情”的陶渊明。
《田》诗“诗文美”还表现在艺术美。具体包括:(1)结构安排巧妙。诗歌以“归”为题眼,以“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归去如何”为意脉结构之,一线串珠,层次分明,结构紧凑;(2)语言清新优美,纯朴自然,以白描手法将描写、叙述和议论、抒情相结合,使诗中充满浓烈的泥土气息,如“狗吠”“鸡鸣”等语词,让人耳听其声而忘情,目睹其形而忘返;同时,运用比喻、对偶、对比手法,使诗歌语言更加生动美丽。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二、图画美。
好的诗歌必有好的意境,意蕴深沉,画面感强。用苏轼赞王维的话说就是,“味摩诘诗,诗中有画”。
陶翁《田》诗之所以给人无限的审美享受,其实更大程度上是源自于其清静而优美的意境。具体又表现在:
1.意象美。《田》诗意象繁富,但又极富田园特色和乡居气息,因而让人倍感亲切、自然,而又不失美感。譬如,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人村、墟里烟、狗吠、深巷、鸡鸣、桑树、户庭、虚室……这些意象,实在让人感觉“目不暇接”,有如坐在动车上看窗外的风景扑面而来;然而,它又是那样的典型,极富乡土韵味,让人觉着繁而不乱,反而赏心悦目!
以下略举几例,稍作简要阐释,以飨读者诸君:
意象之一:空园旷野——写尽诗人纵横驰骋之情思,过无拘无束生活的情趣;
意象之二:(田园背景下点缀着的)茅屋——熔铸着作者的自得之情;
意象之三:馥郁之榆柳,飘香之桃李——人间真情,全在字里行间;
意象之四:袅袅之炊烟。弥漫飘渺,胜似仙境,美似神仙……
2.意境美。我们知道,单个的意象是不能形成意境的,自然也就少了画面美感。《田》诗正是将繁富之意象精心组合(建构),或相组并置,或辐射叠加;又或者远近结合,或者动静相生……唯如此,方能营造出清幽静美、安谧祥和、淳朴自然、温馨和谐的意境,使人深深地体味到诗人那淡泊恬静的生活追求;而且,在这恬淡、幽雅的田园风光中俯仰开合,任性率真,全然是“乡村老汉沉醉图”。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三、人格美。
意象具有象喻意义。诗歌中的意象,不再是单一的客观的物象或景象,而是附着有诗人情感色彩和思想倾向的“象征物”。因此,诗歌选取什么样的意象完全取决于诗人的立意;我们也因此说,诗人所精选的意象及其组合便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和人格的凸现。
《田》诗中众多意象(可称为“意象群”)之所以给人以美感,其实并非在意象本身,而是在于它所凸现的人格意义,而在诗中则具体表现为陶渊明的理想和思想感情。
陶渊明少时即有“大济苍生”之志,但不热衷(甚至厌恶)官场生活,在人格倾向上,“少无适欲韵,性本爱丘山”,“不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热爱大自然,向往田园生活,于是最终走上回归田园的道路。
我们还是以具体诗文予以说明。
首先看诗文内容:全诗大致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至“守拙归园田”)诗人以比喻、对偶的手法,生动地展示了自己为官13年的“羁鸟”“池鱼”的仕途生活,表现了对仕途的厌恶,对自由田园生活的强烈渴望;第二层(从“方宅十余亩”至“鸡鸣桑树颠”)诗人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第三层(从“户庭无尘杂”至结尾)主要对社会的虚伪的批判,对可疑返回田园的快乐的最直接表达。
其次从具体的意象及其组合(建构)我们仍能体会到诗人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例如:“尘网”“樊笼”“羁鸟”“池鱼”,配以“误”“久”“爱”“恋”等表“意”的词,则旗帜鲜明地表达出厌恶官场、归隐田园的意向以及不同流俗、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和自由的品性的高尚情操。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总之,陶渊明《田》诗通过描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特别是精选意象并巧妙组合(建构)从而形成深邃而优美的意境,为我们描绘出一幅风光无限、温馨和谐、令人向往的田园(田居)生活美图,同时形象而生动地表达出诗人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渴求摆脱官场束缚、向往回归自然的急迫心境以及热爱宁静淡泊的田园生活的理想和愿望。而这,正是陶渊明这首田园诗人格美的完美凸现。
若要全面了解陶渊明及其田园诗歌,请阅读《陶渊明集全译》
¥20陶渊明集全译陶渊明诗文诗集全集古诗词鉴赏陶渊明诗文鉴赏辞典韩愈传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4购买作者:洪林钟(作家,名师)
原创保护,若需引用请注明出处。
感谢您的阅读!感恩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