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系列展惟真惟一徐

徐明华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留苏油画家与美术教育家,为中国的油画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年12月27日,由中国美术馆、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南京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的“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系列展:惟真惟一——徐明华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出徐明华的油画、素描、速写等作品余幅,以及大量珍贵文献,全面回顾他的艺术人生。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吴为山作为本次展览的总策展人,他评价到:徐明华先生对艺术的真诚,对伟大自然的真情,对教育事业的真爱,以及他在艺术上的真功夫与始终如一的追寻、探索所形成的鲜明风格和画中所呈现的高雅格调,令人钦佩。

徐明华,年生,江苏宜兴人。年他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南京大学艺术系。入学后,其素描、色彩受业于留法归国的黄显之、秦宣夫教授,美术史受业于傅抱石教授。年至年被选派苏联留学,先后就读于莫斯科彼得堡师范学院、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归国以后,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他为新中国的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事业辛勤耕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展览以“精到自在——理想之境的素描”“静谧的整体感——人像与静物”“华彩沉郁——我画风景”三个篇章,全面展示这位油画大家的艺术世界。其中留学时期的油画《女大学生》《镜前》,主题创作《韩桥矿工——首创百日红的人们》《红米饭,南瓜汤》及20世纪80年代后所作静物画《螃蟹》和风景画《三月》等各个时期代表作品均会在本次展览中亮相。此次展览得到了中华艺术宫、江苏省美术馆、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等单位和艺术机构的大力支持,汇聚了各馆所藏徐明华的重要作品。

展览呈现在中国美术馆第1、7、8、9号展厅,将展出至年1月3日(周一闭馆)。

前言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徐明华先生的名字并不广为人知。但是,只要了解他艺术的人,尤其是美术界的有识人士,一提到他都十分钦佩。不为人知,原因在于他不求人知,倾心于创作与教学,少言而不擅应酬,但为人为艺十分真挚。他极少举办个人画展,作品出版物相对少;令人钦佩,原因在于他对艺术的真诚,对伟大自然的真情,对教育事业的真爱,以及他在艺术上的真功夫与始终如一的追寻、探索所形成的鲜明风格和画中所呈现的高雅格调。他是中国第一代留苏艺术家中得“真传”者之一。可贵之处,他融艺术于生活,将阳光下、空气中所形成的氛围气象和客观物象纳入画面,锤炼成形式,以纯粹而丰富的油画语言进行表达。那些颤动的光色中既折射出俄罗斯巡回画派艺术大师的神韵,也透露出法国印象主义迷离的意境,更为深刻的是他对所深爱的母土的钟情。在他朴实而充满光华的作品深处,铺陈的是现实主义底色。他尊重自然,研究自然,写生,写真,写境界,写出他理想中的色彩世界,写出一生的甘苦与追求。从留苏时的人体素描、人物肖像,可见徐明华先生早年扎实的造型功底和表现能力。这既得益于苏联学院科学的训练方式,也显示出其艺术天赋。当然,与他青少年时期所生活的家乡——陶都宜兴的艺术环境也有关系。这个充满灵性的江南水乡,不仅有着历代制壶大师的遗珍,也诞生了徐悲鸿、吴大羽、吴冠中等艺术巨匠,是一方美的沃土。这美的情结始终让徐明华先生初心不忘,晚来依然一少年。他背着画具,流连于故乡的竹海与粉墙黛瓦的民居小巷。五年前,我曾因为邀请他举办画展而专程到宜兴,终于在一个偏僻小村的石拱桥上找到他,八十多岁老翁稀少花白的头发在春风中飘忽,躬身对景写生,桃李无声,流水潺潺……远看,他融入了大自然的图画中。当我谈及关于办展的事,他淡然微笑:“待再画些画,以后再说吧。”我理解他,一向对自己要求高。早年就显示出非凡才华的徐明华先生年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南京大学艺术系,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的潘菽致贺信表达:“洵为可造之材。”入学后,其素描、色彩受业于留法归国的黄显之、秦宣夫教授,美术史受业于傅抱石教授。这所始建于年的学府是中国高师美术教育的摇篮,大师辈出,名家云集。李瑞清、李叔同、徐悲鸿、陈之佛或主政或任教。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成立南京师范学院,他转入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学习,年毕业并留校任教。年至年被选派苏联留学,先后就读于莫斯科彼得堡师范学院、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在塞洛夫、维那格拉道夫、维夏尔金等名师亲授下,进一步扎实了基本功,并常在特列切柯夫画廊和普希金博物馆观赏名作。他深悟:“意象”不仅仅是中国画里才有的,西方绘画里也有。他从提香的作品中更坚定了艺术中的写实是经过艺术家提炼,甚至是理想化的东西。他将这种理想化与中国的“写意”相比较,对写实有了新的理解。这为他后来油画创作中富有感染力的表现风格奠定了思想与审美基础。同时,他对伦勃朗和委拉斯贵兹在生命与个性的表现方面所展示的非凡创造力也是钦佩无比。当年还是青年留学生的徐明华先生,在列宾、苏里科夫的故乡俄罗斯,已对历史上诸多油画大师进行比较研究,且入木三分地展开剖析。这对他全面认识油画,获得本质性的价值判断,激发和丰富自己的创作,提升绘画的品格是极为重要的。所以,他留学时画的《女大学生》《镜前》及20世纪80年代后所作静物画《螃蟹》和风景画《三月》凸显了艺术本体的力量。从留学阶段到20世纪80年代的自由境界,是其超越内容的限制,自觉构建新的形式语言,而臻心灵与艺术表现相融的标志。如果说,他早期留学的作品显露出其天才性,那么80年代后的作品则更厚重,是人生阅历及修养的体现。徐明华先生始终保持以不同的方法表现不同的景物,这样就不会出现为了风格的统一而忽视对事物特点的观察。在他看来,此谓“尊重自然,尊重对象”。然而,这种尊重不等同于如实描绘,而首先要在为对象所动的基础上加以表现。这种主客观相融的表现往往使作品洒上诗性的光辉,在现实的感动中遁入审美的愉悦。徐明华先生正是在这种状态中反复寻找,反复琢磨,常常由于不满意而在已完成的画上重新覆加,仿佛僧人每天诵经,在日复一日,似乎重复中实现自我超越。对油画语言的锤炼缘于他对几百年油画历史的尊重,他承认并正视人类文明创造的差异,认为要掌握好油画语言,就必须认真学习油画传统的精华。一个艺术家只要在艺术宝库里增加一点新鲜的东西,就会成为他的创造。这也许就是他默默无声劳作的原因所在。放眼历史,人类文化的积淀,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一场接力赛。在这场赛事中,徐明华先生没有惊人的口号,而以沉厚而坚韧的意志持久发力,因为他深知,他是这过程中的一段接棒员,而不是最后冲刺者……今天,90岁的徐明华先生终于觉得可以办个展了。在建党百年之际,作为党培养的人民艺术家,他要用一生的努力向人民汇报。他在年向年交接的时刻,来到了国家美术的最高殿堂,将自己的代表作捐赠给国家……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一次、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艺承担着成风化人的职责。立德树人的人,必先立己;铸魂培根的人,必先铸己。”徐明华先生正是在以艺立人、以艺培根的人生之旅中,大写了一个“真”。祝展览成功!祝徐明华先生艺术青春常在!年12月23日

