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建俊《自画像》
还记得《狼牙山五壮士》印在课文最后的配图吗?虽然画质不一定清晰,但是画中纪念碑式的坚毅悲壮成为5位英雄在人们心中的最终定格。而这幅作品的创作者便是当时年仅28岁的中央美术学院青年教师詹建俊!
詹建俊《狼牙山五壮士》中国革命博物馆藏
幼承家学性初定
詹建俊是满族人,自幼随父移居北平(北京)。他的父亲詹恩轩雅爱书画,家中藏有齐白石、张大千等人的字画,经常带他参观书画展览,听京剧、曲艺,领略老北京风情。年他上小学高年级时,课余到北平“雪芦画社”学习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他喜爱吴道子、任伯年的画,特别是梁楷的《泼墨仙人》。从小受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使他逐渐养成了儒雅而豪爽的性格。
詹建俊《春风》
詹建俊《秋声》
从国画到油画的转折
年,詹建俊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毕业,毕业后留下来到研究生班学习。第一年不分专业,学习素描,这对他后来的发展意义重大。第二年,詹建俊分到国画专业,当时叫彩墨画系。这是詹建俊第二次学习中国传统绘画,第一次是在他的少年时期。他从中国画的观念、技法得到诸多启示,这些都汇入他后来的油画创作之中。他曾经说过:“西方的表现主义相通于中国的写意画,中国的大写意其实就是东方的表现主义。”他的油画作品中的表现性笔法和表现性结构,是他个人艺术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往往来自中国传统写意画的笔墨精神。
詹建俊《薄暮》
詹建俊《平静的水湾》
詹建俊的艺术道路出现转折是在文化部举办油画训练班、聘请前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来华执教之际。各地高等美术院校从青年教师中选拔油画训练班学员,詹建俊成为中央美术学院选中的学员之一。可以说,在马克西莫夫之前,还没有哪个外籍教师像他那样严谨而系统地向中国学生传授绘画技法与知识。多年以后,詹建俊觉得他在油画训练班的主要收获并不是艺术思想上的改变,而是对油画技术的掌握,对形体结构的掌握,对色彩关系的掌握。
詹建俊《秋风》
詹建俊《秋谷》
詹建俊《金秋》
革命浪漫主义的萌芽
上世纪50年代前期,在当时青年人的心目中,去遥远的边疆开荒,是具有浪漫色彩的建设理想新生活的伟大事业。詹建俊看到有关北大荒垦荒的报道后,为青年人迎接生活挑战的热情所打动,决心以垦荒青年为绘画创作的主题。他参加了京津青年赴北大荒开荒动员誓师大会,随后与油画训练班的同学一道,背起沉重的行李,去北大荒体验生活。在这样的热情中,詹建俊完成了他具有象征意味的作品——《起家》。
詹建俊《起家》
画面描绘了一群垦荒青年在北大荒草原狂风中搭建帐篷安家的场景,着力于渲染浓重的抒情氛围。画面主体是一块巨大的白色帆布,在狂风劲吹中仿佛形成了乐音高低不同的激荡旋律,垦荒青年与狂风搏斗的紧张动态加强了急促的节奏。画家以粗放的笔触画出的荒草丛生、乌云密布的自然环境,把垦荒青年的青春激情衬托得更加豪壮。正如艾中信所说:“这是一幅抒情的主题性绘画。”据说画家在创作《起家》时反复倾听柴可夫斯基的《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年),从乐曲特别是第三乐章的奏鸣回旋曲式中,汲取炽热豪迈的青春激情。
詹建俊《奔》
詹建俊《草地上的天空》
詹建俊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的经典之作《狼牙山五壮士》(年),塑造了五位八路军战士纪念碑雕塑式的英雄群像。画家被英雄的事迹深深感动,他深入狼牙山山区考察写生,走访当年跳崖的幸存者葛振林。他要借助这一历史题材表达中国人民对抗日民族英雄的景仰,也抒发自己的爱国豪情。
詹建俊《狼牙山五壮士》
画面中五壮士的身影与山峰浑然一体,又比山峰高大,呈山形稳定结构的群像轮廓参差起伏,节奏强劲。人物的姿势威武雄壮,表情严峻果敢,虽然没有细腻的写实刻画,整体的气势和神态却相当逼真,中间的壮士(马宝玉班长)和他身边的两位战友的表情尤其传神。在这人与山构成的峰顶之后,是乌云即将远去的天空,预示他们为之献身的事业将取得最后的胜利。与艺术史上同类题材的作品比较,詹建俊的画突出了战斗中的人民对自己命运的信心和作为历史主体的高昂精神。
詹建俊《黄河大合唱——流亡·奋起·抗争》
詹建俊《黄河大合唱——流亡·奋起·抗争》
紧扣时代脉搏
