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鸿延游悟关照与对景写生

北京雀斑治疗好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824/9355969.html

文/画徐鸿延

“外师造化”、“搜妙创真”是自古以来山水画创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自然山水中寻找新的语汇、创立新的绘画风格是历代艺术家遵循的绘画原则。文人水墨山水中的“游”、“悟”意识一直贯穿在传统的“外师造化”思想之中。现当代山水画的对景写生,是传统水墨山水画形态的现代化转型。传统山水画写生倾向于概括化和类型化处理,通过对物象的“传神”和表现的“意似”揭示客体的本质特征,以抽象的笔墨形式表达人格与精神,并升华为“意像”境界。现当代的山水画写生以对景写实为主要方式,有机衔接消化系统、酝酿创作两个艺术环节。注重客观真实,训练心、眼、手的高度协调统一能力。它在概念上、技巧上、观察方式上均受到西方写实艺术思想的影响,以提倡生活、重新发现自然美、歌颂祖国大好河山为主要表现目的。

重叠的风景

纸本水墨

46x36cm

一、传统山水画中的搜妙创真

传统的外师造化讲究目识心记,搜妙创真。它弱视外在形体,意会多刻画少。在主观心理上是可近观可远游,在视觉上可推远可拉近,是“以小观大”、“以石观化”。这与老庄哲学思想的影响与制约有关。早在山水画萌芽时期,宗炳所提出的“澄怀味象”就是对老子“涤除玄鉴”、庄子“心斋”、“坐忘”命题的发挥。以虚静空明的心境,游历山水,对自然之道、人生之道进行深刻的体悟与观照,使身心获得彻底地解放与满足。所以游览和制作山水画,是“欲令众山皆响”,目的在于“畅游”与“去欲”。这使山水画的实践一开始便打上物我统一、陶冶性情的烙印,表现出最切近自然又超越自然的特征。

荆浩曾怀着惊喜的情怀在太行山洪谷描绘各种奇姿异松:“揣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但是我们看不到他遗留下来的写生作品。他的写生主张“度万物而取其真”,不强调对客观对象表面的真实反映,不光停留在“似”上面。“‘真’,就是用‘气’来规定(要求)审美意象。‘真’是‘形似’和‘气质’的统一,‘华’和‘实’的统一。‘真’是比‘似’更高级的范畴。绘画艺术的本质和目标就是‘图真’,即创(‘气’)的审美意象。荆浩的“图真论”指出师造化要传达出自然的本体和生命之“气”,审美意象才能是活的、才能是有生命力的。可见,传统的山水画外师造化在于把握自然的内在精神、万象的本体和生命之道,是对生命形态由表及里的体悟过程,是艺术家精神世界的外化。

远山拾梦

纸本水墨

45x68cm

山水画在元以后越来越朝着书法的写意性倾向发展。情感表现的抽象意识以绝对的优势压倒了对客观物象具体的写实性描绘。倪瓒竹麻不分,作画“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就是一个典型。清代主流画坛“师造化”几近绝迹。最接近自然造化的“四僧”是到了20世纪才被人们所重视。“笔墨”一词超出了作为造型的功用而偏向于表达形式自身的内涵。画家此时更多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2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