三个篇章自序

一、精到自在——理想之境的素描

于我而言,素描是一门学不完的课程。

素描是绘画造型的基础,作为基础,准确描绘的能力训练尤为重要;当然,表现力足够好的素描,本身就是可以独立存在的艺术作品,既精到又自在。这里展出的素描大部分是我在苏联留学时期(即年-年)的写生。前两年(年-年)是在莫斯科波将金师范学院,头像、速写居多,除了上本科的课,晚间和星期日又坚持去学院的夜校画头像。后三年(年-年)转入列宾美术学院,素描学习更为全面和深入,人体部分便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就这样,在美院的课程中循序渐进地完成了头像、半身到人体的素描学习。除了课堂的练习,博物馆也是我必去的学习场所,在那里完成了大量的临摹。

我理想之境的素描,还有一种更高的自由,是深入理解解剖、透视的规律,不依托写生和图像亦能完成各种人物动态抒写描绘的可能,就像丁托雷托、米开朗基罗那样。我一直未能很好地完成此项课业,对于这个局限和遗憾,我仍然希望能不断学习。

二、静谧的整体感——人像与静物

我的油画几乎都是在写生中完成的。

写生时我尊重自然,尊重对象,对“天然布局”有着极大的兴趣,我想它远比我的主观臆断要丰富得多,我要做的就是试图寻找最恰当的方式,表现真切感受到的动人美感。寻找方式与接近理想的过程始终魅力无穷。与宏大题材相比,我更喜爱生活中随处可见之物:瓶花、陶罐、金属与玻璃制品,微末之处都有吸引力;街景、乡间、窗前,流动的色彩和变幻的光影也令我着迷,希望能在一种微妙的色彩层次的统一中保留光的痕迹。

三、华彩沉郁——我画风景

风景一直是我喜爱的题材,我对表现自然光、色、空气始终着迷,我尽可能地亲临现场,对景写生。

当面对大自然,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气候,都会给人不同的感受。一个景色使人感动,产生作画的愿望,都只是在一定条件之下的,外界条件变化了,可能就会不再想去画它。因此,当你想画的时候,最好立即就把它画下来。更多时候我需要尽快记录自然中烟云变幻的光色印象。写生时我非常尊重自然,尊重对象,这样做的结果是在自己的画中不会出现重复,画面因此也变得丰富起来。而画长期的作品最终仍需要保持新鲜感觉,笔意流畅、生机盎然、深厚丰盈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

展厅现场

作品欣赏

女大学生徐明华布面油画

×70cm年自藏

镜前徐明华布面油画

95×70cm年中国美术馆藏(年徐明华捐赠)

红米饭,南瓜汤徐明华布面油画

×cm年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藏

韩桥矿工——首创百日红的人们徐明华

布面油画×cm年

江苏省美术馆藏

天山下的村庄徐明华布面油画

50×60cm年中国美术馆藏(年徐明华捐赠)

野兔与陶罐徐明华布面油画

93×64cm年自藏

着青灰色衣的女青年徐明华布面油画

80×65cm年自藏

螃蟹徐明华布面油画

58×68cm年中国美术馆藏(年徐明华捐赠)

有石膏、青铜和陶罐的静物徐明华布面油画

×80cm年中国美术馆藏(年徐明华捐赠)

庐山牯岭镇徐明华布面油画

86×86cm年自藏

三月徐明华布面油画

95×95cm年中华艺术宫藏

窗台上的瓶花徐明华布面油画

66×50cm0年自藏

餐桌徐明华布面油画

55×56cm2年中国美术馆藏(年徐明华捐赠)

池塘徐明华布面油画

50×60cm6年中国美术馆藏(年徐明华捐赠)

金陵石头城徐明华布面油画

60×60cm7年自藏

向日葵徐明华布面油画

61×73cm年自藏

龟背竹徐明华布面油画×cm年自藏

人体速写徐明华纸本素描

41×29cm年自藏

老人半身像徐明华纸本素描

59×42cm年自藏

女青年半身像徐明华纸本素描

80×56cm年自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25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