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园林在美学上的最大特点是重视意境的创造。我国园林善于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山池、花木、亭台楼阁等元素,通过借景、障景等手法,使各空间有开有合,相互穿插渗透,创造出既现实又空灵的空间。通过“色、声、香、味、触”,将游赏者引入到无限内涵的空间意境中,唤起记忆联想、物外情、景外意,表达出的意趣。面对美景,吟诗作对、琴棋书画、沉思品茗,使人们在恬静、淡雅、飘逸的心态中,进一步领悟了人生真谛与宇宙的境界。除了借助于具体的景观来间接传达意境的信息,还运用园名、景题、刻石、匾额、对联等文字直接通过文学艺术来表达、_________意境的内涵。(____)反过来又产生不尽之景,迷离难分,情景交融。情能生文,亦能生景,其源一也。在中国园林中,不但游人满足了感官上的美的享受,还能获得情思不断的激发和理念联想。正是深邃而广泛的意境赋予了中国园林深刻内涵,使中国园林始终在世界园林史中。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耐人寻味浩瀚深邃深化独树一帜
B.引人入胜浩瀚深邃升华异军突起
C.引人入胜一望无垠深化异军突起
D.耐人寻味一望无垠升华独树一帜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园林拥有的无限意境
B.中国园林拥有的无限情致
C.中国园林能从景致中生出情思
D.中国园林能于有形之景兴无限之情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中国园林中,不但游人满足了感官上的美的享受,还能不断地获得理念联想和情思激发。
B.中国园林,使游人不但满足了感官上的美的享受,还能获得不断的理念联想和情思激发。
C.中国园林,不但使游人满足了感官上的美的享受,还能获得不断的情思激发和理念联想。
D.在中国园林中,游人不但满足了感官上的美的享受,还能不断地获得情思激发和理念联想。
A
D
D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①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引人入胜:引人、进入佳境(指风景或作品等)。“胜”是美景、佳境,而中心词是“意趣”所以“引人入胜”不能做定语修饰“意趣”。故应填“耐人寻味”。
②浩瀚深邃:指广大深沉、广袤幽深、繁多精深。一望无垠:一眼看不到边。形容非常辽阔,一般指有形可见的。根据前语境“琴棋书画、沉思品茗,使人们在恬静、淡雅、飘逸的心态”,显现出繁多、幽深,,再结合后文(结尾处)“正是深邃而广泛的意境”确定。故应填“浩瀚深邃”。
③深化:使向更深的阶段发展。升华:指事物的提高和精炼。语境中与“表达”并列,宾语为“意境的内涵”,故应填“深化”。
④独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指自成一家。异军突起:指新的派别或新的力量突然兴起。根据“中国园林始终在世界园林史”不是新兴起的,故应填“独树一帜”。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由原文“反过来又产生不尽之景,迷离难分,情景交融。情能生文,亦能生景,其源一也”提示前文括号内应该是一个关系陈述,关键点是情与景。
A.只讲到“意境”。
B.谈的是“情致”。
C.虽然谈到了“景致”与“情思”,但是并没有照应后文“不尽”一词。
D.“有形之景”即“景致”,“无限之情”即“情思”,与后文对应。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句子“在中国园林中,不但游人满足了感官上的美的享受,还能获得情思不断的激发和理念联想”语病有三:(1)关联词位置不当,主语一致关联词放主语后;(2)“不断”应该修饰限制“获得”;(3)“情感激发”和“理念联想”语序不当。
A.关联词位置不当,主语一致关联词放主语后,应把“不但”与“游人”调换位置;“理念联想和情思激发”语序不当,先“激发”再“联想”,应修改为“情思激发和理念联想”。
B.语序不当,“不断”状语误作定语,“不断”与“获得”应调换位置;“理念联想和情思激发”语序不当,先“激发”再“联想”,应修改为“情思激发和理念联想”。
C.关联词位置不当,主语一致关联词放主语后,应把“不但”与“游人”调换位置;语序不当,“不断”状语误作定语,“不断”与“获得”应调换位置。
