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秘籍,桑落洲,与高考有关高二地理

高考秘籍,桑落洲与高考有关。知道桑落洲这首诗,起码给你加分不少。

今年,旅游地理第一次进入浙江高考文综卷,其中第3题便引发了不少争议,好不热闹!这里且让我们厘清一下争议的本末。

一、高考原题

专家认为,欣赏旅游景观,尤其需要的是提升感受力和理解力。完成第3~4题。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这是宋朝诗人王禹偁谪居陕西时,描述山村风景的《村行》。

3.下面四位同学对《村行》评论,哪些同学的说法是正确的?

甲:“马穿山径菊初黄”中的“菊初黄”同时包含了由视觉、听觉感受到的景象;

乙:“万壑有声含晚籁”中的“万壑”指的是遍布的黄土沟壑;

丙:“荞麦花开白雪香”指的由视觉、嗅觉感到的春天景象;

丁:“村桥原树似吾乡”是由视觉看到的景物,并引发的移情想象欣赏。

A.甲乙B.甲丙C.乙丁D.丙丁

二、背景赏析

《村行》这首诗,是王禹偁于太宗淳化三年农历八月[1]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写,写的是山村傍晚的秋景。

诗一开始,在动态中写景,诗人骑马穿过黄菊夹道的山径,真是马蹄有色,马蹄踏香。“信马悠悠野兴长”,马儿悠然自得,人亦野兴正浓。颔联紧接着写景:“万壑有声含万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景是由下而上,由深而高。“万壑”,明言山壑之多;“有声”,暗写山泉淙淙;“晚”字点时间,又呼出下句的“斜阳”;“籁”字是呼应“有声”。“数峰无语立斜阳”,是全篇的精髓。山峰本身是不能够说话的,但经作者这样表述,就好像山峰可以说话一样,只不过是它现在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立于斜阳之中,那种无言胜过有言的韵味使人产生很多遐想,这是一种“无理而妙”的表现手法。“立斜阳”,更见晚山可爱,无限好景。人对山而忘言,山对人而“无语”,真是契合无间,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颈联则又从行道中所见的草木写起。“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这里色彩鲜明,有红有白,有果实,有繁花。美景如此,看来当叫人流连忘返。然而陡顿一转,不是赏心乐事,而是“何事吟余忽惆怅”。一问之后,一答收场。“村桥原树似吾乡”。作者对景而思家乡了。但却不明说。辗转委婉,原来村庄里的桥,平原上的树,都象诗人家乡的风物一样[2]。

三、答案与解析

此题参考答案是C。“菊初黄”只包含视觉感受到的景象,故甲错;“谪居陕西”判定此地很可能是黄土高原,故乙很可能正确;本诗全篇皆写秋景,故丙错;丁的内容完全符合旅游欣赏和诗歌赏析的原理规律,故正确。再用排除法判定,C选项正确。

四、争议缘起

在国内人气旺盛的K12地理论坛,本题引起了热烈讨论。一些网友认为:该诗描写的景象应为今天商洛所在的秦岭山地,而考卷乙选项所指的为黄土高原,两地的地表景观是截然不同的。因此,试题命制的科学性值得商榷。

五、争议剖析

1、“黄土沟壑”就一定是在黄土高原?

图1:中国大陆黄土分布图

由图1[3]可见,黄土高原是中国黄土地貌分布最集中的区域,但是黄土地貌在其它地区亦有一定范围分布。在日常教学中,把“黄土沟壑”与黄土高原划等号,是不严谨的。因此乙选项所指的“黄土沟壑”不一定就分布在黄土高原,所以质疑方认为“考卷乙选项所指的为黄土高原”,有先入为主的主观偏颇。

2、诗人谪居地是否有黄土地貌呢?

北宋商州辖上洛、商洛、洛南、丰阳、上津五县。北宋时的商州,地理范围与今天的商洛地区基本重合,且略大。

商洛地区的洛南盆地是秦岭东段南麓的山间盆地。唐化煜等人[4]指出洛南盆地的黄土堆积具有典型的风成黄土的特征:分布在河流阶地和山地上平坦的地貌部位,厚度从10米到25米不等,无层理、颜色与黄土高原南部的黄土堆积类似,风化黄土层和古土壤层交替,以粉砂级颗粒为主,有陆生蜗牛化石等。分布见图2。

图2:洛南盆地黄土分布图

另外,通过网络搜索“商洛_塬”关键词,在0.2秒内搜索到,个结果。即使是排除大量重复结果,“塬”这种带有明显黄土地貌色彩的地名,在商洛的分布还是十分可观。

由此可见,商洛地区确实存在着大范围的黄土地貌。

诗人所处的北宋初期,经历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十国混战,全国人口只有多万,人口密度较小。从“村桥、原树”可以判断,作者触景思乡之地在聚落相对较多、自然条件较为优越的河谷平原或者盆地。由于作者的闲游和为交通工具所限,活动半径不至于太大。从“山径、万壑、数峰”可以判断,诗人开始的观景地在河谷平原或盆地附近的山谷小路。根据洛南盆地黄土分布图推测,在某条山谷放眼所及,“遍布黄土沟壑”的景观是有可能出现的。

六、试题评析

诗歌的模糊性是一把双刃剑。以诗入题,火候难控。诗歌作为文学作品,经常出现夸张、联想等修辞手法。该诗中“壑”的本意为“山沟或大水坑”,也就是说,诗歌中的“万壑”仅从字面上理解是无法确定为黄土沟壑的。因此也不能作为精确判断地貌的依据。这道理与不能根据“飞流直下三千尺”去推测瀑布精确落差是一样的。通过询问学生得知:他们解题往往是根据题干“陕西”这个信息,推断其描述的是黄土高原。以此蒙对答案,正所谓歪打正着。而根据图1可知陕西并非全部都被黄土覆盖。显然学生这样的解题推理是不合理的,因此试题考查的效度就打了折扣。由于高考真题的权威性,通过此题,反而会误导学生强化“万壑”=“黄土地貌”=“黄土高原”的错误认识。

诗歌的模糊性,增加了地理信息的获取难度。若提问设置得当依据科学,诗歌的曲折含蓄峰回路转,一方面让学生感受了生活化地理学之美,另一方面又领略了传统文化语言之妙,获得了双重情感升华。

例如年广东省高考地理第9题,以唐朝诗人胡玢的《桑落洲》入题,构思巧妙令人击节赞赏。

综上所述,诗歌入题是一门走钢丝的艺术。信息提示太多,诗歌趣味全失,未免暴殄天物。信息提示过少,剑走偏锋,难免偏玄偏怪。诗歌入题虽然立意较佳,但由于其文学性太强不能做为严谨科学的正面论据,因此提问设置角度和信息提示尺度不易把握,命题时需要谨慎处理。

祝各位考生,旗开得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6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