经历了“文革”灾难的画家,希望表现人性在洁净的大自然中舒畅自由地展开,希望表现一种没有拘束没有压抑的天地。詹建俊于年在建国30周年美展上展出的《高原之歌》,被评论家称之为该展中“群雄中的佼佼者,以其独具的抒情风格叩动观众的心扉”。
詹建俊《高原的歌》
詹建俊根据自己青藏高原之行的印象和想象创作的油画《高原的歌》(年),构思出一位藏族牧女骑在牦牛背上沐浴在晚霞中引吭高歌的壮丽画面。画家说:“在《高原的歌》中,我感到的主要乐音是木管乐器的演奏,因此,凡是画面棱角太锐利的地方我都感到不调和,所以我尽量放弱笔触,追求柔和。”他大胆使用红色作为主色调,金黄色与黑色都被红色笼罩和渗透,再加上落日照彻了逆光人物的虚化处理,烘托出整个画面温暖、欢快的意境。艾中信说:“那是牧歌一般的抒情境界,质朴深沉的诗的境界。”
詹建俊《大风》
西域情结的捕捉与再现
詹建俊后期的人物画题材,逐渐从群像人物画转向单个人物画,尤其是少数民族女性人物画变成了他的主要创作题材。少数民族人物一般比汉族人物体貌和性格特征更鲜明,更容易入画。画家曾经多次到新疆、内蒙、四川阿坝、云南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写生,为他的创作积累了大量素材。
詹建俊《飞雪》
詹建俊的藏族少女油画肖像《柴木错》和《小泽波》,把写实的造型(面部)与写意的笔触(服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藏族少女朴野、淳厚的性格和这两个少女特有的期盼、喜悦的神情,令人过目难忘。
詹建俊《柴木错》
詹建俊《小泽波》
年,再次来到新疆的詹建俊,收获了更多创作上的灵感。《帕米尔冰山》传达了画家在高原牧场上的心境和感悟,如果说《高原之歌》充溢着辉煌的热情,《帕米尔冰山》则渗透着静谧的和谐。在落日余晖中,吹笛的牧人、他身边静卧的牦牛、徐缓升腾的薄云,一起向世界屋脊上的“冰山之父”致敬。
詹建俊《帕米尔冰山》
他表现另一位藏族女性伫立在高原上虔诚祈祷的油画《升腾的云》(年),紫红色的藏袍与橘黄色的云霞明暗对比强烈,色调格外亮丽。画家以大写意的笔触在蓝天上纵横涂抹升腾的云霞,画出了藏女在沉思冥想中浮现的光华灿烂的精神境界。
詹建俊《升腾的云》
形式的纯一与精神的昂扬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詹建俊多次倡言中国油画家应该重视艺术的精神性。他的作品中体现出作品形式、结构的进一步单纯化和精神性、象征性加强的艺术趋势。
詹建俊《冬雪》
詹建俊的风景画“树”系列,造型手法逐渐从写实过渡到写意,象征寓意也日益加深。从秋树到胡杨,从藤到雪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画家对形式感的探求与精神性的追寻同时推进,越来越深地融为一体,创造了越来越多“有意味的形式”。
詹建俊《秋天的白桦》
詹建俊《藤》
北京的秋天是最美的季节,詹建俊是老北京,从小喜爱秋山红树。他的《秋天的树》中大片红艳艳的树叶,假如不用大面积单色表现,色彩不会如此饱满鲜亮。同时,大片的鲜红与背景的墨绿的强烈对比,还有红树在澄碧的水池中的倒影,构成了画面的明暗层次和空间深度。在浓厚的红色油画颜料上运用不同的笔法所形成的浮雕式的肌理,调和了红树的平面化与背景的立体感之间的矛盾。
詹建俊《秋天的树》
詹建俊《金色秋正浓》
他的《雪山松》()以湛蓝和银白礼赞大自然最严酷的季节,被白雪凝冻的山岩和苍松,在蓝天下舒展坚强的躯体,表现出无与伦比的洁净和崇高。
詹建俊《雪山松》
跨入新世纪,詹建俊年届古稀,像许多大画家一样,越到老年画风越豪放,寓意越深刻。他创作的风景画和人物画,往往使用鲜红、深蓝与黑、白或紫、绿等浓重色彩,色调冷热适度或者偏冷,笔触恣肆而刚毅,意境更为深沉,在雄奇瑰丽的基调中增添了几分苍凉悲壮。
詹建俊《奋飞》
詹建俊《长虹》
詹建俊《旭日》
詹建俊《夕阳》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詹建俊从艺60年来已走过辉煌的艺术人生之旅,他的油画艺术在中西艺术的深层融合上,取得了可以载入并且已经载入中国现代油画史册的杰出成就。艺术深层融合的深度是没有止境的,而作为壮心不已的老画家,相信他还会继续向更深的艺术境界开拓,为当代中国油画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作出更卓越的贡献。
詹建俊《高原情》
詹建俊《叠翠》
詹建俊《卢沟桥月色》
詹建俊《苍山洱海》
詹建俊《海风》
詹建俊《湖畔》
詹建俊《潮》
詹建俊《红妆》
詹建俊《飘动的红霞》
詹建俊《红枫》
詹建俊《沙丘上的胡杨林》
詹建俊《金色的水草地》
詹建俊《回望》
詹建俊《三峡夔门》
詹建俊《泉》
詹建俊《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