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巴黎圣母院》以年路易十一治下的法国为背景,自然可视作历史小说。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浪漫主义巨匠写历史小说,与英国历史小说奠基人司各脱的路子有所不同,人物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皆被放大若干倍。
中国历史小说往往“七真三假”,“主要人物和情节必须实有其人,确有其事。西洋的历史小说相反,主要的人物和情节往往是虚构的,倒是次要的人物和情节有所依据,以便渲染历史氛围,营造一种“可信性”。《巴黎圣母院》中,爱斯梅拉达和卡西莫多是完全虚构的。克洛德·弗洛罗确有其人,但实无其事。次要人物,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在圣母院广场上围观弃婴的四名修女,其姓名都有出处可查。在巧妙拼接分散、零碎的历史材料的同时,为了小说结构和艺术的需要,也不惜篡改历史。圣迹剧作者诗人格兰古瓦名载史册,不过他生于年,年时还是个毛孩子,雨果让他提前出生了二十年。
1.下列各选项,对《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关系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爱斯梅拉达美丽的容貌、动人的舞蹈和动听的歌声迷住了流浪诗人格兰古瓦,却也让副主教克洛德·弗洛罗心怀不轨。
B.卡西莫多对克洛德·弗洛罗有一种极端的报恩思想,这使他长期对克洛德言听计从,甚至曾经帮克洛德去劫持少女爱斯梅拉达。
C.卡西莫多在爱斯梅拉达即将被行刑的时候,将她救出并安顿在圣母院里避难,爱斯梅拉达很感动,但还是有些看不惯相貌丑陋的敲钟人。
D.在小说的最后,流浪诗人格兰古瓦在山羊和爱斯梅拉达之间,选择了山羊,而离开了深爱着他的妻子爱斯梅拉达。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巧妙拼接分散、零碎的历史材料的同时,为了小说结构和艺术的需要,作者也不惜修改历史。
B.为了小说结构和艺术的需要,在巧妙拼接分散、零碎的历史材料的同时,也不惜修改历史。
C.在巧妙拼接分散、零碎的历史材料的同时,为了小说结构和艺术的需要,作者也不惜篡改历史。
D.为了小说结构和艺术的需要,在巧妙拼接分散、零碎的历史材料的同时,也不惜篡改历史。
3.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巴黎圣母院》这部历史小说的特点。
D
A
时代背景真实;人性更加突出和放大;次要人物和情节有依据;历史氛围可信;根据需要修改历史素材。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形象以及关系的把握能力。
D.“而离开了深爱着他的妻子爱斯梅拉达”错,只是名义上的妻子,也并非深爱。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线句子“在巧妙拼接分散、零碎的历史材料的同时,为了小说结构和艺术的需要,也不惜篡改历史”语病有:(1)残缺主语;(2)“篡改”为贬义词,不合逻辑,改为“修改”。
A.修改正确;
B.缺主语;
C.“篡改”情感色彩不当;
D.缺主语,用词也不当。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结合第一段开头“《巴黎圣母院》以年路易十一治下的法国为背景,自然可视作历史小说”得出“时代背景真实”。
结合第一段后半段“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浪漫主义巨匠写历史小说,与英国历史小说奠基人司各脱的路子有所不同,人物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皆被放大若干倍”得出“人性更加突出和放大”。
结合第二段“《巴黎圣母院》中,……次要人物,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在圣母院广场上围观弃婴的四名修女,其姓名都有出处可查”“主要人物和情节必须实有其人,确有其事”得出“次要人物和情节有依据”。
结合第二段“以便渲染历史氛围,营造一种‘可信性’”得出“历史氛围可信”。
结合第二段结尾部分“在巧妙拼接分散、零碎的历史材料的同时,为了小说结构和艺术的需要,也不惜篡改历史”得出“根据需要修改历史素材”。
写作训练:脱贫攻坚战需要每个有志青年为之奋斗
写作训练:青春有梦,执炬迎风
文言文阅读:狄仁杰
写作训练:让唐诗宋词助力精神成长
写作训练:大学校园里的“无名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