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北极,你会想到什么?
是孤寂辽阔的严寒,还是峭壁林立的冰山,抑或雪白迷人的北极熊?
北极虽然远在千里之外,也挡不住很多国人的热情。年,时年65岁的作家毕淑敏参加了一个中国旅行团,乘坐俄罗斯核动力破冰船“50年胜利号”,周游北冰洋并登上了北极点。
在旅途的颠簸辛劳中,她创作了《破冰北极点》一书,分享了游览地球之巅的见闻和思考。在北极,她发现了流传已久说法的谬误,感受到大自然的反复无常,见识了迷人风光中的死亡危险。
旅行,能让人窥见大千世界,增长眼界和见识,改变原本狭隘的认知,丰富滋养灵魂,从而收获更好的自己。
漫长的旅途亦像人生,见过了天地的丰美壮阔,方能得见自己的洗礼升华。
习以为常,未必就是真相
关于破冰船如何破冰,毕淑敏在来北极前读到听到的民间说法都有个形象的比喻“热刀切黄油”,以此形容破冰的势如破竹、酣畅淋漓。
但她在船上亲眼目睹后,对这个比喻产生了怀疑,回国后马上做了实验查证,发现此说完全偏离了真相。
普通黄油稍硬,发酵黄油柔软,但都无法比拟坚硬如铁的北极冰层。
毕淑敏先将餐刀火烤到炙热,切入冰箱冷藏室中取出的黄油。只见刀锋处的黄油立刻化作液体淌下,而餐刀也迅速冷却,失了力道。
她又将黄油在零下20度冷冻了12小时,再用热刀试验。结果刀锋根本无法切入黄油块,并且迅速冷却,黄油仅仅切口处略有软化。
再说真正的破冰,船体对薄冰是直接撞碎,对厚冰则是冲撞加重量碾压,工作原理都跟“切”不沾边。
如果非要用餐饮界的比喻来形容,那也得是“斩骨刀”,坚冰在重器利击下被迫分裂、折断、破碎……
有时候,生活中人云亦云、习以为常的说法,也许只是想当然。凡事不经查证就去盲目相信,容易陷入认知的误区。
古人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何况读过、听过的事也可能迷雾重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亲身去感受体验,才更容易触摸天地的本来。
事与愿违,也是生活常态
北极熊是北极的标志性生物,游客们都迫切地想见它,有人甚至希望一下见到只。
可惜北极地区平均0平方千米才会分布一只北极熊,过往的旅行团有过10余天往返航程一只也没见到的,也有一天目击7次北极熊的。
显然,自然界的剧情不会依照人类的一厢情愿去上演。
旅行团虽然制订了行程表,但实际上会不断变化,只能看天下菜碟。比如原打算登临某个小岛,但突如起来的大雾就会粉碎人们的计划。
这种反复无常在游客乘坐舰载直升机巡航时,体现得尤为明显。
从空中俯瞰冰海和破冰,景象苍茫壮观,深受很多游客期盼,但机组何时能起飞却不随人心意,要看天气的好坏。
某天毕淑敏和老公得到登机通知,全副武装出了舱,却被告知云层突变回去等候。舱内有暖气,两人手忙脚乱才脱换完,再被召去登机坪。好不容易重新披挂赶过去,又被通知暂缓。
几经折腾,毕淑敏放弃回舱。不曾想,她错过了俯瞰冰原的机会,却透过舷窗目睹了珍稀的独角鲸出没海面。
计划不如变化来得快,是旅途中的常态,游客满怀憧憬却落空比比皆是。
只是错失虽然遗憾,但或许却由此看到了别的风景。
人生也如这般,往往不是自己想如何,便能如何。事与愿违,抱有遗憾,本就是生活的寻常。
但是此处失去了,可能彼处得到,命运在别处给了补偿。
所以,不必害怕事与愿违,也许上天另有安排。
不履险地,方能远离祸事
北极点冰面上,可见到特色景观,谓之“融池”。极昼期间日光持续照耀,冰层表面会出现大约20厘米深的融水,蓝汪汪清澈透亮。
人于融池中留影,照片美丽不可思议。人立水中,却不会下沉,冰水镜面般映照出清晰倒影,无论男女均宛如凌波仙子。
破冰船停靠冰原,锚链下就有个融池。船上探险队会先行探测冰面,在危险区域插上红旗警示。这个融池边不见红旗,理论上是安全的。
毕淑敏想站入融池,请她先生拍照。先生坚决阻止,认为没法得知池底冰层有无裂开。毕淑敏无奈,只能站在池边拍了一张。
不想先生一语成谶,融池的迷人风光下果然藏着致命危险。
有位女游客也是为了照相,轻轻将脚探入融池,却踏空穿透池底,直接往下坠落。
按照极地探险的规则,极端情况下他人并无施救义务,附近目击的探险队队员确实也未伸出援手。
幸亏女游客习泳多年又沉着冷静,自己攀上冰面连续滚翻,不会水的丈夫也冒险救援,才侥幸逃过一劫。倘若沉入冰水被海流冲走,绝无可能顶开厚厚冰层,必死无疑。
远行在外,身处全新陌生的环境,很多风险想象不到。即便貌似安全的地方,也可能藏着未知的威胁。只有倍加谨慎小心,远离危险之地,才能最大限度保障自身安全。
有句话说得好:“君子不立危墙,不履险滩。”
没有足够安全系数的地方,不要踏足;没有充分安全把握的事情,不要去做。
不履险地,方能远离祸事。
人为何需要旅游呢?旅游能够愉悦放松一个人的身心,更能拓宽丰富视野,构建更完善的认知体系。
见过世界的恢弘多彩,方能见到更好的自己。
疫情舒缓后,去出门远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